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代洪
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重慶市兼善中學
張代洪
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歷史教學也在積極進行改革。以往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被淘汰,當前注重的是歷史事件的多元性和真實性探索,在教學中需要融入和當前時代符合的價值觀及方法論。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為歷史教學提供指導,補充教材內容,讓學生了解事件的全過程及真實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時代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歷史結論,價值觀也會出現(xiàn)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時代也會有不同的歷史研究者對其提出不同的結論,這些看起來和教材內容沒有關系,但是在教學中如果引入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的話,可以將教材中的歷史同當前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以便他們可以全面地、正確地認識歷史事件。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就是歷史研究者結合歷史內容做出的道德判斷以及歷史判斷,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歷史事件,可以有自己的見解,教師不能只讓學生對事件做出片面的評價,要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受其他人觀點的影響。
雖然歷史教材隔幾年就會進行修訂,然而其仍然受傳統(tǒng)歷史觀念的影響,使得教材內容并沒有完全與當前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相一致,觀點較為落后。例如,教材中還認為列寧理論是完全正確的,認為帝國主義是腐朽的資本主義,只有共產(chǎn)主義才是正確的、與人類生存社會相適應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帝國主義依然存在,存在即真理,這就說明雖然其是腐朽的,但是也有其存在的意義,也就說明其中是有東西可供我們學習的,因此可以看出教材中的觀點并不是絕對正確的。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對那些錯誤的觀點進行更正,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科學的查缺補漏,讓學生可以全面、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事件及知識,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比如,在學習《雅典民主政治》這一課時,教材內容是:人類歷史進步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這是當時的觀點,放在當前來看,這一觀點就不是正確的,其并沒有全面地認識雅典民主政治體系,這就容易誤導學生,讓學生在理解雅典政治體系時出現(xiàn)偏差,當前史學家對其體系進行了綜合研究,研究認為這一體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研究成果講授給學生,讓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雅典民主政治。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補充教材中沒有的內容,在教材中,有的知識的闡述存在差異,有的并沒有對知識點進行詳細的展開。這時教師就需要補充一些詳細、真實的資料完善教材內容,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識。另外,還可以對課本上的觀點提供補充性的論據(jù),讓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為課本服務。比如,在學習“明代內閣的政治功能定位”時,史學界對其定位有三種認識,第一種認為其是帶有學術以及秘書性等職能特征的顧問機構,第二種認為其是虛君制之下具有代管家性質的真宰相,第三個觀點認為其是沒有相權相名、有相職相責的次君權力集團。教材中使用的是第一種觀點,后兩種觀點是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引入后兩種觀點,這里的引入不是證明它們的正確性,而是讓學生理解它們是錯誤的觀點,讓學生認識到教材中觀點的正確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歷史研究過程中,會有一些觀點完全相反的研究成果,而教材中通常只是引入其中一種觀點,教師在教學中,在使用研究成果時需要注意其是否和教材中的觀點相左。學生的判斷能力還不足,認知水平也不夠,無法對研究成果進行有效的判斷及區(qū)分,因此即使教師要引入研究成果,也需要在總結中回歸教材上的觀點,避免出現(xiàn)消極影響,讓學生出現(xiàn)思維混亂情況。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對于其領導者史學研究有兩種說法,教材中認為其領導者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另一種觀點認為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是湖北的新軍和社黨領導,這種觀點的依據(jù)是在革命開始時,孫中山并不在國內,其他革命派領導人如黃興也不在武漢,這一歷史依據(jù)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教學中教師最好還不是不要引入這一觀點,因為其和課本中的觀點相左,如果引入會讓學生出現(xiàn)思維混亂情況,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可以豐富教材內容,讓學生全面、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事件,教師在引入研究成果時也需要做到合理、科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