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陳利平
在語文教學中還學生以主人的地位
?江蘇/陳利平
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學講計劃”對學生角色地位和學習方式進行了重新認定,這是“學講計劃”諸多新理念中的一大亮點。但從精神實質來說,“學講計劃”跟《新課標》是一脈相承的,即都強調在教學中要還學生以主人的地位,徹底改變以前“滿堂灌”、“一言堂”或“講聽式”、“問答式”的局面。
“學講計劃”認為,教育實踐本質上是“為人”而不“為物”的活動,是兒童自由地與外界接觸的活動。教育應使兒童體力和腦力的一切潛力得到充分發(fā)展,而不是逼迫他們躺進成人設置好的預制模具去接受統(tǒng)一標準的塑造。所以,要確立學生主人的地位,實施教育的學校不應再是引導兒童追尋智慧、學會選擇、構建自我的生活場所。人們不問怎樣使一個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是問我們應當教他什么技術。社會企盼教師充當高級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能以最佳的方式去設計和塑造孩子。教師自己也有意無意地竭力維持其“師道尊嚴”的地位,總是想憑借“規(guī)范”的教育方法和控制技術把性格各異的兒童造就成千人一面的蕓蕓眾生,只希望他們成為一顆光滑耐用的“螺絲釘”。
“學講計劃”雖然已經(jīng)推行了三年多,但真正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并不多見。這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都嚴重地存在著。請看語文課上經(jīng)常聽到的話語:
“請把課題讀兩遍!”——
“請把課本打開!”——
“請齊讀1-3小節(jié),預備——讀!”——
“請打開作業(yè)本,生字聯(lián)詞連抄10遍?!薄?/p>
從這些教學習慣用語中,我們能夠看到“學習主人”主動學習的影子嗎?當然不能。所以,我們要努力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或者是教學思維慣性。在課堂中,多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和交流。這樣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即體現(xiàn)出“學講計劃”的精髓。
如有學生對《小站》產(chǎn)生質疑:“蜜蜂嗡嗡嗡地飛舞,使這個小站顯得更加寧靜?!边@句話是否自相矛盾?既然有蜜蜂嗡嗡嗡的聲音,怎么還能說小站寧靜呢?筆者當時靈機一動,抓住這句話,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筆者讓學生思考這句話目的是寫什么的。學生都明白是寫小站的“寧靜”。如果直接說“小站很寧靜”,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但如果把它換成課文的表達形式,好不好呢?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對比,仔細品味,然后討論,在筆者的啟發(fā)下,同學們各抒己見:(1)如果用改換的句子,直接說小站寧靜。但小站到底怎樣寧靜,要讓讀者具體形象地感受到是很困難的,而原句寫蜜蜂小小的嗡嗡嗡聲就能聽到,使我們如臨其境感受到了小站的寧靜。(2)蜜蜂嗡嗡嗡地飛舞,使小站的寧靜中蘊含著生機,使我們感受到小站動態(tài)的美。(3)小站寧靜的蘊含生機的美是工作人員精心設計布置的結果,贊美了小站工作人員的服務精神,也就更進一步點明了課文的主旨。討論至此,筆者向同學們揭示了襯托的修辭手法。這里是以有聲襯無聲。這換與不換,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襯托修辭手法的妙處,顯然上述討論花了不少時候,但筆者覺得很值得。為加深印象,筆者又引導學生回顧了《海底世界》、《桂林山水》、《少年閨土》、《鹿柴》、《春曉》等課文或詩歌中的有關句子。在教學中如能抓住這些語句作必要的分析,相信學生一定會受益匪淺。
在作文教學中也要體現(xiàn)“學講計劃”所強調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怕寫、教師怕改是目前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這種現(xiàn)狀的存在,不能說與我們的教學方法沒有一點關系。筆者認為,目前,我們很多老師還沒有認識到在作文教學中也要貫徹“學講計劃”,認為“學講計劃”只能在閱讀教學中貫徹,甚至有的老師根本就沒有嘗試過在作文教學中貫徹“學講計劃”,從而他的作文教學也就根本沒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只要認真地貫徹了“學講計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文也并非什么神秘艱難的事。今天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之多遠非昔時可比,他們有的甚至已經(jīng)在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絡、電腦“互動媒體”的環(huán)境中生長,所占有的“經(jīng)驗意思”不能說不多,而且他們也都口齒伶俐、能言善辯,為什么一到作起文來,就會“捉襟見肘”,只會用自己的口(筆)去套用別人的語言,重復別人的思想,造就出一篇篇干癟蒼白、充滿假、大、空話的兒童八股?與書面語言學習的情形相反,兒童初期的口語學習卻大都是成功的。這又是為什么呢?很明顯,口語學習是在言語交際的實踐環(huán)境中進行的,學習者是為了交際的實際需要,始終處于“我要說”的主體地位。而書面語言的學習卻嚴重地脫離了交際實際。在應試教育機制的束縛下,學生只是迫于應試的需要,按照教師為他們制定的統(tǒng)一要求去做,長期處于“要我寫”的被動地位。由此可見,還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表達和交際的主人,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關鍵。
徐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學講計劃”是一種教學改革,這種改革要結合學科的特點靈活地運用,即要達到“學講計劃”學科化。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學講計劃”要語文化。根據(jù)“學講計劃”的要求,語文閱讀和寫作的技能只有靠反復實踐,才能正確把握并日趨熟練。語文能力的形成需要多“做”,既要有足夠的數(shù)量,又要保證一定的質量。在課內,我們要抓住任何一次機會(哪怕是一次簡短的課堂發(fā)言)對學生進行嚴而有格的語言訓練;我們還要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和條件,開辟廣闊的自主表達的天地,讓學生充當課外交際實踐的主人。我們要把辦班報、小廣播臺、小記者站等的編、播權,以及孩子們自己的種種集會、團體活動的主持權等,統(tǒng)統(tǒng)下放給學生。學生在表達和交際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之時,便是語文教學走出“費時低效”的怪圈之日,也是“學講計劃”開花結果之日。
江蘇省新沂市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