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案例背景】:
目前,許多科學課過于重視科學知識傳授,科學課堂顯得呆板,科學內容枯燥,學生經歷科學探究、課外實踐機會相對較少,學習科學興趣較低。需要科學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時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須利用和開發(fā)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孩子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關注孩子生活環(huán)境,充分利用孩子身邊的課程資源對其開展科學教育,那么科學對學生而言就不再冰冷和僵硬。用孩子親歷的過程培養(yǎng)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勞動的快樂,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構建知識。
小學生好奇性強,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在每次探究前精心準備,讓探究活動充滿情趣,充分激起學生探究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多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全過程中。
同時,教師要發(fā)揮好學生科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作用,幫助學生及時獲得成功體驗。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成為知識的構建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他們樂學、會學,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主的基礎性課程。在對兒童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要關注科學學習和日常生活的聯(lián)結,認真關照兒童科學學習中的好奇心、責任感、合作能力等。采用充滿兒童情趣的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yōu)化教學方式,幫助兒童構成新的認知體系,促進其科學素養(yǎng)形成、鞏固和生長。
【案例描述】:
《研究磁鐵》這一課,我事先為每一個小組提供了回形針及裝了水的燒杯,研究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隔著物體能吸鐵。教師出示:指南針,向學生介紹指南針就是塊小磁鐵,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稱為南極,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稱為北極,用“N”表示。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戰(zhàn)國時被稱為司南。磁鐵和指南針都有一樣的性質。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學內容是比較枯燥的,屬于理論型學習內容,學生根本沒有太多興趣。
我在投影儀上放一塊小磁鐵,然后拿另外一塊磁鐵靠近它,小磁鐵便往前移了一些,追過去一些,它又移遠一些,這樣一追一逃的過程,學生看在眼里覺得十分奇怪;把磁鐵兩端調整一下再進行靠近,小磁鐵主動跳了過來,這樣一來,學生更覺得神奇了。這時,學生思維活躍,激發(fā)強烈探求知識的欲望。
在本課教學中,通過探究磁鐵的活動,指導學生進行一次大膽有趣的探究嘗試。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時,我向學生出示了一個自制磁性玩具。經過演示,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注意力也被吸引了過來,探究磁鐵的興趣自然而然被激發(fā)了。學生有了探究磁鐵的興趣,將積極的態(tài)度和飽滿的熱情投入一系列探究活動中:認識各種形狀的磁鐵,探究磁鐵的基本性質及比較兩塊磁鐵磁力的大小,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較成功地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
通過研究磁鐵課堂教學實踐,可以看出學生是十分喜愛這類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空間和情境,正確地引導,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及探究興趣,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提高學科學素養(yǎng)。
【案例分析】:
一、情境激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往往表現(xiàn)出很大的熱情和參與意識。課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典故、謎語、故事、錄音、錄像、電腦課件、游戲、實驗等導入新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求知欲高漲,積極參與課堂中。
在《研究磁鐵》這一課上,可以讓學生參加“釣魚比賽”,討論小魚為什么會被釣上來?以游戲的方式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二、動手實驗,以自主探索為核心
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小學生“好動”這一特征,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對問題做出猜想,親自動手實驗,教師應當在方法上給予學生有效指導,使學生懂得如何去“做”。指導學生大膽預測,為學生創(chuàng)設獨立思考的情境,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在小學科學實驗這方面,有很多需要學生開展小組研討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學會與人交往。
例如在研究磁鐵這一課中,給學生分組,安排盡可能多的時間玩一玩磁鐵,看有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讓學生觀察每個小組各種各樣的磁鐵,再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感知磁鐵,讓每組同學都參與到探究磁鐵特性的活動中,找到磁鐵的幾個特性。
三、激發(fā)學習動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給學生足夠時間和空間探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讓學生在課后收集課堂上所需的資料,教師轉變自身角色,在課堂中充當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新的教學理念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知識融入培養(yǎng)能力過程中。
四、貼近生活,處處有科學
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心理體驗,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帶領學生栽種瓜果樹木、養(yǎng)蠶、參加戶外活動、參觀青少年科技館。教學中應當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發(fā)生的問題。例如怎么使癟了的乒乓球鼓起來?怎樣不接觸水使掉進杯底的大頭針取出來?這些與科學相關的實際問題都發(fā)生在身邊,學生很喜歡參與,學起來親切、自然、真實。
五、課外延伸,開闊視野
課外探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布置一些小制作、小發(fā)明等作業(yè),讓學生講講制作體會和經歷,讓其產生成就感,激勵自己。
開展實踐討論和調查,如通過討論動物、植物和人類的關系,讓學生知道毀壞樹木、捕殺動物對人類造成的災害,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保護自然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除了得到課本上的知識外,還延伸到課外知識,開闊視野。
科學教育注重保護學生探究興趣。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將其引入探究活動之中。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探究方式充分挖掘教材,細化每堂課教學目標。讓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探究式學習,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習慣探究,并體驗成功的快樂,有效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