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平 陶 蕾
(湘鋼一中,湖南湘潭 411100;貴陽一中,貴州貴陽 550002)
思想政治學科培育學生法治意識的路徑探索
楊有平 陶 蕾
(湘鋼一中,湖南湘潭 411100;貴陽一中,貴州貴陽 550002)
法治意識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學科培育學生法治意識,需要在文本解讀中尋找法律依據,引導學生做法律常識的學習者;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體驗法律作用,引導學生做法治理念的崇尚者;需要在教學素材中厘清法律界限,引導學生做法治準則的捍衛(wèi)者,真正讓法治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思想政治;法治意識;路徑探索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其中,法治意識是體現當代中國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捍衛(wèi)尊嚴的必備品質,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也是培育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以《政治生活》第一單元為例,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育法治意識的具體路徑,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教材文本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思想政治課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需要教師立足教材文本,深入地解讀教材文本,為思想政治課培育法治意識找到文本支撐和法律依據。教學中必須發(fā)掘教材中現有的或隱藏的相關法律常識,凸顯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接受法律常識,為學生形成法治意識提供有力的幫助。
一方面,要立足文本,解讀文本中的法律常識。例如,在講授我國的國家性質時,我們可以結合我國國徽的組成元素及其象征意義來分析我國的國家性質。國徽圖案以齒輪、谷穗、五星和天安門及綬帶作為題材內容。齒輪和谷穗象征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五星則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分析完之后引入我國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和法律為思想政治課培育法治意識提供了法律依據,教師需要立足文本,結合教材憲法和法律條文強化中學生法治意識的教育,這樣的思想政治課既真實有趣,又增強了教學效果,也向學生傳遞了基本的法律常識。
另一方面,要延伸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法律常識。教材并不是供教師傳授的“權威圣經”,也絕非是學生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一個有待于師生共同發(fā)掘的開放性文本和探究性材料。[1]例如在“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一框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教材中對公民的政治權利都附有相應的法律條文,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對于公民的政治義務在教材文本中并沒有附上法律依據。這需要教師去超越文本,擴展政治義務的法律依據。比如在講述“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利益”時,我們可以根據學情補充我國的《國家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條文及相關內容;在講述“服兵役參加民兵組織”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如服兵役條件和我國服兵役年限等內容,這樣既可使枯燥的內容趣味化,也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補充法律常識,無形中引導了學生對法律常識的學習。
《思想政治課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指出:“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活動體驗是其思想政治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币虼?,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法律作用是培育法治意識的有效選擇。學生只有在常識學習的基礎上體驗到法律的規(guī)范和教育作用,才會在情感上產生對法治意識的認同,才能形成對法治理念的崇尚。
一方面,要在課堂活動中體驗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要求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教學情境,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程度和特點設置合理的活動議題,依靠參與閱讀、討論、游戲、角色扮演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體驗和認可。如教學“民主決策:做出最佳選擇”時,我們設置了公交車票價聽證會的課堂活動,指導學生自主查閱有關法律資料,了解規(guī)范的聽證會應如何開展、具體參與角色及其分工,以及在活動過程中如何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和回答問題等,然后學生主動參與到聽證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明白一場規(guī)范的聽證會必須有其法定的程序,政府科學決策也必須做到程序的合法化。另外,學生通過聽證會活動的參與,深刻體會到了聽證會的開展是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的重要途徑,也喚起了學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學生在該課堂活動中,不僅體驗到法律對活動所起到的規(guī)范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增強了法律的認同度,并自覺形成對法治理念的崇尚。
另一方面,要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體會法律的教育作用。課外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課堂的延伸和拓展,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更好地促進法律的宣傳,發(fā)揮法律的教育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可以設置多種課外教學活動,像模擬法庭、法官進校園、法律知識大比拼、法律演講、法院旁聽等活動。如我校于2016年上學期開展了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審判的“模擬法庭”活動?;顒舆^程中,莊嚴、肅穆的審判氛圍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產生對法律的敬畏之情。此外,通過法官、公訴人、辯護人、被告人等角色的扮演及整個審判過程的感知,同學們感受到了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相比較課堂講授式教學而言,“模擬法庭”等課外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直觀、更生動的教學場景,學生更能從中吸取教訓,努力去做一個崇尚法治的現代公民。
教學素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支撐。只有把思想政治課所包含的法治準則與有效的教學素材相結合,學生才能有興趣、有張力地學習,從而真正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素材不斷地進行甄別、篩選與整合,既要堅持正面素材的引導,也要適當引入負面素材加以剖析、發(fā)揮負面素材的警示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了解法律準則,厘清法律界限,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捍衛(wèi)法律準則。
一方面,我們要慎用負面素材,發(fā)掘其告誡作用。思想政治課培育法治意識既要堅持正面教育的導向作用,也要發(fā)掘負面素材的警示效力。例如我們在講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時,可以列舉黨的十八大以來懲治腐敗的典型案例,以此告誡大家今后面對金錢、權力等世俗的誘惑時,需要明確法律界限,堅守法律底線。這樣既引導大家得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平等不是公民在立法上的平等,而是平等地享受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和平等地適用法律,也向學生講述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便是堅持“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抵制一切特權,是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刑不上大夫”的否定,從而讓學生明白遵守法律準則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我們要善用綜合素材,正反對比形成合力。正面教育和負面教育在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的培育中有著各自的優(yōu)勢。如果一則教學素材既能進行正面教育也能進行負面教育,我們就要善于發(fā)揮其所蘊含的教育作用,從而形成其合力。如在講述民主監(jiān)督時,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一則綜合性素材:某鄉(xiāng)農民劉某拉了一車西瓜準備去縣城賣,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攔路搶劫,一車西瓜被劫走了。無奈中,劉某跑到派出所報案。聽了案情,值班民警說:“現在已經下班了,再說一車西瓜也值不了多少錢,這事我們管不了?!笔潞?,劉某通過熱線電話,舉報了該派出所的值班民警。面對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為,劉某該怎么辦?如果劉某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了算了”或者“等著別人檢舉他,自己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但這種做法并不妥。公民擁有監(jiān)督權,我們應勇于行使監(jiān)督權,這也是公民維護社會規(guī)則、增強法治意識的具體體現。如果劉某選擇“找?guī)讉€人教訓他一頓,出出氣”,這種用非法手段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樣也不可取。我們應該通過合法途徑來行使監(jiān)督權,教師可以運用素材所提供的其他選擇來講述公民行使監(jiān)督權的合法途徑。深入挖掘這則素材,通過對合法與非法維權途徑的對比,既可以讓學生明白維權的合法途徑,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社會責任感,強化主人翁意識,主動成為法律規(guī)則的捍衛(wèi)者與實踐者。
法治意識是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它的形成需要經過認知、認同與實踐的過程。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我們只有立足教材文本,善于運用和處理好教學活動與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做法律常識的學習者、法治理念的崇尚者和法治準則的捍衛(wèi)者,才能真正使法治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才能培育出有理想、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
[1]李偉雄.優(yōu)化教材“供給側”,增強學生“獲得感”[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7(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