李新宇
摘 要:文學以藝術的方式描繪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文學中常常涉及有趣的經濟現象,《三體》在令無數讀者著迷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商界人士的關注和思考。實際上,《三體》背后所表現的正是一種互聯網經濟思維。
關鍵詞:文學與經濟;《三體》;互聯網經濟;商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1
1.科幻文學
作為一種想象現代社會的未來圖景的文學形式,科幻小說與現實社會的關系歷來是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三體》作者劉慈欣在《南方周末》的采訪中曾經說到:“《三體》這三部是偏向于人類社會的某些東西的,包括價值體系、社會形態(tài)等?!蔽阌怪靡?,即便是純粹用想象構建的科幻文學形式,這些故事也從通俗文化和商業(yè)文化的世界中突現了出來,它們習慣性地與自己在敘事上的可理解性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必然與真實社會保持著某種聯系。因此,科幻文學想象構筑的背后意義確實值得我們深究。
2.《三體》背后的互聯網經濟思維
《三體》作為亞洲首部榮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的作品,在中國讀者群中掀起了一陣閱讀的熱潮。大多數小說都是個人尺度的,而《三體》描寫的則是人類乃至整個宇宙智慧文明最終的結局和命運。它大致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人類不小心在銀河系中暴露了自己的存在,因而遭到了科技水平遠遠高于人類的“三體文明”的攻擊,但巧妙地威懾對方從而幸存了下來。之后,三體和人類又遭遇了未知文明的攻擊。最后,人類有極少數幸存者一直活到了宇宙的末日。
值得一提的是,《三體》不僅在科幻小眾讀者圈中走紅,也在中國互聯網圈和商界人士間博得了諸多喝彩,這一點本身就非常有趣。雷軍甚至發(fā)微博說到:“在金山集團戰(zhàn)略會上,花了很多時間分享讀《三體》體會,其中的哲學道理對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戰(zhàn)略非常有幫助?!笔聦嵣?,《三體》背后的邏輯模式和人類生存狀態(tài)就與互聯網商業(yè)環(huán)境存在著微妙的聯系與相似性。
2.1爆炸式發(fā)展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三體》中所謂“宇宙社會學”的邏輯起點,與互聯網經濟頗為相似。《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第四條是這樣寫的:“技術爆炸: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小文明在宇宙尺度中很快可以通過技術大爆炸超越自己”,這不正是互聯網金融發(fā)展的寫照嗎?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爆炸式速度確實讓人瞠目結舌,隨著云計算、支付平臺、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技術發(fā)展和金融行業(yè)信息服務的拓展,互聯網金融模式迅速興起,支付寶、淘寶等產品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據麥肯錫公司于2016年05月26日發(fā)布的中國銀行業(yè)創(chuàng)新系列報告稱,截至2015年底,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市場規(guī)模達到12-15萬億元,占GDP的近20%。而互聯網金融用戶人數也超過5億成為世界第一。
一年前的今天,恐怕沒有人能預想到互聯網的支付模式會對人們生活習慣產生如此深刻而永久的變革,也沒有人能預想到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工具,而本身的技術價值因為走向成熟而幾乎消失殆盡。上海咨詢公司Kapronasia董事總經理澤朗·卡普隆的形容非常有趣:“他們現在并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直接建設高鐵?!边@種“高鐵速度”與書中描述的“文明爆炸”形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2兩方文明的博弈論
《三體》前兩部故事的主要展開路徑圍繞著“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兩方之間的生存與博弈。雖然“外星文明的入侵”加上“地球人類的智慧與抗爭”這類主題已經是老生常談,常常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但是《三體》故事發(fā)展的走向并沒有那么美好:最終人類通過自殺式的威懾保持了星際間的戰(zhàn)略平衡。這一構想與好萊塢模式下的超膽英雄拯救世界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可以說是以一種破釜沉舟、一意孤行的態(tài)度,卻獲得了現實觀點、人文導向及讀者認同的三贏局面。
這種博弈的模式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經濟學上的博弈論模型: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比如中國的《孫子兵法》中的博弈思想就受到了很多學界的關注。在《三體》中,兩種文明之間的互相較量、算計、對話反映的正是這樣一個動態(tài)博弈的過程,如果沒有博弈的思想作為支撐,維度低的文明恐怕早已被高維度的文明所吞噬和毀滅了吧。
2.3隨處不在的危機
《三體》的故事中由文字的張力所表現出來的危機感也常常是我們心有戚戚。它對“生存”這兩個字的描繪,甚至顯得有些黑暗——“生存是一種幸運”。在第三部中,我們看到的狀態(tài)是,不論是人類還是更高級的“三體文明”,一旦在滿是威脅的宇宙中暴露便不堪一擊。
對比來看在互聯網行當,其中歷來就存在著“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基本上一個細分領域,兩三家巨頭就可以把整個市場瓜分殆盡。對于現在的巨頭來說,就像那些高等文明一樣,也是在狩獵之中,力圖將所有有潛力的新興公司扼殺在搖籃之中,亦或是將其變成自己公司的一部分,購買一張未來的船票,事實證明,無論是Google和Facebook,亦或是國內BAT,都用行動證明了這個觀點。因此,《三體》中展示的環(huán)境與互聯網企業(yè)的背景是相似的:在這里的危機感是非常強烈的。
3.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三體》背后的互聯網經濟思維實際上是其熱潮掀起的一部分原因。但是過分將這部科幻小說粉飾為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藍圖也是偏頗不當的。強弱相對,共生相依,相互轉化,強即弱,弱亦強,動態(tài)平衡才是至理,客觀世界如是,人類社會如是,宇宙洪荒不外如是。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這部《三體》。
參考文獻:
[1]陳欣. 文明沖突與文化自覺——《三體》的科幻與現實[J].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2016(01).
[2]弗里德里克·詹姆遜. 未來考古學:烏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說[M]. 譯林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