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龍
(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 廣州)
語言研究
不同語段理論之比較
王世龍
(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 廣州)
目前主要有四種語段理論,代表人物分別為Chomsky、den Dikken、Mller和Bokovi。本文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簡要介紹了各個語段理論,然后從語段的確定標準和解釋充分性出發(fā),分析了各個語段理論存在的優(yōu)點和缺點。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四種語段的主要共同點:句法運算以語段為單位,包含“合并”和“移位”兩個步驟,都遵循語段不可穿透條件。然而,對于語段的確定標準卻存在分歧。經過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Bokovi的理論更有優(yōu)越性,更符合經濟性和高效原則,具有更好的解釋充分性和理論的簡單性。
語段;移位;投射;語段不可穿透性條件
對于Chomsky(2000;2001;2008;2013)提出的語段理論,國內很多學者,如戴曼純(2007)、鄧思穎(2009)和何曉煒(2007)等做出過解讀。語段是一個自然的句法對象(Syntactic Object,簡寫為SO),在層面屬性方面相對獨立;在語義方面,最簡單和最原則性的選擇就是把SO當作是和命題最接近的句法對應體,或者是所有論元角色都得到賦予的動詞短語,或者包括時態(tài)和語勢(Force)的一個完全的從句;語段是命題性的。語段是語義、語音獨立的;語段是靜態(tài)的、不變的,其地位不會變化,一旦為語段,永遠為語段;開始不是語段,永遠不是語段。
語段來自于嚴格循環(huán)性。為達到運算高效性,語段一旦生成,就不能進入內部進行操作。運算(內在合并、一致、拼讀)都是以語段為單位進行的。如果語段中心語為H,補語成分為Z,那么Z為語段的內部成分,而邊緣成分是中心語H和與{H,Z}合并的成分。語段內部成分不再參與接下來的運算,具有語段不可穿透性;而中心語和{H,Z}的姐妹(sister)成分能夠參與。這是語段不可穿透性條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簡寫為“PIC”)。
為保證某些提取結構的生成,Chomsky提出語段中心語具有探針能力和EPP特征。提出邊緣特征條件(Edge Feature Condition,簡寫為“EFC”):語段XP的中心語X可以被賦予邊緣特征,是語段完成(中心語完成了所有的特征核查)之后,且只有對結果產生影響時才被賦予。而沒有能夠說明何時添加,需要前瞻性(look-ahead)。
Chomsky語段理論是語障理論(Chomsky,1986)的延伸和改進。語段和語障都形成了半透明或不透明領域來限制某些成分的提取和移位。Chomsky提出的語段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只有CP和vP才為語段。語段和句法語境無關,語段是命題性的,但這與語障理論相悖。語障是由句法語境決定的,如:CP在賓語位置不為語障,而在主語或附加語位置則為語障。而語段的嚴格規(guī)定性也與語障的精神相悖。鑒于語障是由語境確定的,許多學者,如Bobaljik和Wurmbrand(2007),Bokovi(2011),den Dikken(2006),Mller(2011)等提出語段也應由語境來確定。
Chomsky采用命題性作為語段的決定因素,認為語段是命題的語義概念的句法反映,只有CP和vP是命題的句法反映,而其他短語不是,因此只有CP和vP為語段。此觀點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其一,此觀點沒有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命題性分析,CP采用了語勢的概念,而vP采用了外部題元角色的概念。其二,命題性無法產生正確的分割,嵌入式定式從句和不定式從句都同樣具有命題性。其三,為什么選擇命題性作為判斷語段的準則,而不是選擇句法、語義等作為準則?其四,為什么語段是挑選性的?
Chomsky語段理論的PIC限制了某些成分的移位,語段一旦產生就會得到拼讀,那么對于某些特殊結構(如倒裝結構或A’-移位等)的生成,就無法給出滿意的解釋。據此,Chomsky引入EPP特征,使某些成分的移位合法,但EPP特征允許的范圍太廣,沒有原則性,使得某些不合法的結構生成。EPP是語段完成之后插入,既然完成,又如何插入?同時,PIC和EPP也無法解釋主語位置的CED效應。
2.1 理論介紹
針對倒裝結構的生成,Marcel den Dikken (2006;2007a;2007b;2009)對Chomsky語段理論進行改進,提出了語段擴展理論。den Dikken認為,語段是動態(tài)的,語段遵循三個條件:a.語段遵循PIC,句法運算一致和移位受PIC的限制;b.內在語段是一個述謂結構(predication);c.語段擴展:語段 α中心語H移位提升到高位節(jié)點β的中心語X位置,且X統(tǒng)治中心語H,那么語段也從原來的α擴展到β,原α語段地位消失,原α語段的邊緣成分成為新擴展語段β的領域。
2.2 理論論證
den Dikken用謂語倒裝(predicate inversion)、量詞轄域的相互作用(quantifier scope interaction)、和長距離A’-移位的局域限制性(locality restrictions on long-distance A’- movement)等來論證語段擴展理論。我們以謂語倒裝來闡述其理論。
謂語倒置有三種,包括系動詞倒裝、位置格倒裝和與格倒裝,如:
(1) a.The best seller in this country is this book.(系動詞倒裝)
b.On the president’s desk lay this book.(位置格倒裝)
c.I gave one of my students this book.(與格倒裝)
這些例子中謂語提升到主語位置:
(2) a.[RPSubject [Relator [Predicate]]]
b.[FPPredicatei[F+ Relatorj[RP Subject [tjti]]]]
den Dikken指出此生成過程需要解決兩個問題:a.中心語F如何與謂語(predicate)確立一致關系?b.謂語如何移位到一個更高的Spec位置?為解釋這兩個問題,需要消除F和謂語之間的語段界限,而且謂語的提升要求主語、謂語與F是等距離的(equidistant)。在Chomsky語段理論中,RP為語段(述謂結構為內在語段),且語段的PIC限制無法消除,謂語無法得到提升。而den Dikken語段擴展理論能夠實現(xiàn)此要求。中心語Relator移位提升到F,語段擴展到FP,原RP語段地位消失,PIC解除,謂語為F可見。這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就第二個問題而言,表面來看,Spec-RP的主語比謂語位置離F更近,根據相對最簡性(Relativized Minimality),應該是主語得到提升,而不是謂語。如何確保謂語跨越Spec-RP移位到SpecFP符合等距離原則?den Dikken(2006: 114)提出:在[KPZP[ K...[ YP...XP]]]結構中,如果YP和XP在同一最小轄域內,那么YP、XP與K等距離;中心語移位語跡的最小轄域的定義:語跡(α,t)的最小轄域包含中心語提升后的最大投射,中心語α提升至β后,最小轄域包括α投射和β投射。在謂語倒裝結構中,謂語中心語提升得到F+Relator,Spec-RP和Predicate是在Relator的最小轄域內,所以是等距離的。等距離得到保證。根據語段擴展理論,RP不再為語段,F(xiàn)P成為新的語段,所以Relator移位到F的位置使得謂語倒裝成為可能。這一新語段造成的結果是RP的主語困在了原位置,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移位運算。而事實正是如此。這能從A’-移位得到經驗論證,如:
(3) *[which book]ido you think that the best seller in the country is ti?
原語段地位消失,新語段產生,原語段主語是新語段中心語的補語成分,困在新語段內,受PIC影響,原語段主語無法被外部探針所見,因此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移位。
2.3 語段擴展的進一步影響
Den Dikken的語段理論簡化了語段的定義,語段只是簡單的述謂結構,同時重新引入了語障的動態(tài)性(成分能夠傳承其統(tǒng)治成分的語障性)。與語障相比,語段擴展理論只是利用了述謂結構、統(tǒng)治(domination)和中心語移位三個概念。
den Dikken認為,CP的語段性是不固定的,CP有些不是語音獨立的(如wanna-contraction等);有些不能移動或分裂(無中心語的CP)。CP總是統(tǒng)治一個述謂結構,所以CP可以通過語段擴展得到語段地位。只有當v-to-T-to-C發(fā)生時,CP才為語段;而沒有v-to-T-to-C發(fā)生時,CP沒有獲得語段地位。
Chomsky認為,TP不是語段。Dikken認為TP可為語段。TP不是內在語段,但可以通過語段擴展來獲得語段地位。Chomsky認為T的EPP特征是從C得到的,Dikken認為是從v擴展得到的。
Dikken認為,DP不是內在語段,不是述謂結構。只有當?shù)臀徽Z段的中心語提升到DP的中心語位置時,DP才為語段。這可以從英語的所有格結構來證明。所有者和所有物之間是述謂結構,構成語段。根據語段擴展,DP形成新的語段,所以語段內部補語成分的提取不合法。
(4)a.*whoidid you read John’s book about ti?
b.*whoidid you read [DP[John]i[D+ Relatorj=’s [RP[book about tk]]tjti]]]]
但是den Dikken無法解釋以下句子:
(5) [Which city]idid you witness the destruction of ti?
根據語段擴展理論,DP獲得語段地位,應當阻止“which city”的移位提升,但這又是合法的。
Chomsky認為,拼讀是為了減輕句法運算的負擔,因此,語段生成的同時,或者高位語段生成的同時,就被傳送到PL和LF得到拼讀。拼讀是以語段為單位進行的。Dikken的語段拼讀要求語段擴展完成之后,才能拼讀,否則就不會有述謂結構倒裝等產生,而且,語言類型不同,拼讀的時機也不同,不一定以語段為單位來進行。但仍是循環(huán)拼讀的。
3.1 理論介紹
Huang(1982)提出CED效應,移位不能跨越語障。此現(xiàn)象在Chomsky的語段理論中無法得到一個完美的解釋。在只有CP和vP為語段的情況下,無法解釋為什么主語位置和附加語位置無法提取。這兩個位置都位于中心語的Spec位置。按照Chomsky的理論,通過邊緣特征的添加,可以對Spec的位置進行提取。但事實并非如此。
題元角色(θ-role)在詞項中按照一定等級順序排列,在句法生成過程中分別以相反的順序得到投射,通過次范疇化特征得到實現(xiàn)。特征列表中最高的、頂端的特征最先得到釋放。特征得到釋放就被刪除,且遵循“后到先出”(last in-first out)的原則。
循環(huán)移位要經過所有的中間XP的邊緣位置。為滿足此高度局域循環(huán)連續(xù)性,Mller提出所有的短語都為語段,那么PIC就會要求所有的移位都要經過中間所有短語的邊緣位置。Boeckx (2007)也提出同樣的觀點。這也同時避免了Chomsky語段的選擇性和命題性問題。通過循環(huán)拼讀和詞素成分的分析得出,拼讀不只局限于CP和vP領域。很多例證可以證明存在其他語段的拼讀,如:Chamorro語中wh一致(Chung,1994)、Ewe語中Focus的移位(Collins,1994)等。重建結構(reconstruction)也能證明循環(huán)移位經過所有的短語的邊緣位置(Fox,2000)。
Chomsky提出EFC,是為了激發(fā)中間移位,設置逃脫口,來規(guī)避PIC。Chomsky提出邊緣特征的插入是語段完成“之后”。語段完成是指其提取耗盡了所有的詞項序列。所有的句法操作都是由中心語特征激發(fā)的,這就意味著,語段完成時,所有的特征都得到釋放,中心語變?yōu)槎栊?。Chomsky同時提出語段完成就會得到拼讀。那么語段一旦完成,就不能進行內部的修改。Richards(2011)提出拼讀導致語段的不透明性。語段完成,得到拼讀,被傳送到LF和SM層面進行外在化。因為被傳送到其他層面,所以語段完成后,就為不透明,無法再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據此,邊緣特征的插入在操作上沒有可行性。因此,Mller 提出將“之后”改為“之前”。邊緣特征的插入是語段完成“之前”,只有語段中心語仍然活躍,才能插入邊緣特征。Mller將EFC做出修改,提出:邊緣特征可以賦予到語段中心語,只有:a.中心語還沒有釋放所有的結構構建特征或探針特征;b.邊緣特征插入到結構構建特征序列的頂端,遵循“后到先出”的原則。
(6) a.語段中心語要插入邊緣特征時,中心語必須還有一個其他的特征待釋放,否則中心語就為惰性,無法插入;
b.插入的特征必須進入到中心語特征序列的頂端;
c.遵循后到先出的原則,邊緣特征先得到釋放;
d.α作為最后一個操作運算合并到更大的句法對象β,那么α再插入邊緣特征是不可能的,α內部成分不能再進行移出操作,不能移出到β的Spec位置,β成為語障;
e.α作為最后的操作成分合并到更大的句法對象β之后,句法對象β的中心語沒有特征待釋放,變?yōu)槎栊?,β無法再插入邊緣特征。
據此,可以得出最后合并的Spec為語障,而中心語的補語成分不是語障。生成過程中,補語特征得到釋放,但是Spec特征還沒有釋放,因此中心語可插入邊緣特征,在補語內部提取成分。補語成分移位到語段邊緣位置,必須早于最后的Spec的合并。因此,Spec的位置高于邊緣特征引發(fā)的位置。vP中,最后合并的Spec為主語,因此可以得出主語為語障。如有附加語,附加語為最后合并,可以得出附加語為語障。
Chomsky認為只有CP、vP為語段,那么只有CP、vP的Spec為語障,這就無法解釋所有的CED效應和某些語障的消融效應。Mller的語段理論為解釋CED的消融現(xiàn)象提供了方向,可能存在著更晚合并的成分,因此允許邊緣特征插入,激發(fā)移位產生,消融效應產生。
4.1 理論介紹
每個短語都是語段這一理論同樣存在著問題。此觀點無法完美解釋語段內部的提取。根據抗定域條件限制(anti-locality)(Abels,2003;Grohmann,2003),語段中心語的補語不能移動到同一語段的指示語位置,因為根據經濟性原則,在原位可以進行的特征核查沒有必要進行更多一步的操作來進行核查。同時根據PIC,句法生成不允許操作進入到語段內部進行提取。那么每個短語都為語段的結果就是導致語段內部所有的補語都無法進行移位操作。這與事實不符。
根據Chomsky語段理論和其他語段理論的優(yōu)點和缺點,Bokovi(2011;2012;2014)提出所有實詞擴展投射的最高短語為語段,語段是動態(tài)的,由語境決定。實詞在不同的語境中產生的最高投射不同,所產生的語段也不同,這是其語境性。Bokovi提出動詞、名詞、形容詞、介詞都產生語段。這就避免了Chomsky語段理論的挑選性。Bokovi的語段理論保留了每個短語都是語段的成就,同時也避免了其面臨的中心詞補語無法移位的問題。語段XP作為補語和中心語Y合并,且Y為XP的中心語X同一實詞的擴展投射,那么XP不再為語段,而中心語Y產生的最高投射YP為語段。同樣,YP如果繼續(xù)和同一實詞擴展投射的中心語Z合并,那么YP不再為語段,而中心語Z產生的最高投射ZP為語段。以此類推,最終同一實詞擴展投射的最高短語為語段。短語只有和其他投射合并之后才能決定其是否為語段。這一理論中擴展投射是指,X的屬性得到投射的領域就為X的擴展領域。這對名詞、介詞、形容詞都比較好理解。例如,名詞短語作賓語,不管名詞之上有什么功能語類產生投射,只要整個大部分還是作賓語,那么這整個部分就是名詞的擴展投射。對動詞而言,動詞的投射包括其題元角色的賦予、輕量動詞的融合和“體”(aspect)特征的賦予。這一理論中最高短語是指,當X的所有屬性都得到投射,那么此投射就為最高短語,就為語段。
(7) Besty must have been being hassled by thepolice, and Peter
a.*must too.
b.must have too.
c.must have been too.
d.*must have been being too.
(7)的句法結構如下:
(8)[TPPeterimust [VPf1have [AspectP1bej+en [VPf2tj[AspectP2ing [VPf3be [VPhassled tiby the police]]]]]]]
總之,語段是語境決定的,所有實詞的擴展投射的最高短語為語段。不同的語境中,產生的投射不同,語段的結構也不同,但遵循最高短語為語段的理論原則。Bo?ovi? 的理論避免了如何選擇語段,所有的實詞都產生語段,無需選擇。提取和刪略現(xiàn)象能夠驗證此理論。
針對不同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對Chomsky語段理論做出了不同的改進。這些理論都否定了Chomsky語段理論的靜態(tài)性,提出語段是動態(tài)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否定了只有CP、vP為語段的觀點。否定了語段一旦生成就得到拼讀的論斷。SO和更大的成分合并之后才決定是否為語段,是否得到拼讀。否定了語段的命題性和選擇性,提出語段是一個句法運算得以完成的結構。這些理論都遵循PIC,追求經濟性和高效性原則,體現(xiàn)理論的簡單性和解釋充分性。
在生成語法事業(yè)中,對原有觀點的懷疑精神和對例外現(xiàn)象的不斷研究,使得理論不斷得到改進。這些理論的融合能夠推動理論的不斷完善,從而推動生成語法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1] Abels, K.2003.Successive Cyclicity, Anti-locality, and Adposition Stranding[D].Storr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2] Aelbrecht, L.2010.The Syntactic Licensing of Ellipsi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3] Bobaljik, J.&S.Wurmbrand.2007.Complex predicates, aspect, and anti-reconstruction [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 (16): 27-42.
[4] Boeckx, C.2007.Understanding Minimalist Syntax[M].Oxford: Blackwell.
[8] Chomsky, N.1986.Barriers[M].Cambridge: MIT Press.
[9] Chomsky, N.2000.Minimalist inquiries [A].In R.Martin, D.Michaels &J.Uriagereka (eds.).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C].Cambridge: MIT Press.
[10] Chomsky, N.2001.Derivation by phase [A].In M.Kenstowicz (ed.).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C].Cambridge: MIT Press.
[11] Chomsky, N.2008.On phases [A].In R.Freidin, C.Otero &M.Zubizarreta (eds.).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Essays in Honor of Jean-Roger Vergnaud[C].Cambridge: MIT Press.
[12] Chomsky, N.2013.Problems of projection [J].Lingua,(130): 33-49.
[13] Chung, S.1994.Wh-Agreement and“Referentiality” in Chamorro [J].Linguistic Inquiry, (25): 1-44.
[14] Collins, C.1994.Economy of derivation and the generalized proper binding condition [J].Linguistic Inquiry, (25): 45-61.
[15] Despic,M.2009.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erbo-Croatian noun phrase-Evidence frombinding [A].In J.Reich,M.Babyonyshev &D.Kavitskaya (eds.).Proceedings of Formal Approaches to Slavic Linguistics: The Yale Meeting[C].Ann Arbor: Michigan Slavic Publications.
[16] Despic, M.2011.Syntax in the Absence of Determiner Phrase[D].Storr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17] den Dikken,M.2006.Relators and linkers: The Syntax of Predication, Predicate Inversion, and Copulas[M].Cambridge: MIT Press.
[18] den Dikken, M.2007a.Phase extension: Contours of a theory of the role of head movement in phrasal extraction [J].Theoretical Linguistics, (33): 1-41.
[19] den Dikken, M.2007b.Phase Extension: A reply.Reaction to commentaries on‘Phase Extension: Contours of a theory of the role of head movement in phrasal extraction’[J].Theoretical Linguistics, (33): 133-63.
[20] den Dikken, M.2009.Comparative correlatives and successive cyclicity [A].In A.Liptk (ed.).Correlatives Crosslinguistically[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1] Fox, D.2000.Economy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M].Cambridge: MIT Press.
[22] Grimshaw, J.1990.Argument Structure[M].Cambridge: MIT Press.
[23] Grohmann, K.2003.Prolific domains: On the Anti-locality of Movement Dependencie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4] Huang, C-T.J.1982.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Boston: MIT.
[25] Johnson, K.2008.Topics in Ellip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Richards, M.2011.No phase is an island: On the delectability of edges features and the derivational dynamics of CED effects[P].Frankfurt: Goethe-Universit?t Frankfurt.
[30] Wurmbrand, S.2011.Tense and aspects in English infinitives[P].Storr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31] 戴曼純.2007.最簡方案框架下的句法新理論[J].外國語言文學,(2):73-82.
[32] 鄧思穎.2009.階段式的句法推導[J].當代語言學,(3):207-215.
[33]何曉煒.2007.語段及語段的句法推導——Chomsky近期思想述解[J].現(xiàn)代外語,(5):345-351.
Comparisons of Different Phase Theories
There are currently four different phase theories,with their representatives being Chomsky,den Dikken,Mller and Bokovirespectively.By means of comparison,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briefly the four theories,and then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phase standard and explanatory adequacy.After the analysis,we discover the main commonplace of the four theories: syntactic computation is based on phase with two steps being“merge”and“move”,and 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 must be complied with.However,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standard for phase.Finally,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Bokovi’s phase theory is superior to others’,complyi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and efficiency better,with better explanatory adequacy and simplicity of theory.
phase;move;projection;PIC
H0
A
2095-4891(2017)01-0051-06
王世龍,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句法學
通訊地址:510640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路483號 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