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陳玉霞
提高課堂實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江蘇/陳玉霞
語文是一門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關系著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強,關系著民族興衰的命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而所謂的“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指以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它要求在注重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要授之學生以"魚",而且要授之以"漁",更加要導之以"創(chuàng)"。針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少滿差費"的弊端,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進行下面幾種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根據(jù)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教師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我們在學習新的課文之前,應充分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根據(jù)老師提供的導學案進行自學,讀通課文,學習生字,理清文章脈絡,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或閱讀與課文相關的課外內容。學生做好了充分的預習準備工作之后,教師在上課伊始,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通過檢查,既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對文章有個全面的了解,便于教師新知的傳授。接著教師再指導學生,對重要的字、詞、句、段進行重點閱讀,品悟文字背后所包含的含義,最后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化,領悟文章的中心,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提升。另外,我在學生的預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努力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三者相互配合,才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奠定良好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假如學生沒有學習的欲望,那么我們的全部教學計劃、教學探索就將會落空。沒有求知欲,就沒有學校。”因此,他向全體教師建議,要使學習具有思想、感情、創(chuàng)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成為孩子們深感喜好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就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的火花,使他們獲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在我們的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徹底地改變過往那種“滿堂灌”“一灌到底”的方法,堅持啟發(fā)性原則,提問設疑,讓學生睜大眼睛去發(fā)現(xiàn)好的詞語、好的修辭、好的句子、好的描寫。尤其是那些語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教師更要多關注一些,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他們上進,盡量捕捉其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激勵和表揚,讓他們振作精神,樹立信心,學生會從細微之處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只有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才會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欲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例如,在教學像《司馬光》、《烏鴉喝水》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這樣的啟發(fā)性題目:“如果你就在事故的現(xiàn)場,你碰到司馬光這樣的情況,會怎樣辦?你又會怎么做呢?”“小烏鴉遇到了這樣的困境,你能幫它想想辦法嗎?”聽了我提出來的問題后,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爭辯的非常激烈,同學們小臉通紅,洋溢著自信的風采,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正是在這樣的熱烈討論中,受到了鍛煉,得到了提高。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探究、討論的方對課文進行精講,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指導下,自學思考,合作探究,只有經(jīng)過這樣多種形式的交流、探討,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活躍自己的思維,深化對文本的認識,提高對文章的覺悟。
同時,學生通過積極地參與討論,學習的興趣很容易被激發(fā)出來,分析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都會得到迅速的提高。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及時鼓勵那些敢于發(fā)言的同學。當然,教師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時,做一個旁觀者,也要置身于學生的討論中,并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適時地進行概括、總結和點撥,用簡潔而精練、概括的語句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講透。
例如在教學《撈鐵?!芬晃臅r,教師要明確教學的重點是理解懷丙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撈起那一只只鐵牛。教師可以先演示實驗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然后讓學生合作探究,小組討論鐵牛是怎樣撈上來的?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鏟沙——船身慢慢上浮——鐵牛一點一點向上拔——拉上岸,這樣非常復雜的知識,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學生學的認真,教師教的輕松,效果怎么會不好呢?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堂不是一盤散沙,想到哪講到哪,而是精心雕琢,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提升。師生在教與學的結束之際,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基本以達到掌握或基本掌握。但是這種掌握是零散的,學生還沒有整體印象。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此時加以引導,及時進行課堂總結,將所學的知識連成一片,可以是教師嚴謹?shù)母爬?,也可以是學生暢談自己的收獲,這樣在師生的總結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就同樣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
例如在教學完《海濱小城》一課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老師課堂上拎出的要點進行總結,學生根據(jù)板書以及自己的感受,總結出全文主要寫“海濱”和“小城”這兩個地方,寫“海濱”時注意抓住海面和沙灘景色,寫“小城”時,主要從庭院、公園、街道三個方面來介紹,最后學生總結出海濱小城的特點是美麗、整潔,學生的回答思路清晰,條理清楚,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對整篇文章有了整體的掌握,教學任務也完成了。
歸根結底,要想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語文教師必須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安全、民主、合作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充分表達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展示個人的獨特體驗,盡情感受語文課程的無限魅力。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新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