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荷
(福建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福州350122)
淺析茶業(yè)英文術語的特點和翻譯技巧
葉荷
(福建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福州350122)
近些年來,我國茶葉貿(mào)易日漸繁榮,國際茶貿(mào)易往來也更加密切,在這樣的背景下,茶葉行業(yè)的英文術語特點以及翻譯技巧研究逐漸成為了社會熱點問題。翻譯者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翻譯技巧,同時還需要全面了解中國茶文化,以及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茶葉行業(yè)專業(yè)屬于的特點等等,結合這些內(nèi)容,選擇翻譯技巧和手段,才能夠確保翻譯的準確性,促進我國茶葉貿(mào)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茶業(yè);英文專業(yè)術語;翻譯
茶業(yè)英文術語翻譯,與一般翻譯有很大區(qū)別,由于英語體系中,確實很多茶葉詞匯,茶葉詞匯也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同時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茶業(yè)英文術語的翻譯難度還是很大的。本文首先對常見的茶業(yè)詞匯策略進行分析,并對茶業(yè)詞匯的特點成因進行了研究,最后對茶葉英文屬于的翻譯技巧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笨呢問的研究能夠為相關的翻譯工作人員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1.1 專屬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茶葉的詞匯翻譯過程中,需要讓本身的詞匯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還要讓詞匯可以促進雙方開展貿(mào)易,這也就是讓詞匯擁有更多的含義和使用的價值。中國有許多種類的茶葉,比如:烏龍茶、武夷山茶等等,這些詞匯在英語系統(tǒng)中并沒有,這就為宣傳中國茶葉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為了避免中國出口茶葉時由于詞匯的缺乏而產(chǎn)生宣傳力度不足的問題,這些產(chǎn)品只能被簡單的以拼音的方式進行翻譯,并沒有收到更好的效果,也無法與西方文化進行融合。大量查閱詞匯的涌現(xiàn),讓中國的茶葉更好地融入國際貿(mào)易市場,帶領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讓中國的茶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合。
1.2 文化性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茶文化,因此,茶學專業(yè)詞匯的翻譯過程,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保證不同的專業(yè)詞匯可以與中國歷史文化相融合,展現(xiàn)中國文化特點的同時,也讓詞匯中充斥著“仁、義、禮、智、信”的道理。為了避免因?qū)I(yè)詞匯不足而使其阻礙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可以聘請專業(yè)的英文翻譯教師進行輔導,完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時,讓譯者掌握更多的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通過自身的總結和歸納,教授給學生最佳的翻譯形式。
語言是在人們不斷的交流中形成的,語言首先是人們進行相互交流的工具,其次它也具有一些自己的特點,比如語言具有一定的相互性,這種相互性使得語言不斷的發(fā)展逐漸的完善,在語言進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借詞走進了語言體系。霍凱特認為借詞之所以能夠走進英語的語言體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借詞在語言中所具有的地位,這個地位使得借詞走進英語的語言體系語言,另一個是因為英語語言體系中所存在的空白。他認為第二個原因是直接導致借詞出現(xiàn)的原因,他認為在英語體系中借用漢語詞匯這種方式的存在,是因為英語體系中缺少這種介詞,所以才會進行借用,進而使得借詞的出現(xiàn)。在英語的語言體系中存在比較多就是表示食品、服飾等的一些概念性的詞語,如果一些其他的領域需要新詞匯,而本身體系中并沒有一些相應的詞匯時,就會選擇借用其他語言體系中的詞,在借詞時都是通過一些簡單直接的翻譯方法進行詞語的借入,而茶就是英語體系中最早開始借入的詞。英國是在17世紀左右才認識到茶的存在,剛開始在茶出現(xiàn)在英國時只是一些貴族在飲用茶,隨著茶的進口量的增加,群眾也開始進行茶的飲用,最后,茶變成了英國的一種全民飲料,現(xiàn)在茶對于英國人來講屬于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夠舍棄的,隨之茶詞匯被人們使用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多,所以對茶詞匯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英語中茶的音來自于我國南方福建閩語,因為當時英國進口的茶都是從沿海地區(qū)走進的。英國人很重視茶文化,對于茶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了解,對于一些茶的品種也是如數(shù)家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茶類詞語在英語語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基礎,因為語言的傳播帶動了文化的發(fā)展。在語言進行交流碰撞的時候,文化也在發(fā)生著相同的變化,語言和文化是不可能相互剝離開的,英語中進行借詞時,文化上也在進行著相應的交流。文化在不同的種族和經(jīng)濟下也具有不同的差異,這時候就會出現(xiàn)文化上的高低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也不會僅僅通過語言交流而消除,所以在進行語言交流時就會出現(xiàn)一種由強勢語言文化像弱勢語言文化灌輸語言和文化的現(xiàn)象,這被霍凱特稱為語言優(yōu)勢。在英國17、18世紀就出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因為英國語言中對于茶文化的介紹,使得“中國風”在整個歐洲開始流傳,同時我國的文化對英國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而在這個時期英國文化正處于變革時期,所以茶文化在英國的文化體系中進行了很好的融入。再進行借詞的引入時與語言文化有關,強勢語言的借入一般都是從“歸化引入”開始向著“異化更新”發(fā)展。但是對于弱勢語言來講卻是相反的,它是從“異化”開始向著“歸化”發(fā)展,英國的文化就是一種弱勢語言文化的借用。在弱勢借詞融入方面congou tea(功夫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英語中關于茶的詞匯的翻譯一般情況下有三種譯法,分別是音譯、意譯和約定俗成,關于這三種翻譯方法的使用情況,下文進行詳細的說明。
3.1 音譯
音譯就是從發(fā)音上入手進行翻譯,在英語的茶詞匯引入中看,音譯是這三種翻譯方式中比較經(jīng)常使用的方式,例如,tea茶、Twankay(屯溪)等等,這種音譯的詞語很常見。
3.2 意譯
對于英文中的意譯來講,準確的說應該是意譯加音譯,用英語中的語法來解釋就是定語+名詞的結構。例如,green tea(綠茶),其中green就是其中的定語,屬于意譯的部分,tea就是其中的名詞,屬于音譯的部分,類似的這種詞語還有很多。
3.3 約定俗成
因為原本茶在外國的語言中并沒有相應的詞匯,當茶流傳到國外的時候,國外的語言體系中才出現(xiàn)了關于茶的詞語,所以茶的很多詞匯在形成的過程中并沒有一些規(guī)則,比較隨意。這些詞語隨著時間的變化一直被流傳著,也就形成一種代表性。對于這種人們習慣了它的叫法并且沒有一定規(guī)則而言的詞匯通常被稱為是約定俗成叫法。例如,black tea紅茶,根據(jù)字面上的理解應該是黑茶,但是實際卻是紅茶的意思,為什么用black tea來代表紅茶呢?是因為當時第一種流入英國的茶是武夷茶,因為武夷茶的茶葉顏色是黑色,所以英國人就將武夷茶被稱為black tea,雖然后來茶學家將武夷認定為紅茶,但是英國人也沒有將black tea改為red tea,并且將black tea一直沿用著,作為紅茶理解。一直到今天black tea也被翻譯為紅茶,這種隨著時間被人們所習慣的茶詞匯的這種翻譯方式就是約定俗成法。
雖然迄今為止,英語中關于茶的詞匯已經(jīng)有很大一部分,英國人對于這些詞匯的使用也很得心應手,對于這些外來詞匯在使用中與傳統(tǒng)的語言詞匯相比,很多時候更傾向于使用這種茶詞匯,然而英國的茶類詞匯與我國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畢竟茶文化在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已經(jīng)融入到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所以要想茶文化能夠在世界上進行更好的發(fā)展,那么一個健全規(guī)范的茶類詞語的翻譯體系是需要被建立的。從宏觀角度對茶類詞匯進行分析,能夠得到下面三個結論。
首先,應該對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熟的詞匯進行開發(fā),利用已經(jīng)存在的詞匯去構成新的詞匯,這樣能夠讓人好接受,同時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系統(tǒng)性。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呢?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因為漢語與英語相比在世界中的地位就不具有可比性,所以針對與一些茶詞匯進行翻譯之后沒有一個對應的英語詞匯,這樣即使新詞匯被創(chuàng)造出來也幾乎不被人所接受。第二點,現(xiàn)在的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像17、18世紀一樣,科技的進步使得一切信息都沒有時滯性,所以“中國風”不可能在西方進行迅速的普及,也不會被英語體系所收納。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論是什么文字在進行融入的時候都需要一段時間,而這個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具有很強的不可控性。基于上面的三點,所以在一些原有的詞匯上進行變動是一個最合適的辦法。例如,pekoe與souchong,這兩個詞已經(jīng)成為英語語言中的一部分,所以在這兩個詞的基礎上進行構成新詞時,就會相對的簡單,也會比較容易被接受和認可。比如orange pekoe被翻譯為橙白毫,broken pekoe被翻譯成碎白毫,還有很多這類詞語,可以看得出來英國人對于這種在熟悉的詞基礎上進行構成的新詞的接受程度,這些詞都具有一定的突出性,同時也是茶類詞匯中的一些比較常用的術語,所以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準確。既然已經(jīng)存在一些比較成熟的詞可以被使用像pekoe,那么,就不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去尋找新的翻譯方法,并且還要在推廣上進行思考,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精力。其次,雖然針對茶英語中已經(jīng)有不少關于茶的詞匯,但是與一些其他詞匯相比,茶的詞匯還是很單一,原本的那種依靠原有的詞匯進行衍生和延伸的詞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詞匯的生成過程中還是很需要新詞的創(chuàng)造的。然而新詞的創(chuàng)造卻不是很簡單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以及一定的屬性,不能隨意創(chuàng)造,要做到有跡可循,有理可依。在創(chuàng)造詞匯時,還要考慮詞與詞之間的整體性以及融合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點。例如,puer tea普洱茶,這個詞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同時很比較簡單,容易記憶方便推廣。在翻譯時這樣的詞匯也符合英語的語言規(guī)律。
茶文化這種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對我國的語言體系有很深的影響,對英語體系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國外茶文化依然受到了很多的喜歡和熱愛,即使這樣,也沒有阻擋住茶文化進行自我的豐富,茶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茶詞匯,這些詞匯的產(chǎn)生是根據(jù)現(xiàn)代語言的要求而產(chǎn)生的,符合當代人對于茶文化的需求,還有一些詞匯是從原來的詞匯中引申出來的,甚至還有一些詞匯是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新出生的,無論是什么樣的新詞匯,都需要翻譯人員能夠?qū)@些詞匯進行合理的運用和翻譯,這樣才能夠使得茶文化的魅力展現(xiàn)出來。
[1]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4):51-54.
[2]趙萍,譚正新.外宣翻譯之特點在《云南普洱茶》英譯中的體現(xiàn)與應用[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13-117.
[3]盧琰.試析《紅樓夢》中的茶文化翻譯[J].福建茶葉,2015(6):233-235.
[4]陳凡.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探討[J].福建茶葉,2016(2):213-214.
[5]張丹.中國茶文化英文翻譯過程中技巧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8):350-351.
福建省教育廳“基于輸出驅(qū)動假設的醫(yī)學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JAS141101,
葉荷(1982-),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語料庫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