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陽
提 要:《日本政記》是一部漢文編年日本通史,1845年初刊,是江戶時代后期漢學(xué)家、史學(xué)家賴山陽晚年的主要著作,其議論皆系山陽親筆,敘事則與門人分擔(dān)。作為《日本外史》的姊妹篇,《日本政記》體裁嚴(yán)謹(jǐn),記事簡約,夾敘夾議,論古格今,直筆批判,有很強的經(jīng)世意義,既是賴山陽史論的集大成之作,也可視為日本近世史論的最高峰。其儒家的政治論和諸如“養(yǎng)民造士”、“富國強兵”等主張引領(lǐng)了當(dāng)時日本的時代潮流,對幕末的尊王攘夷與倒幕維新,以及近代天皇制國家的諸多設(shè)施,都有不小影響。
關(guān)鍵詞:賴山陽;《日本政記》;《日本外史》;日本史學(xué);日本漢學(xué)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7.01.014
在日本山口縣檔案館,藏有一套《日本政記》手抄本(共三冊,原藏山口縣圖書館),系前首相伊藤博文(1841—1909年)遺愛。文久三年(1863年)五月十二日,22歲的伊藤博文(時名“伊藤醇”)與井上馨(1835—1915年,時名“志道精”)等長州藩士結(jié)伴,在橫濱登乘英國輪船前往英國,隨身即帶此抄本。其扉頁上有伊藤、井上聯(lián)名題注:
《政記》若干卷,藝國賴子成所著。書中概舉吾朝政治所系,論定之,又以足審古今成敗之跡矣。然而今將攜之海外,雖于此行,素為無用之書,又將有望于歸來之日者也?文久三癸亥四月十有三日,志道精、伊藤淳志。1
當(dāng)船行駛至北冰洋時,伊藤博文讀書有感,又在書后題寫跋文道:
山陽賴子成所著《政記》若干卷,讀之以足識祖宗開辟來二千有余年之事矣。其間世之變遷污隆至于今日者,又可以觀矣。然而我王朝衰弊,武臣倨傲,又無甚于今日者。一讀此書,不起勤王之志,雖知億萬年之古之事,何益之有!于是乎書焉。北冰洋漂蕩志。2
《日本政記》16卷,16余萬言,江戶后期漢學(xué)家、史學(xué)家賴山陽(1780—1832年,名襄,字子成,號山陽、山陽外史、三十六峰外史,通稱久太郎)所著,是一部漢文編年日本通史,論述從傳說中的神武天皇至后陽成天皇(1586—1611年在位)的史事。該書對幕末的尊王攘夷與倒幕維新,對近代天皇制國家的諸多設(shè)施,都有不小影響,聲名遠(yuǎn)播海外。至今北京故宮仍藏有一套1845年初刻的木活字版《日本政記》(一函,十冊),印刷精美,裝幀考究,乃光緒皇帝“御覽本”,上以朱筆標(biāo)點、注音與糾誤,每卷末鈐藏書印,其所受重視可見一斑。
《日本政記》傾注了賴山陽晚年的主要心血,是其另一部重要史著《日本外史》的姊妹篇。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為(1858—1927年)編寫《日本書目志》,搜集對新政有益的日本書籍,作為《日本變政考》的參考文獻與后者一起進呈光緒皇帝。在《日本書目志》中,打著“增補”、“??獭?、“校正”、“標(biāo)注”之名的《日本外史》、《日本政記》諸版本,比目皆是。1可是,國內(nèi)外研究賴山陽的學(xué)者大都聚焦于《日本外史》,而對《日本政記》重視不足。2其實作為“伊藤博文公最愛之書”,3撇開文筆、體裁與思想等方面的特點,單從影響看,《日本政記》也是一部夠分量的日本史學(xué)名著。本文論述該書的撰寫經(jīng)過、體裁思想特點與版本等情況,以補學(xué)界之缺。
一、《日本政記》的成書經(jīng)過
賴山陽于安永九年(1780年)生于大坂,出身書香世家,是安藝國(今廣島縣西部)廣島藩學(xué)頭賴春水(1746—1816年)獨子,叔父春風(fēng)(1753—1825年)、杏坪(1756—1834年)亦為名士,“舉族皆以才名動天下,猶宋時眉山有蘇氏”。4他“幼銳敏,嶄然見頭角”,518歲入昌平坂師事尾藤二洲(1747—1813年),21歲因脫藩被軟禁廢嫡,30歲投奔備后(今廣島縣東部)大儒菅茶山(1748—1827年),32歲再度脫藩自立門戶。他自稱“非仕途人”,“天資疏狂,不能從物俯仰”,乃“放浪自適”,“喜平安山水幽秀”,“樂居之,托跡市陌,杜門戢影,除看竹尋花之外,未嘗與人相往來”。6文政五年(1822年)冬,買家于京都三本木,家稱“水西莊”,庭中草堂稱“山紫水明處”,“身優(yōu)游于京華最勝之地”,7“批山批水,詩酒自適”,又廣收門徒,“來學(xué)者相踵于門”,8使“關(guān)西文壇的主導(dǎo)權(quán)幾乎全歸入他一人之手”。9平生“以氣節(jié)自持”,“未嘗屈己隨人”,“諸藩多聘之,皆固辭不應(yīng)”。10“不獨不仕,誓不踏王公之門?!?1卒于天保三年(1832年),年五十三。其文、詩、書三絕,僧人大含(末廣云華,1773—1850年)視作“本朝東坡”。12齋藤拙堂(1797—1865年)也認(rèn)為,“髯蘇以后七百年,無此風(fēng)流也?!?3
賴山陽“尤留心于史學(xué)與經(jīng)濟”,14抱負(fù)頗大,“古今史籍制度、兵法及家譜野乘,無不涉獵”。1其《日本外史》22卷,30余萬言,“綜武門終始”,2乃“生涯精神所注”,3寫自21歲被軟禁,于28歲初稿告成,“以所謂無求之心著書,取其簡約,自便省覽”,故“拮據(jù)二十余年,藏之篋笥,未嘗示人”。4文政九年(1826年)冬,山陽47歲,在送二門人歸鄉(xiāng)的詩中有“廿歲殺青書才就,一宵浮白酒方酣”之句,詩旁題注道:“時余刪改舊著《外史》方成”,說明了《日本外史》的基本定稿。5然“此書事實恐考索未備”,“未肯示人”,稱“雖無求于今日,而不無求于千百載,非經(jīng)大賢之鑒識,不足以保其傳也”。6
松平定信(1758—1829年),字貞卿,號旭峯、樂翁(也號風(fēng)月翁、花月翁),陸奧國白河藩主(1812年轉(zhuǎn)封至伊勢國桑名藩),系將軍德川家齊(1773—1841年,1787—1837年在職)伯父,八代將軍吉宗之孫,曾于天明七年(1787年)至寬政五年(1793年)任首席老中與將軍輔佐,總理幕政。他執(zhí)政時勵精圖治,“鞏固了至19世紀(jì)中期為止幕府的政治基礎(chǔ)”,7后雖“勇退高踏,久處閑地”,但“猶巍然系朝野之望,所謂兒童走卒皆知識之者”,8仍有國家大事的顧問權(quán),是政界最有聲望的元老。文政十年(1827年),松平定信聽聞賴山陽修史有成,乃命人“來就襄家,取所著私史,欲賜覽觀,禮意殷勤”。9賴山陽“竊以其元老劭齡”,認(rèn)為是個契機,能“取信于天下后世”,乃“不敢遷延,以未定辭,速繕寫應(yīng)命”,10
抄一部獻上,并作《上樂翁公書》。該書仿北宋蘇轍(1039—1112年)《上樞密韓太尉書》之意,自稱“布衣賴襄”,詳述著書旨趣。文中有關(guān)“義例”部分,如“右族迭興,甲起乙仆,以成海宇之沿革……故依實創(chuàng)體,以形世變”等語,大觸德川氏之諱,相當(dāng)尖銳,對此山陽都能以所謂“無求之心”坦然論說,展現(xiàn)了他的史家風(fēng)骨。11
收書后,松平定信從文政十年(1827年)六月十一日開始閱讀,至七月五日讀完第二十二卷?!凹扔[,手筆題數(shù)言其后,大意曰:敘事適繁簡之宜,論事不任偏私,而洞中機先?!?2遂將自己編纂的《集古十種》一套(二函)與銀幣二十枚回贈作謝禮。此后《日本外史》洛陽紙貴,姬路藩主酒井氏、彥根藩主井伊氏、米澤藩主上杉氏與廣島藩主淺野氏(山陽舊主)相繼索求。13瀧澤馬琴(1767—1848年)親抄一本,稱“其文佳妙,論辯可聽,有史才”,秘藏于家。大鹽中齋(1793—1837年)也從山陽處獲贈一部,“喜謝以其佩刀”。14
松平定信的首肯,無異為賴山陽私撰史書提供了護身符,強化了他修史立言的使命感。他說:“人有貴賤之相懸,如天地之隔,而知遇之無間,出意念之外者;況昔之所目仰,而今之神契焉!”15山陽“既恃經(jīng)老侯之許,又感受其知”,16創(chuàng)作熱情受到鼓舞,于是始著《日本政記》。
《日本政記》初名《國朝政記》,17約在《日本外史》獻上后動筆。文政十一年(1828年)底賴山陽的詠史詩集《日本樂府》,即為撰寫《國朝政記》的副產(chǎn)品。山陽年已半百,精力日衰,“自謂性質(zhì)鈍劣,發(fā)白齒落,頹然成翁,不知功緒之可見,在不死前者”。1身為儒者,他“自恨解經(jīng)尚少”,2開始研究《春秋》等典籍。身為文人,他也有計劃地整理畢生散文,集成《書后》與《題跋》,作為自家學(xué)術(shù)精粹。他有感于日本當(dāng)時的內(nèi)外危機,又作《通議》二十八篇,宣揚自己的經(jīng)世說,并以史論的形式加入《日本政記》中。
天保三年(1832年)六月十二日,賴山陽開始咳血,名醫(yī)新宮涼亭(1787—1854年)認(rèn)為“是積年勞神所致,所謂‘肺血疾”,以“先生豪杰不怖死”,據(jù)實告以不治。3是夜,他召來牧百峰(1800—1863年,名輗,字信侯,號百峰)、兒玉旗山(1801—1835年,名慎,字士敬,號旗山)、關(guān)藤藤陰(1807—1876年,養(yǎng)家姓石川,名章,字君達,號藤陰)三名弟子,出示《日本政記》十六卷,分派手稿的修訂任務(wù),說:“死生有命。然我上有老母,且志業(yè)未成。假令無一生理,宜加醫(yī)療,我慎服藥,傍為死計耳。”4此時《遼豕錄》(賴山陽《春秋》講義)、《書后》、《題跋》、《通議》諸書皆就緒,“志業(yè)”即指《日本政記》。七月七日,山陽在給中川漁村的信中說:“仆以將死覺悟整理著述(《日本政記》),議論大體已了,記事恐死后乃成。雖然,此一片精神依然。天欲成此有用之學(xué)乎?仆未遽死也?!?八月八日,賴山陽將《日本政記》記事的修訂工作全部委任給牧百峰和關(guān)藤藤陰,稱書成后可署其名,6囑咐二人務(wù)必盡心完成,自己則專意于史論。此時他“疾益劇”,“乃日夜勉強構(gòu)稿”,曰:“我必欲成之而入地!”7“其在病床,尚不輟筆,且草且呻?!?九月,《日本政記》最后一篇《論豐臣氏檢地》完成后,山陽作《國朝政紀(jì)稿本跋》,略述著書旨意:
向樂翁公索余《外史》,既覽,手筆題數(shù)言其后,大意曰:“敘事適繁簡之宜,論事不任偏私,而洞中機先?!笔坛荚绿酶`寫寄示。余感知己之誼,又有以自勸。其后作《通議》二十八篇,泛論古今制度、政體得失。近又仿荀悅《漢紀(jì)》之意,修《國朝政紀(jì)》,起于開辟,至于晚近,記其大事;作論八十余首,于所謂“不任偏私,洞中機先”者,未知能不負(fù)公言否乎?而公逝已四年矣,襄今亦獲篤疾,殆乎不起,俯仰今昔,撫卷慨然。9
作為一生絕筆,賴山陽對《日本政記》的苦心,主要體現(xiàn)在議論上。九月十一日,他在給筱崎小竹(1781—1851年)與后藤松陰的信中說:“拙著《政記》,展觀日本史事,實論經(jīng)世之務(wù)……其事跡讓于《外史》,而議論尤多……皆關(guān)世道人心非小者也。”10
《日本政記》在后龜山天皇(南朝第4代,1383—1392年在位)“兩統(tǒng)合一之條”,本“已有一論”。11天保三年九月十二日,來客豬飼敬所(1760—1845年)就南北朝正閏發(fā)問,稱“子非亦北朝之臣子乎,何不諱?”12觸動山陽心事,“欲極論之,而有肺疾不可劇談。”13豬飼走后,山陽對門人江木鱷水(1810—1881年,名戩,字晉戈)說:“茍以北朝為正統(tǒng),豈以新田、楠諸公為亂臣賊子乎!”“方言之之時,目張眉軒,其慷慨激烈,雖病不衰也。”14當(dāng)夜山陽“咳不能寐,就枕頭腹稿,明日錄稿”,作《正統(tǒng)論》,附于初論后,事在其歿前十日,“病困棉綴,精神止此,不能精思也”。15九月廿一日,山陽忽曰:“猶有不可不言者在焉!”“即日草之,《內(nèi)廷篇》是也”,加入《通議》之中。1
天保三年(1832年)九月廿三日清晨,賴山陽病革,自感神志不清,氣力盡失,曰:“我死方逼矣!”2于是臥床向關(guān)藤藤陰口授《日本政記》的修訂事宜,由關(guān)藤執(zhí)筆寫作,他則戴著眼鏡在枕上審查進度。午后六時許,正在別室續(xù)稿的關(guān)藤藤陰被山陽召回病房面授機宜,兒玉旗山一旁侍坐,山陽“忽顧左右曰:‘且勿喧,我將假寐,乃擱筆,不脫眼鏡而瞑;就撫之,則已逝矣”,《日本政記》因“記事多成于病中,而終不得全脫稿也”。3
作為在門生協(xié)助下的作品,《日本政記》只有議論全部出自山陽之手,且由本人親自校正。山陽執(zhí)筆的記事部分,止于元龜元年(1570年)姊川合戰(zhàn)。從元龜二年至最末慶長三年(1598年)這四十年的記事,皆由關(guān)藤藤陰一力承擔(dān)。關(guān)藤的記事有不少參考《日本外史》而來,故與《日本外史》頗多雷同。作為山陽以外《日本政記》的主要執(zhí)筆人,關(guān)藤藤陰有“校史身曾補缺文”、“千瘡百孔猶如斯”之語,自認(rèn)“校讎未詳”,多有紕漏。4明治九年(1876年)六月,賴支峰(1823—1889年,名復(fù),字士剛,號支峰,通稱又二郎、又次郎,山陽次子)在《增補日本政記》例言中介紹成書經(jīng)過道:
余先人嘗著《日本外史》,作者例言所謂“閫外一典”者;晚年自謂“王室之事亦不可不記焉”,乃因呂氏《大事記》著此書。于是《政記》為經(jīng),《外史》為緯,雖私史,合二書本邦事跡一矚瞭然、略得具備焉,是作者本旨,讀者不可不知。
此書先人起草未幾,罹篤疾,尚能力疾構(gòu)稿。記事則開辟迄永祿間先人身親記之,元龜以降使門生關(guān)君達記焉。君達后附托一本水藩豐田天功,以使正記事。今復(fù)重訂以上梓,亦未能莫謬誤。要之先人病間所著,而遂易簀,其缺校讎,則職是之由,讀者請正焉。5敘事簡約扼要。其雛形可追溯至賴山陽早年所作“三紀(jì)”:“提起神武,至后陽成,大事為三卷”,“以其事略,不謂之紀(jì)書”,故亦名為“統(tǒng)略”。6文化四年(1807年)三月十一日,山陽在向池口愚亭介紹《日本外史》的信中也曾披露著有“年表一卷”,系“編年大事記”,“可知皇朝世次與諸家合觀處”,但亦僅視為《日本外史》緒余,不深留意,7直到晚年方在其基礎(chǔ)上附加議論,擴寫成書。
針對《日本政記》體裁,賴山陽自稱是“仿荀悅《漢紀(jì)》之意”,賴支峰稱“乃因呂氏(呂祖謙)之《大事記》”,黃遵憲(1848—1905年)則以為“實仿朱子《通鑒綱目》”。8其實無論《漢紀(jì)》、《大事記》還是《資治通鑒綱目》,都是簡化的編年體,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方便實用,由此也可看出《日本政記》的宗旨所在。明治九年(1876年)佐藤牧山(1801-1891年)在其《日本政記摘注》自序中說:“先輩山陽氏《政記》一書,縮二千年行事于數(shù)卷,舉其大緊要處,足以觀治亂、識成敗、考存亡、辨得失、知世變,了然如指掌?!?
比起“刻意鍛煉、經(jīng)年乃成”的《日本外史》,10賴山陽作《日本政記》僅用三四年,得多人相助,“不甚費力氣”,正因“編年依年月直敘,作者易,讀者亦易”。1從創(chuàng)作動機講,《日本政記》補充《日本外史》的用意非常明顯?!度毡就馐贰窢钊藬⑹?,“要詳各家興廢,以資覽觀”,“故多瑣細(xì)難快讀處”。2加上“事系一姓之下,而不有統(tǒng)紀(jì)以總之,列將家而雜以雄長,舉今代而稱謂論說”,義例有“欠尊崇者”。3且既以征夷大將軍為“正記”,又將南朝武將新田氏“扶正”,“創(chuàng)未曾有之體”,4也難以自圓其說。巖村南里(1784—1842年)論《日本外史》體裁道:
蓋鐮倉氏以降,武人代管轄天下,必受征夷之宣于朝廷者,而后乃得列“正記”,所以正名分而一統(tǒng)紀(jì),其意固美矣。然新田氏未膺征夷之任,特以專兵馬之權(quán),得列“正記”;而織、豐二氏,總軍國之重,顧以無征夷之拜,置諸“前記”。一與一奪,自亂其例,有未厭人意者。5
《日本外史》本為各家單獨立傳,“家別紀(jì)之”,6最后合為一書,臨時附加“正記”、“前后記”的名目而已,“大抵主明白質(zhì)實,直寫情勢,不敢文飾”,“特其中以帝王年號幾年幾月,表明條理耳”。7賴山陽深知《日本外史》“招外人指摘者,混稱姓氏也,以割據(jù)豪雄列主將之統(tǒng)也”,早年亦“嘗欲作年表大事記冠之,未果也”,8所以將書公開后,即撰《日本政記》補其缺?!度毡菊洝肥甲陨裎?,迄至近代,以歷代天皇為序,以皇室為中心,以南朝為正統(tǒng),體裁嚴(yán)謹(jǐn)?!敖癯⒄撸裎湟赃€大一統(tǒng)之朝廷也?!?比起《日本外史》,《日本政記》“正名分”、“序皇統(tǒng)”之意濃厚?!爸矣诨适壹粗矣谧孀凇?,“南朝忠臣即祖宗忠臣”,是《日本政記》一大主題。不過賴山陽的皇國思想雖強烈,與國學(xué)者的復(fù)古神道仍有本質(zhì)區(qū)別,因其理論基礎(chǔ)來自儒學(xué)。在“崇神天皇論”中,山陽道:
孔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故敬神無如務(wù)于民也。世之稱神道者,悠謬荒誕,而無益于民,皆崇神之罪人也。吾嘗稱:“王業(yè)衰而神道興”……當(dāng)王政盛時,誰敢騰之口舌,以樹私說哉!10
《日本政記》的儒家史觀,不但體現(xiàn)在對神道的抨擊,其對佛教攻排尤甚,視為敗壞倫常、亡國滅種的禍根?!俺缇旎收摗钡溃喝鍖W(xué)與佛說,皆自外國來者,無擇也。而佛說一入吾國,有好之崇之,以易君父者,何哉?儒學(xué)敘人倫,平易無可喜,其文雖外來,而其實固在我,不如佛說之新異,宏闊夸大,足聳人聽也。吾嘗讀三韓之史,其君之惑于佛說,以致亂亡者皆是,吾邦未至如彼也,而有酷肖焉者……佛說……顛倒是非、混淆善惡,烈于洪水猛獸之害。奸雄之人,每借之以解其心,下及北條、足利之崇禪教,莫非宗此旨也。我邦君臣之義,度越萬國,而西竺之說壞之,歸之于土灰沙塵而止焉。而開其端者,廄戶(圣德太子)、(蘇我)馬子也,可勝慨哉!千載之下,獨織田氏斷然不惑,庶幾匡正祖宗之國者矣。是以今之佛說,行于愚夫愚婦,而為人上者之信之,不至如古昔之太甚,是我邦之幸也。11
賴山陽的“佛教禍國論”慷慨激昂,似乎正是明治初年“廢佛毀釋(排佛棄釋)“運動的理論來源,《日本政記》的儒家立場由此可見一斑。山陽51歲開始治《春秋》,稱“《春秋》之旨,在我國,最似不可不識,而未有專攻者”,12將注本命名為《遼豕錄》(初名《春秋臆斷》),借用“遼東豕“的典故,猶言“井底蛙”,以示自謙與自嘲。和早年仿《左傳》、《史記》著《日本外史》一樣,山陽的《春秋》研究現(xiàn)學(xué)現(xiàn)用,與同時撰修的《日本政記》息息相關(guān)。《遼豕錄》在卷首“隱公元年春,王正月”一句注道:
是夫子開卷第一之特筆也。蓋正朔者,王者既命統(tǒng),所以一天下也。當(dāng)時諸侯所用,皆周之正月也,茍用之,朝覲貢賦,不可不以致臣職也。而忘其出于周,無致臣節(jié)者,故夫子先揭之,以示在今日之天下者,無一人不為周臣者,可謂明白著見矣。公羊氏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弊笫显唬骸按?,王,周,正月?!惫蚴嫌衷唬骸按赫吆??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笔墙云涞媒?jīng)旨一端者也。1
《日本政記》開篇記神武天皇道:“元年(辛酉),春正月,庚辰朔,天皇即位于大和橿原宮。”2明白效仿《春秋》筆法?!度毡菊洝纺7隆洞呵铩返奈⒀源罅x,歷代天皇篇首皆用“天皇即位于XX(宮殿、行宮名)”的統(tǒng)一模式;對于名實不相符的,如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則書“壬戌歲,春正月,皇太子素服制軍國事”,登基后再補上“天皇即位”。3又如未曾登基的大友皇子,《日本政記》稱為“天皇大友”,雖不書“即位”,仍以一代帝王置于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前,其死曰“崩”。4山陽稱“《春秋》之書,有文例,有特筆,有隱諱,是三者而已。有文例,以知彼此之可推;有特筆,以知大義之所系;有隱諱,以知不忍言國惡?!?《日本政記》亦復(fù)如是。國學(xué)者清宮棠陰(1809-1879年)道:
子成作《政記》,書法謹(jǐn)嚴(yán),義例簡明,以故奄有群史。且立論正大,能出新意,其所言皆人人欲言;不得言者,如書仲哀大皇“病崩”,書阿倍仲麻呂“死于唐”,至神功、應(yīng)神書“稱帝、為皇太子”,至和氣清麻呂則書“具官”,此等皆出特見。而天皇駕崩必系年月、立后必書其父之類,通觀二千年,一絲不紊。又如以陸奧浮浪之徒戍邊,及建武中興諸論等,最為得當(dāng)。噫!士生于世,以鉛槧為業(yè)如子成者,可謂不愧其所學(xué)!6
江戶后期尊王論甚囂塵上,《日本政記》體裁嚴(yán)謹(jǐn),順應(yīng)了時代思潮,但一定程度也意味著記述的失真。黃遵憲說:“正閏之辨,為史家聚訟之端。至朱子法《春秋》作《綱目》大書以紀(jì)年,論史者尤于此龂龂焉。然余考統(tǒng)系絕續(xù)之交、疆域分析之世,古今事變至多,欲強舉正統(tǒng)以歸之誰某,終不能執(zhí)一義以自圓其說?!?對《日本政記》國家起源與涉外思想中的“日本本位主義”,黃遵憲也視作“儒者拘墟之見”、“文人浮夸之習(xí)”,8說:“《梁書》言日本自稱為吳泰伯后,相傳亦稱為徐福后,彼國記載本以此為榮。其后學(xué)者漸染宋學(xué),喜言國體,寬文中作《日本通鑒》,源光圀駁議曰:‘謂泰伯后,是以我為附庸國也!遂削之。賴襄作《政記》,并秦人徐福來,亦屏而不書?!?“源光圀作《大日本史》,青山延于作《紀(jì)事本末》,皆謂通使實始于隋,而于《魏志》、《漢書》所敘朝貢封拜,概置而弗道”,《日本政記》繼承這一隱諱,“斷自隋唐,所以著其不臣也”。10
由于體裁“無懈可擊”,《日本政記》的記事也顯得刻板與程式化。岡鹿門(1833—1914年)比較《日本外史》、《日本政記》優(yōu)劣道:
《外史》起于源、平,實仿《通鑒》始于韓趙魏為諸侯,寓懲武門僭亂之微意,深得《春秋》筆削之旨。然此書揭霸統(tǒng),舉朝廷之賞罰黜陟歸源、平二氏。故幼童若熟此書,唯知源氏、織、豐,而不知有朝廷。此但長奸雄之心,去筆削之旨甚遠(yuǎn)。賴氏果若欲師《春秋》,則宜首揭大統(tǒng),大書特書,以表大一統(tǒng)之意。當(dāng)如北畠準(zhǔn)后《正統(tǒng)記》、習(xí)鑿齒《漢晉春秋》。賴氏不慮及此,將欲何為?
賴氏晚年著《政記》,蓋悔《外史》之體裁,特撰此書,以掩前失。其書頗用力于議論。至記事,則匯集群書,其文拉雜。或云:賴氏屬稿未半,罹疾,其記事多成于門人之手。其文不妙,固其宜也?!锻馐贰沸形臅尺_,足稱良史,而體裁欠妥;《政記》議論剴切,而事跡拉雜。11
三、《日本政記》的史論特點
《日本政記》的重點不在記事,而在議論。賴山陽“以經(jīng)世之學(xué)自許”,“平日以人倫世道自任,抵死不衰”。1他年少氣盛時素有澄清天下之志,好論兵政世務(wù);后來雖以處士終其生,未嘗一試,卻“無念不系屬朝廷,無時不痌癏民物,感慨流連,情見乎詞”,2將胸中抱負(fù)悉數(shù)帶進著作里。身為史家,他明知“史,記事而已,贊不贅疣”,3卻依然在《日本外史》、《日本政記》中插入大段議論,甚者累累上千言。對此他猶嫌不足,更有《新策》、《通議》兩部論文集,盡情宣泄自己議論國事的欲望?!缎虏摺吠瓿捎谖幕迥辏?808年),分為“六略”、“八議”與“二十三論”,“梳其治亂之概、制度之略、兵食刑法之沿革”,4主要模仿正史志書、先秦諸子、賈誼論策、蘇軾論策與明清制藝文,是山陽史論與政論的開山之作?!度毡就馐贰冯m以狀人敘事為主,卻也有序論、論贊共18篇,“俯仰古今,感慨系之,其中亦有分疏已修撰之意者矣,有補足敘事所不至者矣”,5與本傳相得益彰。山陽晚年,“文益精,識益確”,6又將《新策》刪訂為《通議》28篇,“通論古今和漢”,7闡發(fā)“學(xué)之所詣、志之所存”,8
自稱“蜻洲開辟以來,經(jīng)世之文縱橫極論者無出于此”。9《日本政記》與《通議》同時撰寫,最后告成,共有論文92篇,匯集了《日本外史》、《新策》、《通議》的精華,是賴山陽畢生議論的集大成之作。天保九年(1838年)四月上旬,林靏梁(1806—1878年,名長孺,通稱伊太郎)為“拙修齋叢書”《日本政記》作序道:
《政記》之書,自神武至后陽成,凡百有八世,上下二千年,教化之隆替,紀(jì)綱之張弛,盛衰治亂之交代,莫弗記載焉。間亦加以其平日所見,可謂其論痛快、切當(dāng)事情乎!余謂,天下之論政者何限,要皆不能出乎山陽之右。而《外史》、《通議》亦皆言政之書。而《通議》僅僅二三卷;《外史》雖卷帙浩瀚,大抵止記人之忠奸淑慝,二書皆不若《政記》之博且詳也。然則天下之論政者,莫善于山陽,而山陽言政之書,莫備于《政記》。嗚呼!山陽雖不在位,而識者或取,以供其贊治輔化之一助,能出察機慎微之政,使人士奢侈之風(fēng)止,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亦莫足道者。10
賴山陽“殫畢生心血者,《外史》也,弱冠起稿,強仕就緒”,“上樂翁公后,猶加筆削”,“用心不茍”,“故敘事明快,考證精確,世謂不讓馬、班”,至于《日本政記》,“其本志在概論治亂興亡,不在深考事跡”,“于是摭錄事之關(guān)大體者,冠論首,以期參觀領(lǐng)要”。11《日本外史》雖有議論,但“皆指隱微難言之情事,半吞半吐”,“自敘編述之意,或取與敘事相發(fā),不敢甚高論”。12而在《日本政記》中,議論則突破了附屬、陪襯的框架,篇幅浩瀚,暢所欲言,與記事相輔相成。“敘事中有議論者,史也;議論中有敘事者,子也?!?3《日本政記》“半史半子”,特點突出。明治七年(1874年)正月,石津灌園(1843-1891年)為林南軒(名正躬)《日本政記考證》作序道:
予謂,《政記》與《史略》諸書稍異。蓋《史略》主于記事,以便后學(xué);《政記》則主于論斷,以審治術(shù)。譬如訟獄,記事為訟詞,論斷則為法律。由訟詞征法律,據(jù)法律斷訟詞。史學(xué)上,記事、論斷相須亦猶是。其相兼者,即《政記》之體然。1
《日本政記》的議論圍繞重大史事與主要人物展開,論點以儒家德治主義為基軸,在高舉大義名分時,能就事論事,強調(diào)即使有名分也應(yīng)有善政,從而彌補了體裁上的形式主義缺陷。賴山陽推崇中國式的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政治,認(rèn)為帝王應(yīng)“剛健勤政”,2稱“所貴于人君者,剛也,健也”,“自古守文之君,生深宮,長婦人手,坐享成業(yè),謂其當(dāng)然,不肯勵精勤政,外威嚴(yán)而內(nèi)懦怠,憚見外廷公卿,而好居于內(nèi),委祖宗之天下于他人而不省者,比比皆是”(文德天皇論),“仁明壽四十一,文德三十二,其不永年者,亦不勤之效也”。3《日本政記》強調(diào)皇室婚姻與立后建儲的重要,稱“人事莫重于繼續(xù),而繼續(xù)原于婚姻,二者,禍福之所由分也。”4“國家盛衰之機,每由于繼續(xù)之際”,“愛憎主其中,而黨援乘其外,大利所在,大禍所伏也”。5山陽批評圣武天皇“聽宮闈之勸”,“不能制其婦也”,以致大權(quán)旁落,“積之如筑山,而喪之如燎毛”。6稱“冷泉、圓融、花山之際”,“以帝王之貴、宰輔之重,宗廟社稷、生民之所寄,而其廢立黜陟,一依閨閣之私”;藤原兼通、藤原兼家兄弟爭權(quán),“至以天位博弈”,“其噪競無恥,狡悍不忌”,亦“人君初使之然焉耳”,將禍根直接歸罪于天皇“不慎其德,欲敗度,縱敗禮,以私滅公”,終于“使權(quán)下移”。7對崇德天皇,《日本政記》更說“舉朝之士皆喪心者也”,“君臣徇私,廉恥喪亡,國家紀(jì)綱所以維持天下者,無一存者”。8如果說賴山陽在《日本外史》中的潛臺詞是“武臣勤王”的話,那么《日本政記》的主要命題則是“天皇親政”?!度毡菊洝放u后世朝政的反面,即是對上古帝王“畫一之政”的贊美。9山陽在“孝德天皇論”中說:
大凡國朝,以簡質(zhì)治民,上下同心,國如一人,是國勢所以威四外也。及通隋氏,變質(zhì)為文,殆失其故。及至天智,百度大定,后世莫改,大抵取于李唐之制,而所以勝于唐氏者,曰“立吏簡,取民廉”,是不失我邦固有之美也。后王之過于模仿,文縟太甚,務(wù)于刻剝,則不達祖宗立法之意,而武門之始,民反便之,未必不由于此。雖然,武治有其簡,而無其廉,所以不如王政也。10
江戶時代“崇儒重道”,“人人知儒術(shù)之貴,爭自濯磨”,“文治之隆,遠(yuǎn)越前古”。11《日本政記》明言快論,言之鑿鑿,從體裁、文筆乃至思想都相當(dāng)純熟,可以說反映了儒學(xué)日本化的最終完成?!度毡菊洝贰皯?yīng)神天皇論”道:
道一而已矣……我邦列圣,保民如子,不讓堯舜禹湯,其風(fēng)俗尊君親上,相愛相養(yǎng),又有過唐虞三代之民。則雖無經(jīng)籍,其道固具在,特未有名而教之曰“仁”曰“義”者耳……今天下之仁義也,儒者指而私之曰:“是漢之道也!”有稱國學(xué)者斥而外之曰:“是非我之道也!”皆非也。道豈有彼此!載之以文,彼較舊于我,彼來而貢之,我取而用之,與釀冶織縫之工何異!12
19世紀(jì)初的文化(1804—1818年)、文政(1818—1830年)年間,市民文化達到鼎盛,《日本政記》吸收了明末清初的民主啟蒙思想和江戶中期以來的“社會批判思想”,13史觀上比“名分論”更突出的是“天道論”,認(rèn)為民心、士氣才是立國之本?!罢F實,不貴名”,“國與民,相須而存者也”,“天之立君,為民也,非為君也”,“夫天托一人養(yǎng)萬民,非取萬人養(yǎng)一人也,故明王必躬勤儉以恤天下”,“官爵,名也;權(quán)力,實也。名出于朝廷,而實出于天。天以其實與源氏,曰:‘是嘗竭力于民者也!故源氏收天下之實,而朝廷擁其名而已”。14北條氏“終于相摸守、武藏守”,而“敢廢立天子,進退宰輔,易置大將軍,如弈棋然,而其家得傳九世”,正因其“自儉勤以養(yǎng)民,是不有天位而為天職也”。1《日本政記》末尾論豐臣氏檢地,稱其“剜未剜之肉,浚未浚之膏血”,此“一舉而喪先王之澤、絕天地之性、奪生民之命”,“流毒未可知其所底也”。2除了“民本說”,《日本政記》還有“士氣說”,認(rèn)為“士之氣節(jié),關(guān)系天下國家”,“國之有士氣也,猶家之有柱也,舟之有楫也。舟無楫則覆,家無柱則傾,國無士氣則亡”,“國之所以盛衰者,以士氣之振與不振”。3
賴山陽“有用世之才,不得一試,而發(fā)諸史筆文章”,4以“泄其牢騷不平之氣”,5其論大江廣元,稱“抱濟天下之才,而不之用,士之所以為不幸也”,也隱含對個人身世的感慨,國家“所以興且治者,由上下之相近;所以廢且亂,出于其相遠(yuǎn),無和漢古今一也”。6“自古國家之亂亡也,必由其威權(quán)陵替,紀(jì)綱廢壞,而英雄之人樹大功其間,是以能操其權(quán)、遂至移其國者皆然。”7《日本政記》對源賴朝、楠正成、豐臣秀吉等草莽英雄的謳歌,其“英雄不失機”的論斷,8與幕末志士相共鳴,也為薩、長諸藩的“造反有理”提供了理論支撐:
大凡治安之久,上者亢而不下,下者滯而不上;上下之間,痞隔不通,而天下覆矣。下者反制其上,上者反制于下,必然之勢也!當(dāng)是之時,英偉俊杰之士,多生于下;而上者,皆猥瑣頑鈍無恥之人,是之謂氣運之變,故其勢不得不反覆也。9
由于賴山陽的庶民身份和狂放性格,他在《日本政記》中對國事天下事的關(guān)懷思索,以及對天皇以下顯貴權(quán)門無所顧忌地批判,使該書“又超出了單純的史學(xué)、文學(xué)的范疇,帶有社會啟蒙、政治綱領(lǐng)與思想宣傳的意味”。10大鹽中齋就說山陽“有膽識”,“于人之難言時事,彼獨能開口言之,而無有忌憚之情態(tài)”。11山陽“大眾的正義感”12是《日本政記》史論的魅力所在。元治元年(1864年)五弓雪窗(1823—1886年)著成《政記存疑》,稱“其言脫腐苛,洞觀二千余年人情世態(tài),俾忠奸兩服于九泉,亦謂‘本朝金鑒錄可。”13明治六年(1873年)五月長三洲(1833—1895年)為長川東洲《讀外史余論》作序說:“山陽著書如錢谷藥餌,醫(yī)時濟世,興發(fā)人心,功所博及,至今日大政復(fù)古之盛,山陽書與力尤甚?!?4明治十四年(1981年)二月廿三日,龜谷省軒(1838—1913年)作《請褒贈賴襄上書》,稱“當(dāng)時幕府威權(quán)熾盛,不可觸犯。襄獨抽直筆,不避強御,論古以格今,其心誠苦矣……其感奮振起,不知幾千萬。推而論之,謂維新之業(yè),襄與有力焉,亦可也?!?5
《日本政記》史論?!昂系涔视诤蜐h”,16“借漢事形和事”,17以中國史事、人物作參照,也體現(xiàn)了賴山陽的學(xué)術(shù)個性。山陽“經(jīng)說歸主洛閩,而不甚墨守,要以通古圣賢立言大義為務(wù)”,故“其議論以適用為主”,18不拘一格?!度毡菊洝氛擃}豐富,往往借題發(fā)揮,涉及政治,軍事,法律、社會、經(jīng)濟、哲學(xué)諸多領(lǐng)域,不少地方“辨博縱橫”,1“出人意表”。2山陽稱“夫先秦諸子,乃天地精華所鐘”,3“禮樂,治治世之具,不可施之亂世”,4故好講“勢”論“術(shù)”。筱崎小竹(1781—1851年)就說他“不論知人,而論分權(quán)”,“恐與孔氏異宗”,5雖“言近而易行”,卻屬“申、韓口氣”。6古賀穀堂(1778—1836年)則贊其議論“大率經(jīng)濟家所忽”,可“噤俗吏之口”,論兵又“噤兵家之口,足為儒生文人吐氣”。7賴山陽酷好《孫子》,稱“古書平易而精妙不可逾者,唯《論語》;可配《論語》者,唯《孫子》十三篇而已”,他崇尚武治,認(rèn)為“武治簡率,無論無比”。8“吾邦以武立國,中古以來,又統(tǒng)治于武門,官制士伍,皆寓陣法,治農(nóng)政,通財賦,皆襲戰(zhàn)國之舊,是各藩之所同,所以政簡事省,國勢常強,非外國之所及也?!?“先王常自儉以撫其民,所以豐其食”,“故其兵強,以威制海外諸國,是王政所以興隆,禮文所以備具也;其后徒事禮文,而遺其本”,“而委兵于將吏”,“是王政所以衰頹,而武門代之興也”。10“國之大政”,“曰兵,曰食”。11“兵
權(quán)在上,綱維可挈?!?2山陽喜談地理,《日本政記》屢言“京師形勢之劣”,稱“京師形勢,本不及關(guān)東,故北條氏、足利氏皆據(jù)關(guān)東為巢窟,以能制朝廷”,13也成為日后皇室東遷的先聲。
江戶時代以史論見稱的莫過新井白石(1657—1725年),被推為“德川氏一代偉人”,但“其論大率以和文”,文筆與山陽相去甚遠(yuǎn)。14
《大日本史》標(biāo)榜“據(jù)事直書,勸懲自見”,15雖有安積澹泊(1656—1737年)的論贊,卻被日趨保守的藩政批評,于文化六年(1809年)被刪,因水戶藩“顧身屬懿親,未敢昌言”。16青山延壽(1820—1906年)稱當(dāng)時史家“各議論則醇中儒者也,不似山陽縱橫縈論矣”。17《日本政記》篇幅合理,內(nèi)容完善,簡明實用,集學(xué)術(shù)、通俗性于一身,是滿足市民階層知識需求的普及讀物。佐久間象山(1811—1864年)稱山陽“不及兼攻海外之學(xué)”,“規(guī)局偏狹”。18德富蘇峰(1863—1957年)拿本多利明(1743—1820年)、佐藤信淵(1769—1850年)相比,稱山陽“不通世界思潮”,“畢竟書齋論客”,19都是后人想當(dāng)然的苛求。《日本政記》史論在廣度與深度上,都突破了一般史學(xué)的范疇,是當(dāng)時史書中所僅見的,稱為“日本近世史論的最高峰”,也不為過。
四、結(jié)語
弘化二年(1845年),江戶下谷御徙町,中西邦基(1796?—?年,名邦基,字伯基,號拙修,通稱忠藏)用木活字將《日本政記》作為“拙修齋叢書”之一出版,附加天保九年(1838年)林靏梁序文,是《日本政記》最早的刊本。此前該叢書已出版過《日本外史》與《通議》。嘉永年間(1848—1854年),豐田天功受關(guān)藤藤陰委托校閱《日本政記》,山陽門人后藤松陰(1797—1864年,名機,字世張,號松陰)與岡田鴨里(1806—1880年,名喬,字周輔,號鴨里)也參與了后期修訂。文久元年(1861年)十二月,由京都賴氏當(dāng)家賴支峰授權(quán),在大坂書商河內(nèi)屋吉兵衛(wèi)(淺井吉兵衛(wèi),號“龍章堂”,廣島士族)等主持下,賴氏正本《日本政記》在大坂刊行。書用“山陽遺書刊行之記”印,標(biāo)名“賴又次郎藏版”,末尾有五人列名“同?!保骸澳校嘿噺?fù),門人:后藤機、牧輗、石川章、岡田喬”。拙修齋本與賴氏正本差異較大。據(jù)《國史大辭典》“日本政記”條,在幕末二十年間,《日本政記》至少有四種異本;明治后在活版外還出過四種木刻版。明治九年(1876年),賴氏正本出“增補本”。明治十九年(1886年),“增補本”改刻,補入了關(guān)藤成緒(1845—1906年,關(guān)藤藤陰之子)家藏資料。昭和七年(1932年)《賴山陽全書·全集·中卷》所收《日本政記》,以文久元年賴氏正本十六冊本為底本,參校明治十九年增補本和拙修齋本,參考五弓雪窗《日本政記考異》(1卷)、林正弼《日本政記考證》(2卷)、雨森精翁《日本政記札記》(16卷)和《日本政記正誤》(1卷),是最好的版本。
幕末至明治時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是《日本外史》,《日本政記》人氣雖遜,但因簡明實用的特點,也有像伊藤博文、近藤勇(1834—1868年)這樣著名的擁躉。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年)與日本人筆談時,稱“山陽史筆極有生氣,識議亦高”,推為日本史家之首。1賴山陽的歷史觀、國家觀與近代“大日本帝國”同聲氣,故其著作為官方推重,并在戰(zhàn)時被用來煽動國民情緒。中國各大圖書館收藏的《日本外史》與《日本政記》,多系近代由日本人帶入。盡管日本在二戰(zhàn)后的教科書中抹殺了賴山陽,《日本政記》仍不失為一部前近代的史學(xué)名著,在東亞漢字圈擁有廣泛的聲譽。
《日本政記》作為賴山陽史學(xué)的代表,以中國史學(xué)思想與文學(xué)技巧演繹日本歷史,是江戶時代尊崇漢學(xué)的結(jié)果,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作為中國文化的畢生崇拜者,賴山陽的經(jīng)世之學(xué),也不外乎將中國政治軍事思想中的精華部分,與日本人過去的歷史經(jīng)驗嫁接起來,仍未跳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范圍。盡管如此,《日本外史》、《日本政記》等書還是引導(dǎo)后人走上了“王政復(fù)古”、破舊維新的自強道路。相形之下,同樣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清朝,在面對西洋文化沖擊時卻未能力挽狂瀾,而是任由大樹凋零,其中原委,猶值得國人深思。研究賴山陽的學(xué)術(shù),不獨對國內(nèi)的日本史研究領(lǐng)域,而且對于中國的史學(xué)、文學(xué)與思想界,對于中國人反思自己、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都有不小的意義。
(責(zé)任編輯:孫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