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要:精神障礙具體指的是人類意志、情感以及認知等心理過程以及人格偏離正常人群,同時沒有能力依照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展開行動,無法適應社會。精神障礙患者的終生患病率大概在1.7%左右,其中30%~75%患者的疾病出現(xiàn)和生活境遇以及心理因素密切相關(guān),所以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目前受到了臨床各界的廣泛重視,本文就精神心理護理技術(shù)的進展作一綜述。
關(guān)鍵詞:精神疾病;心理護理;研究進展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Technology
ZHANG Yu
(Psychiatry Department,The Thirte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0061,China)
Abstract:To mental disorders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human will, emotio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personality deviated from the normal crowd, also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ider appropriate manner in accordance with social action, unable to adapt to society. The lifetim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 patients in about 1.7%, of which 30% to 75% of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and life circumstance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so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ve clinical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technology spirit.
Key words:Mental illness;Psychological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
由于現(xiàn)在醫(y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模式也隨之出現(xiàn)變化,護理工作從以往單純的疾病護理慢慢著重于以人為本的全方位護理,心理護理屬于為患者提供整體護理的主要組成部分,也屬于護理學科繼續(xù)發(fā)展并且完善的重要標志,在整體護理工作中心理護理貫穿其中[1]。精神疾病屬于一類病程時間長,患者復發(fā)幾率高的一類慢性疾病,患者因為長期住院治療,會產(chǎn)生孤獨、焦慮、無助并且缺乏安全感,加之缺少和外界的聯(lián)系,使患者的病態(tài)心理反應更加嚴重,如果想要為精神疾病患者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需要加強對患者不同時期心理反應的重視程度,及時解決患者在住院期間產(chǎn)生的各類負性情緒,為患者疾病的防治以及預后起到促進作用。
1 精神科心理護理現(xiàn)狀
大部分護理人員認為精神疾病患者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為其開展心理護理并不非常重要,護理人員的工作只包括打針、觀察病情以及發(fā)藥,僅需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當患者疾病出現(xiàn)改變時及時發(fā)現(xiàn)就已足夠,對于患者的心理需求,情緒變化一般和疾病相聯(lián)系,特別是年齡>35歲的中專畢業(yè)護理人群。護理記錄屬于直接反應心理護理執(zhí)行的依據(jù),大部分護理人員只注重書寫心理護理病例的形式,從書本中照抄心理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內(nèi)容千篇一律,在多數(shù)患者身上開展同樣的心理護理計劃,由此表明心理護理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以及盲目性,患者也無法接受到合理的心理護理措施。精神科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工作中一般對患者的心理判斷存在主觀色彩,患者由于疾病引發(fā)心理問題,同時心理問題也會導致軀體疾病,兩者屬于相互依存并且能夠相互轉(zhuǎn)化,患有同一類疾病的患者會存在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也各不相同,護理人員對于患者心理問題的評估缺乏細致研究,一些護理人員依照患者精神疾病性質(zhì)揣測其心理問題,一些護理人員僅依靠患者的三言兩語判斷其心理問題,同時受到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蒙蔽,使其嚴重的心理問題不斷淡化,上述情況都不可以成為確定患者心理問題的依據(jù),因為心理問題本身非常復雜,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相交在一起,很難進行區(qū)分[2]。
2 精神科心理護理的影響因素
我們國家關(guān)于護理人員的培養(yǎng)一直著重于中專教育,一些護理院校在最近幾年才開設心理學課程,現(xiàn)在很多在崗護理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心理課程學習,欠缺心理學方面知識,不了解怎樣和患者溝通,無法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問題以及產(chǎn)生原因,從而也無法為患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是目前影響心理護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現(xiàn)在精神科患者數(shù)量比較多,護理人員相對短缺,工作強度大,每日需要記錄的護理文書多,從而導致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觀察以及開展心理護理的時間受到限制。由于現(xiàn)在醫(yī)學模式的改變,環(huán)境對于人們健康的影響十分巨大,不良環(huán)境會導致人體出現(xiàn)焦慮以及緊張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心理護理效果。做好心理護理的基本為患者可以積極配合,如果患者無法配合,即使護理人員為其心理情況進行正確評估,實施有效的應對手段,最終也是紙上談兵,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時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度,自身性格特征等也屬于影響心理護理效果的關(guān)鍵因素,對于部分任性、性格比較內(nèi)向以及固執(zhí)的患者,其心理護理效果比較差,另外心理護理效果還與患者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知識水平密切相關(guān)[3]。
3 精神科心理護理對策
因為觀念改變屬于一項持久的過程,需要提高對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在理論上提高護理人員對于心理護理的認知,指導護理人員學習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從根本上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將以往以疾病作為中心的護理行為改變,從而徹底摒棄就病論病的觀念。護理人員需要學會觀察,對患者的一言一行進行觀察,不但需要和患者交流,還需要和患者家屬保持交流,明確患者的心理問題,依照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yè)以及疾病等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在為患者開展心理護理期間,需要保持環(huán)境安靜并且舒適,從而提升心理護理效率[4]。
4 結(jié)論
一名合格的精神科護理人員,不但需要掌握醫(yī)學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心理學知識以及修養(yǎng),尤其需要熟練掌握護理技能,準確判斷患者的心理特點,了解其心理情況,通過自身心理知識,引導患者消除思想顧慮,正確面對疾病,積極治療,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張瑞芳,夏娟靜,盛玲,等.家庭干預前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支持與社會功能的相關(guān)性研究[J].現(xiàn)代護理,2016,12(22):2138-2139.
[2]Senaratne MP , Griffiths J , Mooney D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plannedstrategy using cardiac rehabilitation nurs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 -lipidem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m Heart J , 2011 , 142( 6) : 975 -981.
[3]Granholm EG , M cQuaid JR , M cClure FS , et al .A randomized, con -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middleagedand older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J].Am J Psychiatry,2015,162(3):520-529.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