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穩(wěn),劉春伶
(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24)
《中國文化概況》課程中文化思維的激活
——以茶文化為例
劉建穩(wěn),劉春伶
(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24)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建設(shè)日益提上日程。從國家層面上講,我國以孔子學院為契機大力推廣中國文化,幫助世界了解中國、接納中國;從高校專業(yè)課程設(shè)置來看,對外漢語等專業(yè)日益完善,這其中一個亮點便是在我國眾多高校中的專業(yè)中,例如漢語語言文學類、外語語言文學類等大的方向都開始設(shè)置了中國文化及相關(guān)課程。在此環(huán)境下,筆者于2012年向所在單位推薦開設(shè)了《中國文化概況》這門課,作為英語專業(yè)的選修課。本文現(xiàn)以“茶”為例,以小見大,管窺中國文化,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文化思維,為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獻微薄之力。
茶;中國文化;文化思維
國家漢辦的首要職能是“支持各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gòu)開展中華文化傳播”,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職能,國家從2004年起探索在海外設(shè)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gòu)“孔子學院”(見國家漢辦官網(wǎng))。從近幾年國家社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立項也可以看到國家對如何有效向世界傳播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的課題明顯傾向。這勢必為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合作打下堅實基礎(chǔ)。
另外,目前英語專業(yè)四八級改革方案敲定,其中翻譯部分考察項目去掉了英譯漢,保留了漢譯英,而且注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方面的翻譯。其實,大學英語四六級早在2013年就已做出類似改革,這樣我國涉及面最廣的兩大類英語考試合力,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的教學研究提出新課題,對如何幫助學生體會、把握中華文化的精髓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將以茶為例,管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清晰、明了地勾勒茶和茶文化的概念圖,并以此展示如何在中國文化的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文化思維。
2.1 茶文化淵源
茶作為飲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概公元前2700年前的中國,現(xiàn)在我國許多地區(qū),飲茶仍然是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據(jù)傳,神農(nóng)氏一次煮開水時樹葉偶爾落入鍋內(nèi),開水遂成深褐色。由于他熱衷于中草藥,并曾嘗過百草,于是決定飲下,頓覺精神煥發(fā),之前痛疾全無。這便是茶的發(fā)明。其實,茶樹不止只在中國有種植,印度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廣有分布,但六世紀以前有飲茶的歷史記載只有中國。
茶在當代文化中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當今世界各大城市都有茶館的影子,許多賓館酒店,甚至游艇上也提供下午茶的服務(wù)。有個由女性組成的國際組織,源于美國加州富勒頓市。該組織成員定期舉行“茶游會”,她們頭戴紅帽,身著紫色打扮。而且,西方有些家庭在很多特殊場合,例如,生日派對、婚慶以及新生兒派對上,都會舉辦類似于茶話會的活動。此外,對于飲茶愛好者,他們的廚房里經(jīng)常備有各種口味的茶,這已不是什么大驚小怪的事。不管是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可以喝茶(Dubrin,2010:6)。
2.2 茶與禪宗
佛教源于印度,但在中國曾盛極一時。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中國佛教逐步本土化,是為禪宗。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而后,禪宗在于鐮倉時代傳入日本,由于獲得鐮倉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禪宗系統(tǒng)。
茶與禪宗原本不相干,但由于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在禪宗形成早期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菩提達摩①,本為印度一位王子,但他立志發(fā)揚佛教,故不辭勞苦從南天竺(古印度)漂洋過海來到中土。達摩認為只有冥想方能參禪,故堅持打坐,且終日不眠,并許下誓言,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②。據(jù)說,達摩到第五年時,困覺難忍,便順手從旁邊樹上摘了些葉子塞在口中咀嚼,頓覺清醒,困意全無。那棵樹是棵茶樹,茶葉幫他實現(xiàn)了打坐九年而不眠的誓言。達摩始祖用茶來保持頭腦清醒,從而促進了中國禪宗的形成(Dubrin,2010:10)。這給神秘的禪宗賦予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同時也促進了當?shù)芈糜螛I(yè)的縱深挖掘,我們將在后文詳述。
2.3 茶與社交——下午茶的習俗化
盡管中國是最早喝茶的民族,且一向以茶文化著稱于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將下午茶發(fā)展為一種既定習俗的文化方式的,則是英國人。下午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后半葉,綿延至今,逐漸變成現(xiàn)代人體閑的一種習慣。1662年,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的凱瑟琳公主下嫁給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她隨嫁妝帶來了一小箱茶葉,同時給英國人帶來了下午喝茶的習俗。當上了皇后的凱瑟琳開始在宮廷中以茶待客。當時,茶是奢侈品,只有貴族才可以享用,而下午茶也成為款待賓客的最佳時間(Dubrin,2010:114)。
起初,下午茶是真正意義上的茶——只提供熱茶,賓客可以根據(jù)自己口味添加些牛奶或白糖。直到18世紀,才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下午茶”——介于午餐和晚餐之間的一頓簡餐。這要歸功于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從一大早的早餐到很晚才進的晚餐之間有很長一段時間,而公爵夫人常常在下午四五點鐘左右會有“一種虛脫感”,便命女仆送一壺茶、一點兒黃油面包和蛋糕到她房間里去。她發(fā)現(xiàn)這一餐吃得很愜意,于是開始邀請她的朋友們一起來享用。當時,下午茶被稱作“l(fā)ow tea”③,這種說法源于當時富有家庭經(jīng)常在一張矮桌上享用下午茶(詳見英文閱讀網(wǎng))。當然,現(xiàn)在全球各地、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可以享用下午茶,它也已成為人們慶?;蛘呒兇鈺训奶厥夥绞?。
2.4 茶與旅游和社會變遷
不言而喻,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一種特殊體驗,茶都因旅游和旅游業(yè)而有所改變,以適應全球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與茶有關(guān)社會變遷的分布及其廣泛,并演變?yōu)槁糜螛I(yè)的一部分。例如,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英國,茶得以引進和推廣;與此同時,和茶有關(guān)的傳統(tǒng)習慣也得以發(fā)展、形成。這都反映了當時社會所經(jīng)歷的一些變革。在這個意義上講,茶是社會變遷的晴雨表,許多土著社會與外界社會發(fā)生交流后,開始將茶作為飲品,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社會改變。例如,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和肯尼亞的原始部落兩個土著民族將紅茶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當今社會,隨著國際化的旅行和交流日益普遍,茶品供應和茶藝中的飲茶社會文化展演形式也愈加豐富。這期間既包括日本的茶道,也有英國的下午茶(Jolliffe,2007:5)。
近年,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十分關(guān)注可持續(xù)發(fā)展項目,而與茶有關(guān)的旅游,連同茶園產(chǎn)業(yè)一起,在這一方面潛力巨大,勢必影響到相關(guān)國家社會變遷歷程。斯里蘭卡已開展了類似的項目,我國也做了相關(guān)規(guī)劃。對這些國家而言,涉茶旅游被當作增加地方收入和擺脫貧困的一種方式。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多情況下,這些可持續(xù)項目意欲解決的種種不平衡和不公平恰恰是由最初開發(fā)茶園所導致的。在印度和斯里蘭卡茶葉種植園的興起主要是大型茶葉公司服務(wù)的,目的在于利用當?shù)氐土膭趧恿Φ膬?yōu)勢來維護較低的茶葉生成成本,這就使得它們的茶葉在國外市場營銷中處于有利地位。這種現(xiàn)象十分普遍(Jolliffe,2007:5)。
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茶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人們常說“品味文化”,足可以看出茶與文化的關(guān)系源遠流長。本文分別就茶文化的淵源、茶與禪宗、茶與社交以及茶與旅游和社會變遷等四大方面,勾勒出茶的“概念圖”,向?qū)W生展示了茶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有利于激活學生學習中國文化過程中的發(fā)散思維,從而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繼而達到全面、透徹把握茶文化的目的。當然,本文并不單純或全面介紹茶和茶文化,而是希望學生能夠批判性地學習,切實做到舉一反三,最終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打下堅實基礎(chǔ)。
注釋:
①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日本禪宗也將其視為始祖。
②“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見《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北宋時期禪宗法眼宗人道原編撰。
③與此相對的是“high tea”——類似于今天的“茶點”。人們常常會把“茶點”和“下午茶”搞混,其實茶點通常相當于晚餐。在工業(yè)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家庭成員回到家時都筋疲力盡。晚餐桌上的食物通常是肉、面包、黃油、土豆、奶酪,當然也少不了茶。它之所以被稱為"high tea",是因為這頓飯是在一張高餐桌而不是矮茶桌上吃的。(詳見“英文閱讀網(wǎng)”相關(guān)雙語介紹)
[1]Dubrin,Beverly.Tea Culture[M].Watertown,MA:Charlesbridge Publishing,Inc,2010.
[2]Jolliffe,Lee(ed.).Tea and Tourism[C].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
[3]廖華英(主編).中國文化概況(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4]孔子學院[OL].http://www.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 2010-9-29.
[5]英文閱讀網(wǎng)[OL].http://www.enread.com/entertainment/culture/ 73105.html,2010-10-1.
劉建穩(wěn)(1979-),男,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化教學及翻譯。
劉春伶(1984-),女,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化翻譯及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