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冬
摘要:目的 觀察針刺治療中風后慢性期吞咽困難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康復組各23例,治療組采用針刺內關、人中、三陰交、天突、廉泉、翳風、風池、完骨,對照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治療,15 d后比較兩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康復組(治療組總有效率91.3%,康復組總有效率65.22%),兩者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 針刺療法能有效改善中風后慢性期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針刺;中風;吞咽困難;療效
吞咽困難是腦血管病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患者可因吞咽障礙導致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因進食不足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脫水繼而出現(xiàn)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可危及生命[1]。目前國內外醫(yī)者使用中藥、西藥及手術治療均無明顯特效,只能采取支持療法,而針灸治療本病卻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2]。筆者多年以來利用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后慢性期吞咽困難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6例患者均系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9月中醫(yī)門診所采集,患者均神清意識可,全身營養(yǎng)狀況欠佳,男22例,女24例,年齡為45~75歲,平均年齡為55.7歲,病程30~165 d,平均病程為78 d。以隨機方式將患者平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齡(57.5±3)歲,平均病程為(75.5±30) d;對照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齡(51.5±3)歲,平均病程(81.5±30) 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性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診斷標準 以全國第九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為腦卒中診斷標準;以“吞咽困難臨床篩選系統(tǒng)”為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均為評定在2級以上者,并符合針刺治療條件(生命指征平穩(wěn)、無傳染病和患者接受筆者的治療)。
1.3方法
1.3.1治療組 取穴:內關、人中、三陰交、天突、廉泉、翳風、風池、完骨。操作方法: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雀啄瀉法,以患者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三陰交:直刺1~1.5寸提插補法;天突穴先直刺0.2寸再將針尖轉向下方,緊靠胸骨后方刺入3寸不留針;廉泉穴將針向舌根方向斜刺2寸到2.5寸;翳風、風池、完骨穴均將針尖方向刺向喉結,進針深度為2~2.5寸。
1.3.2對照組 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治療:①舌前部做后縮、前伸、卷動、側方按摩頰部,并反復練習發(fā)出“拉、太”的聲音;②對唇舌下腔進行力量訓練;③階段性攝食訓練,先以膠凍樣食物訓練,進步后再用糊狀食物訓練,最后訓練固體食物,重復練習吞咽動作,用力吞咽,液體和固體交替吞咽。
兩組患者治療次數(shù)均為1 次/d,周六日不治療,總療程15 d,一個療程以后評定療效。
1.4療效評定 1982年洼田氏提出的飲水試驗是經(jīng)典的床邊檢查方法讓患者按習慣自己喝下30 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和咳嗆的次數(shù)等,據(jù)此將吞咽功能分為5級,一級為5 s內30 ml溫開水順利咽下;二級是5~10 s內分兩次以上無咳嗆地咽下;三級是5~10 s內能一次咽下但是有咳嗆;四級為5~10 s內分兩次以上咽下,有咳嗆;五級是多發(fā)咳嗆,10 s內咽下30 ml溫開水困難。
1.5療效標準為 ①治愈:吞咽障礙完全消失,飲水試驗評價為1級;②有效:吞咽困難明顯改善,并且飲水試驗評價為2級或由4、5級達到3級;③無效:飲水及吞咽無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價無變化。
1.6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t檢驗組間對比,P<0.05其差異性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jīng)過15 d治療,治療組治愈率43.48%,總有效率91.3%;對照組治愈率13.04%,總有效率65.22%。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臨床常見的主要癥狀之一[3]。根據(jù)臨床文獻報道,腦卒中后吞咽困難在發(fā)病后14 d之內有63.6%~86%的患者自愈[4],所以筆者在入選門診病例時嚴格控制在慢性期患者(病程≥30d),避免了因急性期患者自愈導致的對療效結果的影響。
中風慢性期患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飲食喝水咳嗆、吞咽障礙等癥,并伴肢體功能、構音、軟腭舌肌、舌咽反射等不同程度的障礙[5],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表現(xiàn)為顱神經(jīng)有雙側損傷,雙側錐體束征呈陽性體征表現(xiàn),西醫(yī)多采用康復治療的方法。中醫(yī)學將本病歸為“中風”、“喑痱”、“喉痹”等范疇,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關竅不利,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本;風火相煽、瘀血內停、痰濁阻絡為標,病位多在舌咽、腦,但是與心、肝、脾、肺、腎都有關系,治療以通關利竅、疏理經(jīng)筋為治療大法。內關、人中、三陰交、天突、風池、完骨、翳風、廉泉為遠近配合取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輸穴,通陰維,有寧心安神之功;人中通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匯,有醒腦開竅、開竅啟閉、調和陰陽之效,內關人中相配可調神導氣。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jīng)輸穴,為三條陰經(jīng)交匯之處,可滋補三陰,補腎生髓。風池為足少陽膽經(jīng)與陽維脈交會,完骨也為足少陽膽經(jīng)穴位,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jīng)輸穴,是手足少陽之匯,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風池、完骨、翳風可改善椎-基底動脈的血液供應,降低外周阻力,降低頸部軟組織的緊張狀態(tài),從而改善腦干延髓的血液循環(huán),恢復腦干的傳導和反射功能[6]。天突為任脈主要穴位,中風“病癥在咽,病位在腦”,任脈為病位所在,而督脈入絡腦,故通調任督二脈可改善髓海氣血。廉泉為任脈、陰維脈交會穴,是治療喉痹之主穴。諸穴合力可達開竅啟閉、調神導氣之功。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中風后慢性期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確定,對于患者吞咽功能的創(chuàng)建具有激發(fā)性作用,其身體的營養(yǎng)狀況也得到明顯改善。臨床觀察證明針刺治療此病的優(yōu)勢要遠遠高于康復訓練,且此方法簡單易學,技術難度小,經(jīng)濟實用,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臨床上治療吞咽困難切實可行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孫紀偉.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161例[J].河南中醫(yī),2016,036,(3):460-463
[2]陳懷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中西醫(yī)診療指南》解讀[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3,25(11):949-954.
[3]李一凡.針刺治療中風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礙臨床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6,29(27):143-144.
[4]周飛雄,曾科學.針刺治療中風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礙臨床研究[J].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5,15(3):44-45.
[5]張惠利,朱立春,薛秀娟,等.洼田飲水試驗"的改良性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5,14(1):161.
[6]周曉卿,趙麗潔,姚黃,等.電針刺風池穴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3,28(9):1421-1422.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