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波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改革開放以來愈來愈盛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固然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但其中不容忽視的一種“虛無”,正是對傳統文化的“虛無”。一些人在現代性浪潮的沖擊下,深受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毒害,以標新立異、追求新奇為要,不加辨析地鼓吹西方文化,極盡所能地“貶低”中國傳統文化,詛咒為“糟粕”“精神包袱”,是一種只能走向“自殺”的“黃土文化”,“除了愚昧和落后”,孕育不了新的文化,進而詛咒中華民族故步自封、缺乏創(chuàng)造力,詛咒中國人愚昧、丑陋,“沒有人性、只有奴性”。這種對待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無疑是對民族特點的漠視,是對民族差別的抹殺,是對民族特質的閹割,其實質是要否定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如果任其發(fā)展,只會削弱民族自尊心與凝聚力,只會消解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記憶,顛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乃至割裂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優(yōu)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來依托,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根基。不能“虛無”,也無法“虛無”。
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歷史連續(xù)性和繼承性,決定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無法“虛無”。文化具有歷史連續(xù)性和繼承性,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列寧在談到無產階級文化時曾指出:“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如果認為是這樣,那完全是胡說。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guī)律的發(fā)展。”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成熟的觀念形態(tài),早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就已經形成,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演變,逐漸形成為一種獨立的、頗具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成為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思想和精神源泉。不管人們承認與否,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作用是無法擺脫的客觀事實,如果否認文化的歷史連續(xù)性和繼承性,對待傳統文化采取虛無主義態(tài)度,必將使我們傳統文化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湮沒不張,必將造成國人文化、心理上的空白。
傳統文化中的大量精華,決定了我們對傳統文化不能“虛無”。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雖然免不了夾雜一些糟粕,但更多的則是可供我們今天汲取的營養(yǎng)和精華,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等。這些精華從本質和主流上影響和規(guī)定著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影響時代的標志性人物形象,鑄造了我們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價值觀,并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對傳統文化不能抱歷史虛無主義態(tài)度。現在有些人常常把我們目前存在的種種弊端和問題的責任歸咎到傳統文化身上,好像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復興的障礙,不否定它,民族復興的事業(yè)就不能前進,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事實證明,現實社會許多弊端和問題的出現,恰恰是我們忽視傳統文化精華的結果。
我們虛心學習和吸收優(yōu)秀外來文化,絕不是要“虛無”傳統文化,更不是要“全盤西化”。縱觀世界文化發(fā)展史,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文化,總是互相開放、互相影響、互相吸收的。這是各民族文化發(fā)展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中國歷史上的幾個文化繁盛時期,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唐時期、魏晉時期、宋明時期,關鍵在于當時有識之士能夠大膽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更要勇于并善于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包括西方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來發(fā)展和光大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但我們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和吸收是有條件的,其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在堅持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吸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選擇吸收的標準上,要“善美而可行諸中國之文明”。
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習近平同志在談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tài)度時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彼^創(chuàng)造性轉化,就是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比如,傳統文化中“貴義賤利”和“知足長樂”的思想,它作為封建社會有識之士所提出的道德標準,與我們今天重視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理念并不完全適應,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對這些思想進行合乎時代要求的闡釋,對之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如果一味地肯定,無疑會扼殺人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影響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但如果一味地否定,則會助長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腐朽風氣,危害人們的思想,危害社會的和諧。所謂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是要“把繼承傳統優(yōu)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關鍵是要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結合,為傳統文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強調的愛國、友善、誠信、公正、和諧等理念,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價值理念與當今時代特征和我國實際相結合發(fā)展而來的,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再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強調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理念,就是在繼承中國古代“等貴賤,均貧富”“不學禮,無以立”等傳統價值理念并在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發(fā)展實際而產生的,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
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了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后,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p>
習近平: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引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之《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
要著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和優(yōu)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既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堅持和發(fā)展黨史工作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鑒古今中外史學研究的有益經驗和方法,還要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黨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載體。要注重發(fā)揮互聯網等現代傳媒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獨特作用,加大黨史宣傳教育和黨史知識普及力度。
習近平:2010年7月21日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