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顧城是當代中國文學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交織著矛盾,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也貫徹在他的文化觀上。從他的文學作品中皆可觀照一二,無論是《英兒》,還是他的許多詩作以及《顧城哲思錄》,都從非常獨特的視角,體現(xiàn)著另類的“虛無”與“真善美”。
關鍵詞:虛無 真善美 悲劇
自從舒婷寫出了《童話詩人》這首詩,“童話詩人”便成了顧城生前身后的桂冕,詩的最后兩句“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很大很大”①體現(xiàn)的正是顧城在有限的生活區(qū)域里對無限世界的哲思。顧城的世界觀貫徹著佛、道兩家的自然主義和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自然哲學觀。他宣稱“自然哲學或自然觀,至少有一點我覺得是有助于我們每個人的,就是它使我們可以看見我們本來的樣子,而不須用腦子去設想自己”②。佛家講眾生平等、講“我生本無塵”、講生死因果;道家則講無為、講“貴無”、講“官知止,神欲行”。佛與道的終極歸宿是空,是無處不在的自然。這表現(xiàn)在顧城的世界觀里,即人與萬物的存在都是一種形式,神與鬼是另外的化身,他的《英兒》一書就多處運用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寫法,充斥著鬼神觀念。此處需列證據(jù)。之所以《英兒》以及他的其他詩作中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沖突性的悲劇,是源于顧城本身思想里的沖突。黑格爾提出了關于悲劇發(fā)生于“矛盾沖突”的理論,認為悲劇產(chǎn)生于理念的分裂,“理念沖突的顯著表現(xiàn)就是人們的倫理觀念和道德理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描寫這種沖突正是悲劇藝術的使命”③。顧城“心里的領域”太大,以至于他所接觸和生活的世界滿足不了,這就形成了一種他生命里的悲劇性,所以作為一個詩人,他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用悲劇性、童話性的手法來體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矛盾。
他在現(xiàn)實中一直嘗試著與生活隔離,試圖尋找自己想象中的“悟”與“道”。中國文學構建了兩個理想國,一個是桃花源,一個是大觀園,顧城則在作品和現(xiàn)實中勾勒出與老子的“小國寡民”相似的理想國,以實踐自己不切實際的理想。從美學觀點來看,顧城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與閔斯特佰提倡的“孤立說”有相通之處,主張切斷主客體的一切功利關系,不是占有,而是靜觀?!八劳觥笔穷櫝翘峒白疃嗟淖盅?,但在他看來死亡僅僅是生命的休息,就像秋葉落、冬草衰,并無恐懼。他的這種觀念,不僅僅是受佛道思想的影響,更是一種宿命論的體現(xiàn),就像“你是一朵花你就要長大,就要開花兒,就要結果,這是它的宿命。一個花不會想這個問題,一個橘子也不會想,但是一個人會想。為什么?因為這是人的宿命”?!啊t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這是個至美的世事,他在看花時,忽然就變成了花朵?;ㄖx的時候,并不傷心,生命要在死亡里休息,變得干凈。這是同一件事,一朵花就是‘一朵墓園?!雹芩廾摬煌诜鸬烙^念,它是獨立于生死和道術之外的觀念。生死皆有定數(shù)即是宿命。顧城從一個浪漫的童話詩人最終走向生命的另一個極端,是他內(nèi)心“虛無”的主導所致,具有悲劇必然性。
不可否認,顧城雖然骨子里有一種唯我主義的天性,但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直在走極端,一直在裁判自己”“我生怕學會寬恕自己”,他的終極目標卻是極端地追求真善美,認為“如果沒有美,我可能毫無信仰”。他在作品中一再強調(diào)“我喜歡真實,喜歡美麗,喜歡純潔的生命”,“美是唯一的真實,當它到來時,一切都形同虛設”。詩人濟慈說:“真的是美的,美的是真的?!雹荨懊馈笔且环N真實存在,能夠帶來最真實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是回歸最原初的善所帶來的心靈激蕩,正如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倡導的“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可愛”。“真”代表著顧城的人生觀,是指一種屬于人本身、自然本身的東西,而不是帶有人世擴張的、征服性的東西。“顧城之城”的網(wǎng)站站主江曉敏說:“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彼谩罢妗备爬祟櫝菫槿说淖畲筇攸c。《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這首詩,每個字無不在表達作者純真自然的夢想生活。顧城喜歡賈寶玉、林黛玉、李逵、孫悟空、梭羅,而這些人物無一不是真性情人物的代表。后來顧城攜妻出國,獨居小島,就是以實際行動去實現(xiàn)真與美。正是因為對真善美畢其一生的追求,他進而認為眾生平等。這種平等不只是人與人的平等,甚至也包括人與動植物的平等。“世界說我是人就是說我具備了人的形體,但這個形體并不是全部的我?!雹扌误w是一種不以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存在,但意志卻可以自由轉(zhuǎn)移,“全部的我”是憑借最純凈的意志去深入想象般地體驗其他物種的生活。普羅泰戈拉把對人的歷史性思考稱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顧城則始終堅持平等觀。法布爾的《昆蟲記》非常契合顧城的眾生平等觀,沒有階級和好壞的劃分,只有在浩渺宇宙中互不相擾的存在。蟋蟀與花相同、人與魚兒一樣,“人可以像螞蟻一樣地生活,但可以像神一樣美麗——生如蟻而美如神”⑦。真善美是審美精神最重要的追求,也是我們?nèi)松靡园踩坏幕?,只是這種追求不應過分。就像歌德寫的《浮士德》最后一句說:真美啊,你留下來吧!一切就都結束了。我們的世界需要真善美來維持精神與物質(zhì)的平衡。
顧城的詩可以說代表了他最高的文學水平。有一類人的思維世界里沒有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所以最是寫不出小說,即使是虛構,也無法描寫世間百態(tài)、世態(tài)炎涼,因為他們的心靈世界太過真誠和純潔,一個真誠到只知追隨自己的感知與心靈的人怎么可能去揣度他人的各種心思?《英兒》是顧城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但同時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zhì),采取的大部分描寫也是心理剖析手法。而心理剖析最適合的形式是詩。“詩人只面對上帝”⑧,所以能表達出最真實的心理感受。顧城倡導的真正的詩是“長出來”的,寫詩需要一顆赤子之心。文字之始即有詩,那時候也有一部分詩由百姓加以旋律唱出來,又稱民歌。寫詩則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情流露,不需要由任何人來證明它們的價值,顧城關于詩歌的看法與他真善美的追求息息相關,當被問及什么對于詩最重要時,他毫不猶豫地說出是“真。誠實”。不僅是對于詩,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顧城依舊是以最坦誠的姿態(tài)去看待。一是對《紅樓夢》的解析獨具慧眼。或許因為詩人與詩人總會心意有相通之處,所以顧城與曹雪芹的《紅樓夢》之間,有他獨特的感悟。他對《紅樓夢》人物的分析可謂慧眼獨具,與宋琪先生的看法有一定相似之處,都認同曹雪芹刻畫表現(xiàn)的“女兒性”的純潔。顧城在《“浮士德”·“紅樓夢”·女兒性》這篇對話中集中闡明了他的獨特理解:“女兒性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凈,那么干凈。我想這是《紅樓夢》作者之所以推崇女兒性的最重要的一點,潔凈如水,心境如水。”二是對魏晉風度和唐代文化的聯(lián)系進行了總括性的評論?!拔簳x風度在中國的藝術變化過程中是重要的,沒有它后邊就不會是唐代文化?!雹嵛簳x風度的談玄之風來源于佛教與道家的結合,而顧城對佛道兩家都有極深的感悟,再加上他自身的崇尚精神虛無,實際生活中而又率真任誕的特征,與魏晉風度相近,所以他對魏晉風度的高度贊同可想而知。三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采用哲學角度的分析把一切包括文字、語言在內(nèi)的文化系統(tǒng)重新梳理,這些觀點都具有很濃烈的自我觀念,但有些看法卻是精準而獨到的。顧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方面,西方的文化是探討人,而中國的文化是探索道,所以西方提倡人權,而中國講求天命;一個是自然方面,西方講人與自然的分離,中國講人與自然的融合。這就涉及“有”“無”的問題?!爸形鞣降恼軐W都面對‘有和‘無的問題。西方喜歡化無為有,做形而上的探求;東方卻習慣化有為無,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取消問題?!雹膺@一點在中西同時代的作品中有很明顯的表現(xiàn)??傊?,顧城的文化觀受其對世界、人生的看法而偏向自然的精神分析。
① 舒婷:《雙梔船》,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②④⑦⑧⑨⑩ 顧城:《顧城哲思錄》,重慶出版集團2012年版。
③ 朱立元主編:《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⑤ 濟慈著、屠岸選譯:《濟慈詩選》《希臘古甕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參考文獻:
[1] 顧城,雷米.英兒[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2] 顧城.顧城哲思錄[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12.
[3]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 劉增 .道家文化面面觀[M].齊魯書社,2005.
[5] 布瓦洛.詩的藝術[M].范希衡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6] 法布爾.昆蟲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7] 梁歸智.從童話詩人到撒旦——顧城悲劇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1994.
[8] 梁歸智.愛是什么——從《紅樓夢》到《英兒》[J].紅樓夢學刊,1996.
作 者:王萌芽,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