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我教《天凈沙·秋思》
楊 林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在我國流傳范圍甚廣的元曲小令,尤其是在編纂入我國初中語文的教材中就使得其成為一代又一代人體味思鄉(xiāng)哀愁的經(jīng)典。在《天凈沙·秋思》結構簡單,在其寥寥敘述中,隨著以點為排列出的景物構成以面鋪展開的秋季哀思,勾畫出游子單騎瘦馬思念故鄉(xiāng)的畫卷。本文通過對《天凈沙·秋思》中的景物進行細致挖掘,從而賞析這一小令的思鄉(xiāng)之情與文學價值。
《天凈沙·秋思》 景物 思鄉(xiāng)
《天凈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作曲家馬致遠先生所作的一首元曲小令,由于其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文學價值,有人將之稱為“秋思之祖”,自此其蕭索的秋季往往就與思鄉(xiāng)之情聯(lián)系在一起。作品的結構簡單,語言簡潔明確,但卻又能在簡潔而直接的敘述中描繪出一個游子浪跡天涯孤苦無依的畫面,烘托出悲涼孤寂的氣氛,將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于草木景物之中,深刻抒發(fā)了作者在漂泊中的孤單困苦。全文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前三句十八個字直接描繪了九種景物,精悍凝練的語言卻意味深長,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深切的思想之情,仿佛置身于落葉肅殺之秋,體會世界之大卻無所憑依之情。本文主要通過對作者進行景物描寫烘托出悲涼氣氛,寄托思鄉(xiāng)之情來進行作品賞析與教學演示。
想對一篇文章進行理解與整體把握,必然繞不過的就是對其時代背景與作者本身進行了解。尤其是古詩詞,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距離我們較為遙遠,所以必須要結合作者當前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氣息,以及作者自身的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時的遭逢進行了解,才能對作者所表達的感情與寫作目的進行深度的挖掘與理解。
1.時代背景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一直是我國歷史上爭論較大的一個朝代,其高壓的民族政策一直都為學者所詬病。由于其當時的侵略者身份與漢族被統(tǒng)治者的地位,導致元朝在我國歷史中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由于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所以統(tǒng)治者實行了高壓型的民族政策, 根據(jù)民族來進行社會地位與階級的劃分,導致當時的民族矛盾劇烈,漢族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漢族群體經(jīng)常受到打壓,社會地位極低。
2.作者背景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是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是當時最為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同時還擁有“曲狀元”的美稱。馬致遠一生沉浮,在年輕時致力于仕途,但是一直坎坷,未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在元朝的大背景下難以展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尤其是在當時由于民族矛盾的加劇,統(tǒng)治者開始逐漸實行遵用漢法,提拔漢人。但是這個政策還并沒有進行切實地推行,給漢族人只是畫了一張大餅,提供了空洞的幻想空間。在這一背景下,馬致遠仕途如同落花流水,一生顛沛流離,在奔波的途中就有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如上文所述,《天凈沙.秋思》中的前三句直接用十八個字來介紹了九種景物,這九種景物作為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都是由形容詞與名詞構成,全是較為常見的景物,但是在每種景物都在前面加入了一個形容詞就將整體的氣氛都渲染的悲傷凄涼,同時又將這些景物糅雜成了一個整體,形成了一整副的秋日黃昏的凄涼景色,奠定了哀傷的感情基調(diào)。
“枯藤老樹昏鴉”,小令首句就直接描述了三種暮氣沉沉的景物,在感情的抒發(fā)上可以稱得上是開門見山。在秋日中描寫“枯藤”,枯萎的藤條已經(jīng)失去了活力,被抽干了水分在地面上蜷縮殘喘,仿佛病入膏肓的將死之人,一個枯字就已經(jīng)決定了這段藤條的命運。而“老樹”失去了挺拔的身姿與象征活力與健康的綠色,如同處于耄耋的老人垂垂老矣,在夕陽的映照下愈發(fā)消沉?!盎桫f”則是描寫在黃昏的映照之下,烏鴉仿佛成為了即將要融化于夕陽中的小點,一副落日西沉、烏鴉唱叫的悲涼之景。
“小橋流水人家”,本應該是和諧描寫田園之樂的詩句,在首句的感情基調(diào)的奠定下,則變成了獨門獨戶的一戶人家,邊有小橋流水,本該富有生機活力的流水也帶有了流逝不復歸返的意味。
“古道西風瘦馬”,作者終于由身外的景物描寫逐漸接近自身,可以想象的情景是,古來既有的官道上唯有作者一人一騎,悲涼的西風吹來,秋天的凄涼被送入骨髓,一匹瘦馬載著他的主人,而最后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則是將最后的意象烘托出來,在如此深秋的夕陽下,作者孤身一人走在路上,身影被拉得悠長。古人說的天涯即我們所說的地平線,也喻指永遠到不了的地方,作者只有來處,卻沒有歸途,充分體現(xiàn)的作者思念家鄉(xiāng)、渴望安穩(wěn)的心情。
整首小令代表著對景物描寫與環(huán)境烘托的登峰造極技巧,值得我們鑒賞與學習。
[1]沈靜華.補文互聯(lián):讓古詩詞教學不再“孤立”——以《漁歌子》教學為例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一種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2(12).
[2]劉楓華,孫躍方.“吟誦—歌唱—配畫—改寫—表演”小學古詩詞五步教學法[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2(04)
[3]寧登國,尹海燕.以詩解詩情契理合——錢鐘書解讀《詩經(jīng)》的教學啟示[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江縣雙流鎮(zhèn)菩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