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高中英語語言點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和對策
張 勇
(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高中英語語言點教學是英語課堂的重中之重,但針對高中語言點教學高耗低效的困境,教師要從語言學習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識規(guī)律出發(fā),讓學生在自主感知、逐步整合和語境運用三個階段中習得語言技能,形成語言能力。
語言點;自主感知;逐步整合;語境運用
語言點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英語課文和老師課堂講解的語言點知識及新單詞的用法,是目前高中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材料,也是學生了解、運用和完善自身學習方法的主要途徑(胡毅恒等,2012)。但目前英語語言點教學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高耗低效現(xiàn)象突出,重復訓練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具體來說,當前高中英語語言點教學有以下三個問題:
現(xiàn)階段,教師對語言點的講解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是通過講學案的形式,將單詞或詞組的意思、用法羅列在一起,然后讓學生去背、默寫;二是將單詞和詞組用法歸納在一起以幻燈片形式次第放映,以期學生牢記住。這兩種手段,其實都是教師代替學生學習語言,學生認知嚴重缺位,只是機械記憶,學生被講學案和幻燈片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的思考、內化過程,更沒有在自我認知上留下語言點的烙印。
學生對語言點學習應有一個過程,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此及彼的原則。然而當下,高中老師的語言點教學往往是“散點式”“地毯式”講解,教師對著文本隨意選重點單詞、重點詞組和重點句型,逐一講解,并強調這個、側重那個,要求學生處處留心。其實,學生不是記憶的容器,知識如果不以文本為依托,則很難在學生腦海里形成語言的“互聯(lián)網(wǎng)”。同樣,知識間若沒有聯(lián)系,缺少整合,也很難在學生腦海里留下長時記憶。
教師對語言的講解,大多選擇聚焦形式,而對單詞或詞組的現(xiàn)實語境很少重視。教師的出發(fā)點是想讓學生掌握此單詞或詞組的功能和用法,殊不知,沒有真實或逼真的語境支持,功能或用法往往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即便重復多遍,效果也往往不理想,有的甚至適得其反。有的教師以例句形式講解,但例句的選擇不具語境性和針對性,學生無法將目標詞和語境產生內在聯(lián)結。
語言點是文本內容的外殼,是文本框架的支柱,語言點離不開文本,離不開語境。沒有語境,語言點也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末,成為一堆沒有意義的符號的堆積。因此,教師一定要基于語境、文本來講解單詞和語言點,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品嘗語言的內在魅力,品味到語言學習的獲得感和自信心。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點教學要既要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只有將這兩者結合起來,采用恰當?shù)牟呗裕瑢W生的語言點學習才會在正確的軌道上漸入佳境。
筆者認為語言點的教學不僅是重復記憶,而且遵循一個過程,即先感知,然后慢慢體悟和整理,最后進入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經由老師適時、適切的啟發(fā)和點撥,從而將語言點內化于心,外化于用,并在操練中將語言點轉換成自我的語言能力。筆者經過長期對照班實驗發(fā)現(xiàn),以此三個階段來進行語言點教學,能大大地提升語言點學習效能。
學生天生是會學習的人,所以,讓學生自主感知相當重要,感覺是進入人們心理的第一門戶。張鳴(2007)認為,對于缺乏英語環(huán)境,以課堂學習方式為主的中國學生者來說,外語教學應遵循外語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即以“知”為先,從“知”到“做”的認知順序。其實,知是行、做和運之始,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感知語言點的音、形、義和性,“玩味”語言,形成自我的理解,從而為在老師的指導下深入學習搭建橋梁。以《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為例,主閱讀的文章體載各異,題材多樣,但內容難度不大,這為學生獨立自主的感知、體驗文本的重要單詞、詞組和句型提供了絕佳機會,學生可以借助上下文、前后句、句間關系等,自主感知其表意功能和情感傾向,如Module 5 Reading: Secrets and lies講的是秘密和撒謊。本文主題鮮明,通過上下文,很多詞組可以讓學生借力文本主題歸納其用法,如 keep one’s secret, be determined to do sth,must have done sth, can’t help doing sth, turn into a horrible argument.
當然,教師在學生感知階段要適時給予適切性腳手架,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從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語言的習得是一個過程,需要多次接觸,更需要思維的參與,教師要指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感知的基礎上對語言點進行分類別整理,從而為形成理性認識和規(guī)律性結論打下基礎。新課程理論認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無論基于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都應尊重學生語言學習的主體性和漸近性,讓學生與語言進行深度接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熞詥栴}為向導,引導學生梳理語言點的共性和特殊性。在學生整理的過程中,教師要提供多種方法,如依據(jù)文本話題整理,依據(jù)文本關鍵詞整理,或構建認知地圖,讓學生將語言點串聯(lián)起來,從而為接下來的綜合運用提供綠色通道。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是以話題為中心編寫,所涉話題多樣,語言豐富真實,且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要要凸顯以學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為語言的歸納、演繹、綜合開啟思維力,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基于語境下的語言點輸出活動可以避免語言運用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新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英語語言點要“在用中學,為用而學,學了就用”,只有將現(xiàn)實生活情境或文本情境和語言點深度融合,讓學生帶著思想、帶著情感和態(tài)度去習得語言規(guī)則,學習才有效果。其原因是:一是語境本身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語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知曉規(guī)則的“所以然”;三是基于語境的語言點學習能使語言點以鮮活姿態(tài)隨時準備輸出,從而保持長久記憶。
鑒于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要跳出教材看教材,讓語言點取自于教材,同時又能和學生實際情境相結合。于此,教師也應更新教學手段,利用實物、圖像、新舊知識的關系等為學生提供語言學習的背景知識,從而讓語言點學習在語境中軟著陸。
“教是為了不教”,高中英語的語言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整合和運用語言,從而在語言的實踐過程中習得語言技能。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論、改進教學手段,讓語言點教學既有效,又有趣,從而為學生學習、內化和利用語言發(fā)揮正能量。當然,教師本身要做到跟蹤和檢測工作,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密切關注學生語言學習效能,努力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語言點教學的康莊大道。
[1] 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張勇,1978年生,男,湖北武漢人,現(xiàn)任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英語教師,延安市優(yōu)秀教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