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云
中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研究
許青云
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與總的規(guī)劃者,師生互動關系直接決定課堂的效率與學習效果。本文主要討論師生課堂互動問題,契合新時代教育新課程標準,以期有效避免教學資源浪費,促進教師技能提升,深化師生互動活動關系,提高教學效果。
師生互動 中學英語課堂 改進方案
教師授課行為是一種活動,一般活動的推進都要按計劃進行,特別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的教育活動。因此教師在教案的指導下一步一步的推進課堂教學活動,能夠很好的解決學生在整個學年的教學安排問題。中學英語課堂尤其是作為學生人生中重要的基礎階段,更應該重視。但經(jīng)過筆者的調查發(fā)現(xiàn),課堂互動僅僅體現(xiàn)為一種方式,作用是展現(xiàn)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如人意。因此研究中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的課題非常有必要。
1.1 研究對象
選取中原地區(qū)某地級市下屬初級中學學生,該地級市樣本豐富,有國家級貧困縣(山區(qū),交通不便),教育資質一般(此處界定為約有一半學生選擇去鄰縣就讀初中)以及教育水平較高的縣市(學生除本省外約三分之一來自其他縣市及鄰?。?。后期去中原地區(qū)省會城市教育優(yōu)質的學校進行再次調查研究。
1.2 研究主題
跟蹤調查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效果,實施改進方案,提高教學效果。
1.3 研究方式及手段
在選定的研究區(qū)域中,實行分割法,即區(qū)域格子化,隨機抽取教育水平一致區(qū)域中的兩至三所學校,在課堂進行聽課,以錄音的形式記錄課堂情況,并適時轉化為文字說明。下課后與師生交流,并以問卷的形式填出對師生互動的理解以及目前活動的不足,用圖表的形式列出主要的問題。
1.4 主要研究方法
文獻查閱法。了解中外關于課堂師生互動的研究動態(tài)。調查研究法。走訪中學課堂,得到第一手的資料,收集原始數(shù)據(jù)。計算分析法。列圖表,運用統(tǒng)計學的相關知識分析數(shù)據(jù)。
在進行為期約兩周的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中學英語課堂中,大多數(shù)的教師課堂互動呈現(xiàn)以下特點:
2.1 形式少而單一
以鄉(xiāng)鎮(zhèn)教師為例,筆者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教師僅僅是進行提問環(huán)節(jié),即沒有準確的理解互動的實質,只與學生進行知識傳遞,失去了本來應有的簡單的知識探究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環(huán)節(jié)的錯失,使我們完全喪失對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過程,情感與探究的能力的提升。
2.2 表演趨向嚴重
中學英語課堂自響應國家的新課程標準后,在國家教育部門的領導下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當互動行為變成一類形式或者是一種工具,便會衍生為一項表演模式,使教師得到教學多樣化的肯定。例如縣級中學較為常見的示范課,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視覺以及其他感官上的刺激,及時的調動學生的興趣維持教學活動的進行。但往往是展示結束,學生會在短時間內即喪失學習興趣,提問回答問題,學生的答案往往準確的驚人。同時對于課堂內容完全理解沒有任何質疑。這就使筆者產(chǎn)生疑問,教學效果能否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掌握?這種情況就是教師提前做過類似的課前排演,過分的追求互動的形式,使課堂教學的本質演變?yōu)橐环N套路。
2.3 課堂組織僵化
在我國的中小學課堂中,明顯的存在一種授課方式,不論語文,物理還是外語教學,師生互動方式一直穩(wěn)穩(wěn)地維持在“提問,回答,評價”的模式中。評課教師,聽課領導的注意力聚焦在教師與教學的大綱內容上,這樣我們的課堂轉變?yōu)檫@類的模式:一個活力四射的教師在講臺上熟練地借助各類新型的教學設備盡興“表演”,臺下著裝一致,表情嚴肅而又相同的學生,以同樣的坐姿,標準化的方式舉手回答問題,熟練地運用標準而精確地語言回答問題。我們改革多年的課堂授課依然不盡人意。
一個好的課堂應當是氣氛活躍,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語言的學習更需要通過互動交流來進步。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講述課堂內容時,學生能夠及時與之交流,理解時給老師以相應的回應,觀點不一及時的反饋,這樣才能對問題有進一步的探究深入。在課堂上的提問并不能稱之為課堂互動,因為在這過程中師生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師在互動中仍舊是權威的領導者,所以不會達到真正的課堂互動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師生課堂互動的本質含義,重新定位自己課堂角色。不做課堂的獨白者,同時不僅僅以提問方式跟學生互動,和學生建立一種交流對話模式,讓學生投入到教學互動中。因此教師正確認識師生互動的本質十分重要,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3.1 教師的準備活動
教師在課堂互動上要注意對學生有啟發(fā),有深入,就要完善自身的準備活動。明確作為教師的定位,就要注意自身的問題。做一個教師,不僅僅是教授單個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首先知識儲備上應該是淵博的,學習能力也要非常的強,有激勵學生思維開放的能力。其次在心理上應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要求教師對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多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模式,從而適用平易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最后有職業(yè)操守,不歧視任何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有不同的支持方案。
3.2 學生的準備活動
首先作為學習者,對知識有最基本的了解,課前的預習與疑問對于新知識的掌握很有必要。其次要在課堂上積極地配合老師的活動,作為課堂的“主演”,必須緊跟教師設定的題目,同時還要質疑教師給出的理論,不能因為是老師講的都是對的,不假思索,囫圇吞棗是沒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3.3 互動方式的多樣化
教師作為課堂的設計者,應該合理的把握課堂的節(jié)奏與動向,在教學大綱的指引下結合課堂具體的情況組織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活動的組織的最根本的原則。筆者認為,在中國現(xiàn)階段的狀況下,學生數(shù)量多,教學任務重,合理的適當?shù)恼n堂互動是有必要的,同時也是對新課程標準的實踐。筆者建議,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互動時,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根本的立足點是學生可以使用到這項內容,與他們身邊的事有聯(lián)系。其次活動要多樣化,可以組織辯論賽,劇本改編,單詞接龍,聽單詞畫畫,分組造句等。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上有意犯一些錯誤,適時的透露給學生一些信息:教師不是神,也會犯錯誤,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加強自我的思考。但教師在適當?shù)摹胺稿e”后,要及時提醒學生注意思考老師講的話有沒有問題。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基本可以實現(xiàn)獨立思考,因此這種情況下的師生互動才有意義。
3.4 課堂互動要注意的問題
教師應減少或者杜絕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績,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過去的成績僅僅是過去的學習方法與策略的應用不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教師要因材施教。
新課程標準下對英語的教學活動有著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組織師生互動活動時,針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堅定地以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為目的,充分而民主的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升學習探究的能力。
[1]張紫屏.師生互動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6).
[2]楊春.論“主體-互動”課堂管理模式對教師的要求[J].教育與職業(yè),2008,(2).
[3]聶勇偉.探討教師提問策略對大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的影響[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4]馮靈林.英語課堂師生互動探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5]賴非.促進大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J].山東外語教學,2006,(4).
本文為南陽師范學院2017年大學生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項目(SPCP)“初中英語課堂師生互動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468。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