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誼如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立足基礎 挖掘本質
——以“比的意義”為例探究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曾誼如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來講,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中,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觀察法以及歸納法等方法,以“比的意義”為例,探究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得到的結論:概念形成是一個抽象過程,在實際的教學中,要貫徹以生為本理念,立足基礎,挖掘本質特征,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數學概念;“比的意義”;本質特征
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效果不甚理想,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概念掌握、理解存在明顯的時效性。數學概念是前人在大量生命實踐活動中通過不斷地歸納、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智慧結晶,其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點,加之小學生年齡偏小,思維發(fā)展不成熟,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展開,讓小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而在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小學生不僅能形成概念內涵的豐富認識,還能得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所以,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實踐,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探究,形成具有班級特色的教學方式,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數學概念。下文中,筆者以“比的意義”為例,探究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概念學習確實較為枯燥,導致大部分學生“談概念而色變”,因此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學生剛剛接觸概念時,就讓學生了解、明確并認同概念的價值,這樣不僅能夠降低教學的難度,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更能夠賦予“理解”針對性。如若,學生不能夠認同概念產生的價值,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疑惑,從而放棄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導致課堂的教育目標不能夠完成。
例如,在學習“比的意義”時,往往會有學生問“比有何作用?”,而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會告知學生“比的價值就在于‘比的應用’”,進而使學生的大腦中產生疑惑。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生會問“既然兩個數相除,又叫作這兩個數的比,那為什么還要學‘比’”,其實這一問題,不僅學生存在疑問,就是一線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也存在質疑。筆者在學習“比的意義”時,就注重突出了“比的價值”,讓學生正視“比”的價值,通過引導、指導使學生感知到“比”這一概念的必要性。
為了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確保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概念,教師在日常的概念教學中,要盡可能做到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準確、精準的語言,揭示概念的本質;二是結合教學目標,突出有關特征;三是合理運用正例、反例,不要盲目使用;四是運用變式、比較,加深理解、掌握;五是注重概念的實際應用。小學階段接觸的概念繁多,通過研讀教材發(fā)現,小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概念大約為500個,因此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對待每一個概念,且要結合學生的實況,抓住概念的核心特征,同時還要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強化概念留于學生大腦中的印象,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比的意義”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兩個數相除”并不是“比”的本質特征,而是“比”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更要抓住“比源于度量,比能夠解決物體不可數量的屬性的可比性”這一本質(王永老師提出),既能夠加深對于“比”的理解,還能夠清楚“比”的價值。
實踐證明,單一地“講”并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于抽象性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的概念教學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研讀教材,整合相關的教學素材,進而將相關的具體素材引入到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真實的情景,使學生在生動的情景模式下完成學習目標。
例如,“比”“比例”“百分比”都是對事物做比較的特殊形式,它們在日常生活出現的概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理解、學習的過程中確實會遇到一些困難與問題。筆者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學習“比的意義”的課堂上,筆者將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相關的具體材料引入到課堂上,將其巧妙地融合到課堂情境中,使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這樣給予了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促使學生完成“比”的概念的理解與內化。筆者在“比的意義”課堂上,運用了多種材料,如通過分割實際物體、畫出各種直觀圖等,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按比分配”的含義;準備一根標注了幾個點的皮筋、一把帶有刻度的尺子,課堂上將皮筋的一端點固定好,用手拉另一個端點,使學生親眼觀看到皮筋上標注點的位置變化,進而認識“等價比”等等。通過具體材料的應用,完成“抽象”到“具象”的轉化。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夠給予“概念教學”足夠的重視,在實際的教學中,并不會深究“概念”學習,而是將重點放置在解決問題和運算上。然而,概念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整體的角度來講,數學概念不僅就理解上存在層次性,還在學習上存在層次性。通過查閱有關數學概念學習的相關文獻發(fā)現,數學概念學習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具體期—確認期—分類期—形式期—生產期,但是在日常的概念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第一課時引入“概念”,之后的學習與概念聯系不大,甚至完全脫離“概念”,導致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比的意義”時,教育工作者往往會將其與“比的應用”分割開來,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必須要認識到“比的意義”與“比的應用”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甚至可以說“比的應用”是“比的意義”的深化。從概念來講,“比的意義”處于概念理解的“具體期”,理解“比”能夠表示的各種情景;“比的應用”處于概念理解的“確認期”,對“比”這一概念的再次認識,結合實際生活的實例,加深對于“概念”的理解。所以,筆者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進行了分析,使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強化對“比”這一概念的理解。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運用“比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思考,還使學生分析能力、解題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更避免了學生淪為“解題”的機器。
數學概念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師生兩者因素的影響,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從教師的角度來講,他們較為注重應用和運算,往往忽視“概念”的理解,課堂上,“概念”一般會占用一個課時,而應用、運算往往會脫離“概念”;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概念較為抽象,導致其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讀教材,更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抓住概念的本質,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王永.比是什么——臺灣地區(qū)關于“比”的教材改革的啟示[J].小學教學(數學版).2009(06).
[2]劉加霞.把握數學本質是一切教學法的根[J].小學教學(數學版).2007(08).
[3]楊建輝.試論數學概念形成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J].內江科技.2009(11).
[4]劉勁松.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分析與對策思考[J]. 陜西教育·理論.2006(09).
[5]李娘珍.對小學數學教育方法的探究——小學數學概念的時效性教學[J].2014(08).
曾誼如,1982年生,女,泉州惠安人,本科學歷,現任教于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小學中級教師,泉州市林麗珍名師工作室成員。曾參加省、市現場教學比賽榮獲一等獎,主持參與多個省、市級課題研究,多篇論文發(fā)表于各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