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濟武
東方狂歡賓陽炮龍節(jié)
唐濟武
南寧賓陽縣炮龍節(jié)獨具地方特色,堪稱中華一絕,有“東方狂歡節(jié)”的美稱。這個節(jié)日定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一,在這天,賓陽縣城老街上群龍勁舞,鞭炮齊鳴,蔚為壯觀。
每條炮龍長三四十米,被視為新年神物。起舞前,由“會首”將生公雞血酒噴向蒙著紅布的龍眼,以示龍開眼下山為民造福。然后“龍牌”、鑼鼓、八音開路,花籃火把相隨,眾大漢赤膊上陣,沿街游舞。臨街商鋪、住戶家家鞭炮充盈,單等炮龍靠前,一串串往龍身上丟,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富貴平安。沖天火光炮聲中長龍狂舞,觀者如潮,其熱鬧之狀、火爆之場面,令人熱血沸騰!舞完大街小巷,往往需要一晝夜。
傳說炮龍節(jié)始于清朝年間,從廣東的盧姓三兄弟傳到賓陽蘆圩鎮(zhèn),至今歷時三百多年。幾經演變,發(fā)展至今的賓陽縣炮龍節(jié)內容十分豐富。
當天上午,街上鑼鼓喧天,一大群南獅同場共舞。在眾人的歡笑和掌聲中,一臺臺彩架出場?!吧徎h香”“大戰(zhàn)洪洲”“甘露滿人間”“梁祝姻緣”“三姐傳情”……飽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彩架千姿百態(tài),鮮艷奪目。彩架游行時,舞龍、舞獅、彩燈相伴,隊伍長達幾百米。彩架由四名壯漢肩扛,上有數名孩童手執(zhí)劍、弓、刀等小道具演繹特定造型。自古搭架工藝保密,各社區(qū)互不交流,只拿成品在活動中爭奇斗艷。
賓陽炮龍節(jié)(周家志攝)
待到傍晚,賓陽佛光寺開光點香火裊裊,人聲鼎沸。一條白須炮龍被蒙住雙眼,一位阿婆拿著一只雞?!伴_光!”一聲令下,人群紛擁。兩名男子舞著子珠和財珠,帶領龍頭靠近窗口開光。拿雞的阿婆用嘴咬破羽冠,將雞血涂抹在龍口內龍珠上。白須炮龍雙眼涂血起舞,鞭炮聲響徹天宇。接著由龍牌、鑼鼓、八音(嗩吶、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小鑼鼓、鈸、木魚)開路,火籃、火把尾隨,向蘆圩鎮(zhèn)的永武、同仁、楓江、太平、仁愛等主要街道舞去。
炮龍節(jié)的看點,除了龍,就是炮。炮龍舞起,鞭炮即鳴,硝煙彌漫,火把揮動,街上歡聲如潮。戴藤帽、扎腰帶的舞龍漢子吆喝著赤膊揮動炮龍,一條條炮龍或口噴火焰,或跳躍翻騰,大金珠熠熠生輝,電光爆竹震耳欲聾,群龍狂舞……舞龍群雄爭換舞龍頭者,在爆炸四溢的火光里奮力護龍,變換方向,招式迭出,好不熱鬧!
長龍穿過大街的商鋪和住戶門前,不斷引發(fā)新的高潮。這里家家戶戶都備好爆竹,炮龍一到萬炮齊鳴。有的家庭將長串鞭炮從四樓高懸燃放,炮龍在沖天火光巨響中翻騰起舞,叩頭送福。當地規(guī)定爆竹未燃盡炮龍不能離開到另一家去,因此一條小街往往就舞個通宵達旦。炮龍游舞時,人們紛紛從龍肚下穿行,名曰“鉆龍肚”,目的是親身體驗,祈求吉祥如意,是情侶者則祈盼永結良緣……“鉆龍肚”的人越來越多,舞龍人躍跑轟鳴,好一片狂歡世界!
“搶龍珠”也是一大亮點。據說若捋下龍須系于畜欄上能得家畜興旺,撕下龍皮保五谷豐登,搶得龍珠能招財進寶,于是人們奮不顧身“搶龍珠”。這樣“龍”行至接近尾聲,僅剩一副骨架。這時,在空地上燃起火堆,八音聲中將龍架投身烈火,名曰“送龍歸天”、人們就在火堆架鍋下料熬“龍粥”犒勞舞龍健將,各家各戶也來分享。據說“龍粥”亦能消病健身。直到天大亮了,這個“狂歡節(jié)”才逐漸結束。
炮龍節(jié)年年舉辦,經久不衰,至今已成為賓陽縣知名的文化品牌。2008年,賓陽炮龍節(jié)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摘自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南寧風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