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皓
摘 要:愁情似乎自古以來便成為中國文人吟詠的主題,更多的愁情又似乎與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秋代表了一個季節(jié),給人的是一種蕭條的景象,很多文人都是借秋來抒發(fā)自己的家國情懷,杜甫的《登高》也不例外。
關(guān)鍵詞:悲壯;孤寂;胸懷天下
我喜歡登高,喜歡登上山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所有的壯闊景觀盡收眼底,古代詩人無不喜歡登高,古人登高詩作更多的是在抒發(fā)自己的宏偉抱負(fù),杜甫便是其中之一。在杜甫的詩集中,《登高》曾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詩人流寓夔州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全詩是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中,滲透著一股胸懷天下的勃郁之氣,可謂“拔山扛鼎”式悲歌。《登高》一詩整篇氣韻流暢,對仗工整,聲調(diào)鏗鏘有力,抒寫詩人內(nèi)心郁結(jié)不舒的愛國情懷,凄苦而不消沉,抒發(fā)了詩人心有信仰,胸懷天下的大丈夫情懷。
此詩由寫景開頭,“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是作者登高望遠(yuǎn)所感受的特定環(huán)境,這兩句從大處寫景,“風(fēng)”與“天”,“急”與“高”,“渚”與“沙”,“清”與“白”分別對應(yīng),對仗工整。急風(fēng)高空下有猿的哀叫聲,飛回江邊沙渚的群鳥,看似是一幅白描純粹的秋景,而實際上,作者已寄托融入了自己的愁情,是作者內(nèi)心的一種真實寫照,猿之哀與詩人人生境遇之哀相互滲透,以哀景襯哀情,愈顯悲涼之氣?!扒宓匿尽?,“白的沙”,這些全部都是冷色調(diào),寫出秋之蕭瑟?!傍B飛回”是詩人對生命歸宿的一種暗示,寫出了詩人自己飄零于天涯,對回歸家園的渴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句被稱為千古名句。無邊無際的林木落葉蕭蕭而下,萬木枯槁,詩人由樹及人,秋天落葉歸根,而自己也已日薄西山,卻仍在旅途,何時蔡猛回到自己的家園,不言功成名就,只愿壽終正寢,不愿客死他鄉(xiāng)。滾滾而來的長江奔流不息,面對江水,我所想到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或許就是作者的一種無奈吧。在這兩句中,詩人放大了落葉的陣勢和江水的流速,一個“蕭蕭”,一個“滾滾”,一個“無邊”,一個“不盡”,展示的是宇宙的氣勢開闊、浩大的情景,無形中也表達(dá)出詩人胸懷天下壯志未酬的喟嘆,從另一方面想,我又可以感覺到詩人的那種對未來的希望,那就是落下的樹葉和滾滾而來的江水,“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hù)花”,隨風(fēng)飄零的樹葉化作了春泥去孕育新的生命,滾滾江水帶著新的希望和夢想向我們走來,凋零的秋景中,我們看到的是希望和詩人心中的信仰。
以上四句詩人以自己的登高遠(yuǎn)眺、所見所聞,讓我感受到了詩人的那種豁達(dá)與坦蕩。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可謂是詩人愁到最深處時不言愁的最佳例子,我認(rèn)為此句既點明了自然的季節(jié)――秋,又點明了生命的時序――百年。“萬里悲秋常作客”是從空間入手,“百年多病獨登臺”是從時間入手,詩人把自己自身形象放置于廣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交叉點搶,使抒情形象既有現(xiàn)實的高度,又有歷史的厚度,我感受了了蘊含其中的深沉的宇宙意識和強(qiáng)烈的時空感。詩人把久客易悲秋,久病獨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處,情景交融,我深深感受到杜甫式的悲哀與沉郁?!俺!焙汀蔼殹备窃娙嗽谑挆l寂寞中制造的強(qiáng)烈生命悲劇感,另外,詩人所說的“作客”并不是走親訪友,而是客居異鄉(xiāng),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離別家鄉(xiāng)幾天便會思念不已,但詩人一別便是幾年甚至十幾年,詩人的人生多半都是在客居他鄉(xiāng),而現(xiàn)在詩人自己也已到垂暮之年,卻仍然回不到自己家鄉(xiāng),唯有自己一人獨自登臺,形單影只,獨自面對秋景蕭瑟,怎能不生悲情,自己縱有一身報國之至,卻也只能“空悲切”。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寫出自己窮困潦倒、寂寞孤苦的生活境遇和心情。前半句寫自己白發(fā)彌添,艱苦備嘗,既是個人艱難,又是國家艱難;后半句寫自己多病纏身,潦倒日甚,既是對人生之秋的無奈,又是對家國之秋的無奈。詩人老太盡顯,“艱難苦恨”四字包含了多層含義,不僅指出自己客作他鄉(xiāng),垂暮之年體弱多病的艱辛和自身遭遇,同時也整體概括了當(dāng)時整個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艱苦的現(xiàn)實是悲秋多病,也是“繁霜鬢”的根由。悲愁交叉,詩人本欲借酒消愁,卻又無奈不得不因為自己潦倒衰弱的身體而停下酒杯,故即使愁緒萬般卻也無奈無處排解宣泄,愁上加愁,豈不是更恨。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顛沛流離,加上貧病折磨,使得當(dāng)年自己的政治價值追求不免走向衰落,如今卻只是空負(fù)一腔愛國熱血卻報國無門。詩人將自己的自身命運的坎坷哀愁和國家社會的坎坷命運結(jié)合在一起,使得這種泛濫秋情的家國情懷更上一個高度。
全詩看似寫的是詩人自己的個人遭遇,但我從中感受到的是那時戰(zhàn)亂帶給廣大人民的傷痛與苦難,表面上看詩人在詩中并沒有給人希望,但細(xì)讀不難發(fā)現(xiàn),此詩并不是悲哀,而是悲壯,并不是消沉,而是激蕩,并不是目光短淺,而是心胸開闊??蔹S而后凋零的葉子是在孕育新的生命,滾滾而來的江水是帶著不可預(yù)知的未來和希望洶涌澎湃,透過一層又一層凄慘的秋景,我尋覓到的是希望,正是這絲絲的希望,抹殺了無盡的黑暗,在萬般無望中透露出一抹鮮活的未來?!兜歉摺芬辉娭兴故镜氖切挠行叛觯貞烟煜碌幕磉_(dá)與坦蕩,詩人自己雖艱難苦恨,窮困潦倒,苦不堪言,然而自己所恪守的兼濟(jì)天下的經(jīng)緯之道卻是與宇宙一起永恒。儒家一直都有“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然而杜甫卻無論窮達(dá)都能夠心懷蒼生,情系黎民,兼濟(jì)天下,實屬獨絕,他心有信仰,胸懷天下的偉大情懷讓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