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林
摘要: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國際上廣受關注。目前,我國大力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廣設孔子學院,使得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十分有必要。在我們國家,方言在漢語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方言是否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存在影響?本文將從方言與文化的關系,在教學中的影響,對民族的影響等方面,研究方言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方言 漢語 第二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227-02
在語言活動中,人們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方言語音、詞匯、句式所具有的獨特的表達效果來傳達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濃厚的風土人情。尤其在近幾年,方言問題已經逐漸受到關注。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關于方言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很少,研究內容比較狹窄。而第二語言教學是個新話題,將方言、漢語和第二語音教學聯(lián)系在一起研究的更是少有。這就需要我們在這一方面從廣度和深度上作出進一步的開拓和深一步的探究。
一、方言代表了一個區(qū)域的文化內涵,具有深層內涵和表層特色
它既是一方群眾生活習俗、情感方式、人文觀點、區(qū)域人群心理的展現(xiàn),也是區(qū)域人民的文化傾向、語言特色、性情變化的風向標。方言還是文化交流與學習的工具,是漢語的基礎組成部分。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熟練掌握好方言,可以使?jié)h語教學進行得更具體、更地道。學好方言,也能使學習者對中國不同地域的文化感受得更深刻。日本語言學家藤原與一在《方言學之原理》一書中指出:“我很早就把方言改成生活語了,我把人們所說的方言學看成為‘生活語學”??梢?,所有漢語方言都應該被看作“生活語”,視為人民群眾的口語,它們所包含的文化心理特點都應當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學習方言,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時,可以使受教者更接近生活,感受中國不同地域的風采。
方言是地方文化傳承的紐帶。流傳至今的戲劇、舞臺劇、文學作品等文化載體都運用了大量的方言。在那獨具特色的詞匯組成、語音停頓、聲調婉轉、句子構成中,你可以領略到更濃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古代的中國就存在著這種文化現(xiàn)象。北方的阿爾泰民族和南方的壯傣民族的先民們留下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一首鮮卑語的《敕勒歌》將北方人民大氣、豪爽的性格展現(xiàn)無遺,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片蒼茫壯闊的草原風景?!敖裣蜗猓垮褐壑辛?,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君不知,君不知?!币皇住对饺烁琛?,體現(xiàn)了南方人民細膩的情感,柔和婉轉的民歌令人內心舒暢。南北的不同,通過方言,我們便可體會。學習方言,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時,能讓受教者產生學習興趣,感受文化差異。
方言是文化交匯的切入口。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語言的發(fā)展同樣復雜。中國方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其發(fā)音方法、語言習慣與其他國家的語言具有共性。如接近俄國的蒙古地區(qū),以前的當?shù)厝嗣袷褂枚碚Z的多,學習俄語的人也多。在中國西部、北部生活的人,其語言就與周邊的國家很相似。還有一些歷史、戰(zhàn)爭等因素,導致不同國家、地區(qū)的語言具有共性。我們國家的漢語就與日語、韓語十分接近,學起來相對容易一些。這就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提供了條件。我們可以利用語言間的共性來進行教學,使受教者產生共鳴,有親切感,進而接受、學習漢語,再進一步地講授不同點。
方言是文學語言的生命。文學作品中總是大量出現(xiàn)方言,從小的方面來看這不僅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樹立人物形象,還能使作品更具有真實性。從大的方面來看,能體現(xiàn)出不同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習性、語言習慣、地區(qū)風氣。很多作家都曾表示過,文學語言是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更高于生活的一種文字活動。語言要貼合你想要表達的內容、觀點。當你在寫數(shù)據(jù)報告時,要注意的是嚴謹、簡潔。當你在寫歷史散文時,注意的是真實性與閱讀價值等。而對于小說來說,尤其是鄉(xiāng)村小說,語言應該有地方色彩,方言就恰好體現(xiàn)了這一點。語言應該是可以幫助讀者帶入文學意境的一種工具,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更具體,將情感表達得更傳神。而不要僅僅盯住語言的規(guī)范性不放,那會扼殺語言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優(yōu)秀文學作品都具有這一特點,如《活著》《紅高粱》,魯迅的很多作品也有這一特點。這是文學來自于實踐而服務于實踐的體現(xiàn),也為很多學習者提供了便利?!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痹趯h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時,老師可以推薦一些運用方言的文學作品給學生選讀,讓他們感受中國的風土人情,這對于他們的學習十分有利。
二、教學過程中,方言是一種助力
每種語言都有適合其發(fā)育的土壤。在一方水土中發(fā)展起來的語言必然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它真實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情況。中國地區(qū)幅員遼闊,方言也多,來中國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他們在一個地區(qū)定居下來,必然會受到該地區(qū)的環(huán)境和文化感染。課堂是學習漢語的時間,生活中更是學習漢語的時間。那么,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與方言接觸。了解一定的方言,可以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所以,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要下意識地注意到這一點,利用方言,注重教學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幫助外國學生更好地感受中國,融入中國。
作為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一種目標語言,不容質疑,應該講普通話。但是,除卻幾大方言區(qū)所講的極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很多城市百姓在尋常生活中所講的漢語都不是標準的普通話。與普通話相比,有語調揚抑的不同、語音停頓的不同,還有一些土語、方言。就拿錦州這所城市的語言來說,每句話的結尾的語調總是上揚的。從這方面來看,除了受過相關教育的人群外,極大多數(shù)百姓所講的都是方言。所以,學習方言更是生活與交流不能避免的一個過程。中國有許多課堂都是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一起上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將中外學生組織起來,交叉形成學習小組。中國學生說一下自己老家的方言,介紹一些人物故事或者自然風貌,將真實的語料帶入課堂,真實地展現(xiàn)地域文化,讓外國留學生更直接地感受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他們也可以在課下進行交流,多多學習,為他們搭建學習的平臺,用交際的方法教授漢語。
一些教師不能區(qū)別方言與普通話的界限,影響了漢語教學的質量。有些地區(qū)受方言影響,“n”“l(fā)”不分;平翹舌不分(“zhi、chi、shi”和“z、c、s”不分);不會發(fā)兒化音……我們的教師稍有不注意,方言就會不自覺地出現(xiàn),這就對外國學生造成了困擾。在外國學生的漢語基礎不十分牢固的情況下,學習方言、接觸方言常常會使他們的知識混淆,感到學習漢語的困難很多,壓力很大。 往往在課堂上老師、中國學生們講的是普通話,看的新聞、電視劇,聽的廣播等等都是普通話。但是生活中遇到的售貨員,食堂服務人員,大街上的大媽們,等等,說的都是方言或者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這些使他們不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疑惑。這就需要對外漢語教師注意,嚴格把握方言與普通話的區(qū)分。避免在普通話沒學好的情況下過多地介紹方言,也要對中國現(xiàn)實的語言使用情況向他們介紹清楚。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教師首先要學會方言相關的知識,并且教好外國留學生,以免他們區(qū)分不開,混淆不清。方言,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確實是一大難點,需要老師和同學們格外注意。
三、方言,是民族的代言人
語言就像是一部歷史書。它可能沒有歷史書記載得那么詳盡,但與文化、經濟、政治、生活息息相關,從側面記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地區(qū)的變化。比之歷史書更為真實,它是長在人們嘴上,刻在人們心中的活歷史。方言是我們了解一個民族的途徑。我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個有趣但貼切的說法:漢語語言社會。社會是語言的,漢語的,也是方言的。實施對外漢語教學,最好組織不同年紀的學生互相幫助學習,效果會更好。通過學習,我們會發(fā)現(xiàn)民族間有許多的差異。
(1)風俗習慣。如天津的歇后語:不會拉胡琴——自顧自(吱咕吱),耗子尾巴長瘡——沒多少膿水,蒼蠅廖蹶子——小踢打,出南門奔西沽——轉向了。同一種物品因為風俗不同,名稱也是不同的,在遼寧農村地區(qū)把“玉米”叫做“苞米”,河北農村把“玉米”叫做“棒子”,江西是叫“苞蘆”,上海的叫法頗顯高大上——“珍珠米”。東北地區(qū),結婚時會端給新娘一碗生的面條,讓新娘吃一口,問新娘“生不生”新娘會回答“生”(面條是生的——不熟),但大家就會以此認為新娘會“生孩子”。
(2)地理。因為地理位置不同,自然風貌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不同。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從食物的叫法上也能體現(xiàn)出地理位置的不同。地道望城人稱“香菜”為“鹽西菜”,稱“土豆”為“洋芋子”?!凹t薯”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叫法,有的地區(qū)叫“地瓜”,有的地區(qū)叫“涼薯”。在交流中,關于一些意思的說法不同,詞性的褒貶也不固定。形容一個人不好相處,挑三揀四。我聽過的,來自不同地區(qū)的說法有:“腕兒腕兒” “事兒事兒的”“難揍兒”。“嘚瑟”這詞在東北不僅僅是貶義詞(指過分活躍),還有中性和褒義的用法。如“小樣兒,瞧你還嘚瑟不?”這里的“嘚瑟”就是中性詞,有調侃之意?!皣N瑟樣兒”,當人笑著對你說這句話,就含有喜愛之意,是褒義詞。
(3)文化心理。方言也是一個地區(qū)人們的文化心理的寫照。比如對數(shù)字的喜惡。大家都能感受到人們大多偏愛“6”和“8”這兩個數(shù)字?,F(xiàn)在的手機號和車牌號中這兩個數(shù)字都很搶手。往往樓盤的第十八層住房不好銷售,因為與十八層地獄有些關聯(lián)。其實在很多方言里,“八”并不全是一個吉利的數(shù)字。但四川很多方言有“八敗”的說法,卻是大不吉利。四川一些地區(qū)的宴席就把八碗的規(guī)格定位為招待乞丐的,所以不能上八道菜。而“七”一直也被人們所討厭,但是近些年來“七”字被官場上的人所追捧,因為“七”字有“起”的寓意,表現(xiàn)對于官運的騰起、步步高的美好心理愿望。
四、總結
方言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影響頗大,教授者一定要注意這一點,發(fā)揮出其有利一面,規(guī)避其可能產生的困難。
參考文獻:
[1]汪如東.漢語方言修辭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2]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0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