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第二實驗小學 王 芹
追尋小學語文教學的文化品格
江蘇省鹽城市濱??h第二實驗小學 王 芹
當下的語文課堂,一方面過多地關注“聽說讀寫”,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另一方面過多地關注“情感體驗”,熏陶學生的思想。對語文教學所蘊涵的文化品格、對作為“人”的學生的關注甚少。本文從“文化基因、文化視野、文化資源”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追尋小學語文教學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品性,理應在教學實踐中煥發(fā)鮮活的生命活力和文化張力。但現(xiàn)實中,語文教學與文化品性間存在諸多悖論以及單向度的、褊狹的運作邏輯與機制。在新課程改革持續(xù)深入推進和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必要立足文化品格的視角,重新厘清身份、擔負使命、走向變革。
文化基因記錄著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語言、藝術、思想、文化、歷史。語文教學中被人為地隔斷了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遺棄。文化無所依附,失去滋養(yǎng),則必有文化自卑與惶惑。
1.漢字文化與語文教學相融合
在教學中,通過揭示漢字背后的文化意蘊觸摸傳統(tǒng)文化,了解先民生活,提高識字興趣和審美能力。比如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石頭書》中的“冊”字,出示古文字并指出它的本義為“用繩子或牛皮編串好的竹簡、木簡”,由幾根豎線和橫向曲線構成,就是把寫有文字的竹簡用皮繩編串起來,在古代稱之為“簡冊”。“冊”,在古代也特指皇帝的詔書。再結合成語“韋編三絕”,即“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連竹簡的牛皮帶子”,幫助學生了解書籍的發(fā)展史。
2.文化意象與語文教學相融合
在語文教學中揭示某些文化意象,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洞開學生的文化之門,在學生的血脈里植入文化基因。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別》中的“楊柳依依”,絕不僅僅是寫眼前之景,“柳樹”是一個意象,以折柳表惜別。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fā)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3.佳節(jié)文化與語文教學相融合
傳統(tǒng)節(jié)日凝聚著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延不衰,其傳承民族血脈、提升民族精神的價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難以替代的。教學中,我借助傳統(tǒng)節(jié)日,將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巧妙融合。引領學生浸潤于豐盛的傳統(tǒng)文化——春節(jié),了解“爆竹聲中一歲除,千門萬戶曈曈日”的習俗;清明節(jié),品讀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端午節(jié),熱議屈原和他的“楚辭”……學生在豐富的內容和情感中感受漢語言的意趣、節(jié)奏、意境之美,感受佳節(jié)的文化氛圍,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
文化視野,指人們從社會歷史文化的角度考察、分析和總結現(xiàn)實中的各類問題所涉及的認知范圍,文中主要指看待文化的廣度。
1.了解詩人風格:縱向品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翻開中華文化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幾乎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會有一兩座文化豐碑聳立在世人心目之中。以李清照為例,她就是一座文化豐碑,根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建立于一種文化信仰之上?!度鐗袅睢肪褪撬倥畷r的詞作,表現(xiàn)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語言淺淡自然,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此外,我還補充了李清照的“少婦情態(tài)”,《聲聲慢》乃是宋詞的巔峰之作,也是李清照“夫亡憂愁”的詞作。
2.提煉主題文化:橫向比較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品
在古詩詞中,同一主題的篇目有許多。詩人往往圍繞主題,從不同角度或層面言說志向、訴說情懷、表達理趣。我以“送別文化”為例簡述,《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荊軻刺秦王》中的“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分別代表了這三種送別形式。
3.辨析體裁文化:了解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方法
不同體裁的文章,呈現(xiàn)的文化不一樣。如果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比較不同體裁文本的相同和不同,相機總結出共性的規(guī)律,學生對體裁的了解和認識便會逐步深刻。如在閱讀灰姑娘先后三次參加王子的宴會,主人公要回答三個問題、農夫要生三個兒子這些故事后,讓學生比較童話故事的結構:帶有數(shù)字“三”的反復結構。接著了解“民間童話故事”的開頭和結尾?!皬那啊?,這是我們熟悉的民間童話的表達方式,這樣的開頭能夠使讀者在如此遙遠、充滿距離感的敘述基調中找到一種神秘的認同感。
教學內容不僅要強化語文知識、語文技能的橫向貫通,同時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交叉融合。面對繁雜的語文教學內容,如何尋求一條清晰的路徑,使其得以呈現(xiàn)語文文化并反映文化傳遞功能?以融通生活為旨趣、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語文教學內容,一方面能夠反映語文人文性的價值,另一方面能夠反映語文工具性的價值。
1.關切學生生活
將生活中的文化資源引入語文課堂,學生不僅耳熟能詳、頗感興趣,還能輕易理解、學以致用。將如下內容運用到教學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語料的積累,而且還增強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蘊含深刻道理的諺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包含有趣小故事的歇后語(八仙過?!黠@神通;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的姓氏歌(查任盛單、華樂仇燕、和強蓋解、於寧應干……)。
2.制定學科課程
在大力倡導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語文學科承載學生“文化基礎”和“文化底蘊”的任務不言自明。針對學生年段特點、課程性質開發(fā)并編寫校本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正月,央視熱播的《中華詩詞大會》備受歡迎。復旦附中的武亦姝獲得總冠軍之后,頻頻被刷屏。黃榮華老師介紹,該校歷經十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化、課程化的語文教育方略。其教學成果《中國人》以選修方式進入課堂,《中華古詩文閱讀》以必修方式進入課堂,《中華根文化,中學生讀本》以推薦閱讀的方式進入課堂,《詩經》、《莊子》等整本書研修作為文理學院部分學生的榮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