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蘭
(陜西財經(jīng)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99)
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中西茶文化比較
姚 蘭
(陜西財經(jīng)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99)
隨著茶文化在國際上的發(fā)展,茶貿易的不斷增加,各國高校紛紛開展了茶學專業(yè)課程,在這些專業(yè)教育中根據(jù)茶學的特點,開展了茶文化的翻譯教學,從而合理、科學的將茶中的詞匯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意義進行翻譯。讓中國的茶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隨著茶葉貿易的繁榮,茶文化也勢必會不斷壯大,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的各大高校也要承擔起培養(yǎng)專業(yè)性的茶人才,讓更多的中國茶走向國際。它是保障茶文化在世界發(fā)展的前提,所以茶專業(yè)的詞匯翻譯教學也要更加深入。本文就對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中西茶文化進行分析,從中根據(jù)他們的特點研究茶文化英語教學中的翻譯策略。
英語翻譯;中西文化;茶文化
作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不僅是我國的瑰寶,也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復興在國際中傳播,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領域也對茶文化的教育進行了細化,尤其是對其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教學,從而在對茶文化的翻譯過程中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以及文化傳播中的產(chǎn)生影響。因此,茶英語翻譯教學的開展就提升了茶文化輸出的質量和銷售效率的推動力,所以各大高校在英語專業(yè)內開展茶文化的英語翻譯也是普及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性教學。在這種基礎上,高校也能夠為我國培養(yǎng)出更多的綜合性,實力強的茶學人才。
說到茶讓我們想起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jīng)濟的進步,茶文化也開始向世界普及。而最早期的茶文化是在神農(nóng)時期發(fā)現(xiàn)的,起初茶葉是一種藥用產(chǎn)品,后來才開始在民間普及,并且形成一種人們所喜愛的飲品。我國最早關于茶葉的記載中,描述神農(nóng)以身嘗百草,茶為解毒的佳品,這是《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中》所敘述的。而這里的茶就是我們所飲用的茶葉,從那個時期推斷,我國的茶文化歷史已經(jīng)有4700多年。西方茶文化的發(fā)展是從十六到十七世紀開始的,當時我國的茶葉從荷蘭、葡萄牙引入西歐,在十七世紀又傳入英國,并且在英國得以發(fā)展。因此,也可以說英國是西方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但是,它的茶文化起源要遠遠落后于我國。
在茶的分類和制作方法以及品質方面對其進行分類,也能夠看出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我國的茶葉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有60%以上的都屬于綠茶品,所以我國的西湖龍井,碧螺春等都非常受人們的喜愛。而在翻譯的角度來講,綠茶就直接為green tea,但是,在西方大量的人都喜歡喝紅茶,并且也是目前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多的茶類品種。所以從資料中分析,可以看出茶葉進口國英國,他們每天都離不開茶,并且最著名的就是維多利亞下午茶,這是英國人不能夠變更的習慣。所以在茶文學的翻譯中,black tea就是紅茶,并不是直覺上的red tea。所以在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老師也要對學生講述為什么紅茶的翻譯是這樣的,讓學生了解紅茶翻譯的起源。因為,最初英國在引入紅茶時,茶葉本身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他們的翻譯就為black tea。并且,一直在現(xiàn)在還在沿用。所以這種教育方式就是先讓學生了解文化的背景,然后,在參與實際的交流中,避免學生出現(xiàn)錯誤。
在我國飲茶是一種風俗,在唐朝時期形成,在宋朝進一步得到延伸,從而除了解渴,還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就是品茶。中國人喜歡茶,喜歡感悟茶文化,這不僅是感悟茶在精神上的慰藉,也是在它本身的顏色、味道方面進行品鑒。而在西方國家以英國的茶文化為例,都知道英國人喜歡喝茶,也有著名的維多利亞下午茶,他們在喝茶時喜歡配合茶點,喜歡在茶中加輔料。然后一起飲用,并且他們還喜歡在下午茶時間召開茶會,通過這種方式來放松身心,形成一種特殊的社會交流方式。
要說中西方茶文化在比較時的英語與翻譯教學差別可以從三個方面對英語翻譯課程進行教學,首先是茶文化在生活環(huán)境中的差異,其次是歷史典故中的差異,最后是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首先,語言習慣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這種語言習慣會影響著中西方茶文化的發(fā)展,并且在英語翻譯的教學中,由于其存在差異性,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老師就要對以上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英語茶文化翻譯的精髓。
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對茶文化形成的方式不同,例如:我國在茶文化發(fā)展初期,一直處于長期封閉的社會形勢,并且在發(fā)展時社會的主導為農(nóng)耕文明,所以中國人認為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農(nóng)作物。與之相關的成語,不勝枚舉。而歇后語中的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則是說茶具的形狀用其來諷刺一些較為木納的人。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英國引進茶文化時就開展商業(yè)文明,就成為其生活中的奢侈品,后來才逐漸普及到英國。根據(jù)英國的生活環(huán)境,茶也有很多相關的詞語,如:a tea hound就是表示在下午茶或是一些聚會中對女士獻殷勤的花花公子。
中國人不但愛飲茶,還愿意搜尋茶文化中的歷史故事。所以中國的名茶幾乎背后都有一段傳奇的歷史典故。而在英國的發(fā)展過程中,茶文化的歷史典故最有名的就是下午茶,它起源于十七世紀的皇室,并且衍生出了afternoon tea習慣性用語,所以在進行英語翻譯教學時,一定要注意中英文茶文化背后的歷史典故,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更深刻的了解茶文化的含義。
風尚禮儀習性就是指一個社會中所固有的風俗習慣,在歷史長河的發(fā)展中,大多數(shù)人都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形成一種約束性的集體習慣。我國在茶文化發(fā)展方面總與佛、儒、道家的文化相連,所以這三種文化都講究清心養(yǎng)性,因此中國人喝茶多是喜歡飲清茶,并且配有上好的茶壺,一邊飲茶一邊與人交流,增進感情。所以便有了茶余飯后這樣的成語。而在英國,由于其茶習俗發(fā)展較晚,但是也存在其特有的風格,如:茶杯是tea cup,茶幾是teapoy,茶盤是tea tray,茶園是 tea garden,茶壺是tea pot茶葉罐兒是tea caddy。所以不同的風俗習慣,人們對茶文化的理解不同,所運用的語言也不相同。
在對中英茶文化差異進行英語詞匯的翻譯教學時,首先,要加強專業(yè)術語的研究,因為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很多事物在聯(lián)想的過程中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在發(fā)展過程中其詞匯和背后蘊含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為了能夠減少茶文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老師也要先從茶專業(yè)術語進行探究,讓學生了解茶文化用語的統(tǒng)一性,從茶葉的名稱開始翻譯,再到茶葉的品種數(shù)量以及種植的方式、保存的方法及制作的方法。例如:在翻譯陳年普洱茶時,可翻譯為AgedPu'erTea,而在翻譯31年陳年普洱時,則可翻譯為31-Year Pu'er Tea。
其次,在翻譯過程中可以教會學生直譯與異議的連接,因為由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得在翻譯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茶學詞匯的含義也會由于其文化的不同而產(chǎn)生異議。所以在發(fā)展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生翻譯時,不要只根據(jù)中文的表達意義來翻譯英文的茶文化詞匯,而是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茶學詞匯進行翻譯。比如:再說烏龍茶名詞由來時,因為烏龍在西方是貶義詞,所以這兩個詞語在發(fā)展時就存在意義,因此烏龍茶在西方翻譯為Oolong tea,這樣就減少了歧義的機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茶文化也在世界發(fā)展中享有盛譽。不同的文化地點,茶文化的發(fā)展不同,茶文化的特色不同,所以在學習茶學領域的英語翻譯時就要了解茶文化不同的差異性,才能準確的對茶的詞語進行翻譯,以此來減少在交流中所存在的錯誤,從而更好的引導茶文化在世界的發(fā)展。
[1]張麗娟.中國與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福建茶葉,2016(2):255-256.
[2]王靜.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J].農(nóng)業(yè)考古2013(2):316-318.
[3]王超.中西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6):107-111.
姚 蘭(1981-),女,陜西淳化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