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飛
(唐山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彭程飛
(唐山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中國和西方國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是在大航海時代以后。隨著中西政治、貿易等方面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兩種不同的文化也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碰撞和交流,在這其中,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不僅讓世界對中國的文化、社會和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在西方國家有了新的內涵和表現(xiàn),進一步加強了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理論學習。本文就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談談茶的作用和價值。
茶;中西茶文化;文化交流;跨文化對比
茶發(fā)源于中國,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中國茶人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會貫通,注入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茶文化。隨后,又在儒家、道教、佛教等思想流派的影響之下,上升到了一種哲學的范疇。在大航海時代之后,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我國與西方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來往日益密切,而茶作為一種重要的商品,不僅在中西經(jīng)濟貿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用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促進了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從文化的視野去看茶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的異同及發(fā)展脈絡,更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歷史。
雖然中國茶葉大規(guī)模傳入西方國家是在大航海時代之后,但是早在之前的中國元朝,少數(shù)歐洲人就認識并接觸到了這種神秘的“東方樹葉”。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完成其傳奇版的“東游記”后,回國寫下了一本書來描述其在中國的見聞,而書中對于中國茶葉的記載,引起了歐洲讀者的極大興趣,這也首次奠定了茶葉在西方人心目中高貴、奢侈的形象。但是一直到了大航海時代之后,在具有擴張意識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努力下,中國茶葉才開始批量被運往歐洲,同時也掀起了西方各國的飲茶時尚。
說到茶在西方的傳播,英國和美國是必須要重點提及的兩個國家。先來看英國,英國人喝茶的歷史盡管要晚于荷蘭人和葡萄牙人,但是英國人卻創(chuàng)造出了現(xiàn)代西方茶文化的鼻祖——英國茶文化。17世紀初期,當起源于荷蘭和葡萄牙的茶會傳入英國的貴族階級后,很快就在上層人士中流行開來,并與英國的貴族文化融合碰撞,變得更加尊貴而優(yōu)雅。而等到工業(yè)革命以后,一方面得益于內燃機的發(fā)明和工業(yè)的進步,使得運輸業(yè)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這就極大地提高了茶葉的運輸效率,降低了其生產(chǎn)運輸銷售周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英國在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地區(qū)的殖民擴張,使得他們可以在當?shù)卮罅糠N植茶樹,提高了茶葉的產(chǎn)量。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茶葉的終端價格,于是也就讓茶葉從過去的奢侈品變成了一種親民產(chǎn)品,很快就在英國普通群眾尤其是工人階級中流行開來。至此,融合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貴族文化以及工業(yè)革命后工人階級色彩的英國茶文化便基本成型。
再來看茶在美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如果說英國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古典版”,那么美國茶文化則是西方茶文化的現(xiàn)代版。隨著歐洲探險家的不懈努力,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北美大陸終于被發(fā)現(xiàn),廣袤的土地、壯麗的自然風貌以及豐富的物產(chǎn),使得北美大陸成為眾多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神往的地方,一股移民北美的熱潮隨即被掀起。在跨越一二百年的移民潮中,茶葉作為歐洲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隨即被帶往美國。17世紀,作為移民重要港口的美國波士頓,最早開始銷售來自歐洲的紅茶,18世紀,歐洲人將綠茶也帶往美國市場。跟英國人喜歡喝加糖的茶葉類似,美國人也會在茶水中加入一些佐料,但是其根據(jù)美國本土畜牧業(yè)較為發(fā)達的特點,喜歡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及奶酪,類似于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喜好。而這種口感厚重、口味濃郁的奶茶,十分適合當時正處于開疆拓土的美國人,能夠滿足他們每日高強度勞作的需求。應當說,盡管美國人飲茶的習慣來自于英國,但由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現(xiàn)實情況,美國人在飲茶上卻不似英國人那樣講究和優(yōu)雅,反而給其增添了幾分隨意和狂野。
與此同時,習慣了快節(jié)奏生活的美國人,不太習慣英國人和中國人那種復雜的飲茶流程,也不喜歡慢慢品用熱茶,為了提高飲茶效率,他們生產(chǎn)出了冷茶和袋茶。冷茶就是在熱茶中加入冰塊,使之快速冷卻,能夠第一時間飲用。袋茶則是將茶放入小布袋中,并放入杯中直接沖泡,這就大大減少了飲茶程序,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中國的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特別是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這些宗教的優(yōu)秀思想之后,讓茶文化從單純的文化層面上升到了一種哲學的高度。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豐富而多樣,但其核心內容體現(xiàn)在“中庸和諧”、“天人合一”以及“禪茶一味”上面。而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過程中,這些精神文化被西方的傳教士帶到了歐洲以及北美,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文化。
中國茶葉傳入西方的歷史年代,恰好是西方啟蒙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因此中國茶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西方精神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之中。比如說茶文化所蘊含的以“天”為自然法則的儒家思想,就深深影響了法國大哲學家笛卡爾,之后他提出的理性主義思想,就有很多中國儒家文化的影子。茶所蘊含的禮儀和行為規(guī)范,也對伏爾泰的思想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他曾在公開場合宣傳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認為這句話深刻地道出了人與人相處的核心要義,是所有人都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他對中國文化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作為哲學家,就必須要關注東方,東方的精神文化是所有學術的搖籃,西方的一切都是以東方為基礎的?!?/p>
中國茶葉向西方輸出的儒家思想,不僅影響了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更對他們的治國理念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擊。由于兩千年來,中國的統(tǒng)治者基本上是以儒家文化作為治國理政的思想,因此在大一統(tǒng)的國家框架下,蘊含了三綱五常的儒家文化會讓人們具有很強的向心力,會在有意無意間追求一個和諧而穩(wěn)定的社會,即便是出現(xiàn)暫時的戰(zhàn)亂和分裂,又很快在人們“分久必合”的愿望中安定下來,出現(xiàn)另外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而茶和茶文化傳入西方的年代正好是我國清朝康乾盛世,社會繁榮昌盛,人們安居樂業(yè),這讓那些西方傳教士非常驚奇,因為他們不敢想象這么大的國家竟然會如此安定與團結,他們把這背后的原因歸結于茶文化所蘊含的儒家思想。因此,很多歐洲國家的統(tǒng)治者十分贊賞中國的政治制度,認為這是歐洲國家應該學習的社會楷模。哲學家萊布尼茨曾主張學習中國的清朝,建立一個開明君主治理下的大一統(tǒng)王國。當時甚至有很多法國人覺得,法國能不能得救就要看其能否學習到中國的儒家思想及治國理念。
中國茶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學內涵,在其兩千來年的發(fā)展歷史中,離不開中國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豐富和推動,例如那朗朗上口的茶詩茶詞,那清新幽雅的飲茶環(huán)境、那賞心悅目的茶畫以及眾多曲子、小說、散文等等。隨著茶的西傳,這些文學藝術也隨之被帶往西方國家,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受到了西方文學家和讀者的一致好評。
明清兩朝,伴隨著茶的傳入,有大量的中國古典詩詞同時傳入歐洲,這些詩詞以其獨特的韻味和內容,引起了歐洲讀者的極大興趣。當然,歐洲文人和讀者對中國詩詞的興趣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次上,由于中國詩詞在格律和平仄的特殊性上,使其難以在另外一個語言體系下進行推廣和復制。對西方文學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學形式其實是一些雜劇和小說,如著名的元雜劇《趙氏孤兒》。這個描述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之間斗爭的故事,很符合歐洲人的口味,也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這部元雜劇被耶穌會士馬若瑟翻譯后在歐洲出版,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隨后,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譯本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將原故事跨越幾十年的時間壓縮到了一天一夜,增加了戲劇沖突感和空間感。18世紀中葉,伏爾泰改編的劇本《趙氏孤兒》在法國首都巴黎上演,一夜之間火爆整個巴黎,并迅速傳播到了隔海相望的英國。幾年后,英國著名編劇墨霏也對《趙氏孤兒》進行改編,并在倫敦的德羅蘭劇院進行上演,結果大受好評,原定的場次根本無法滿足觀眾需求,又多安排場次,在三個星期內連續(xù)上演九場。這部戲在英國一直演出到了18世紀末,并同時登上愛爾蘭以及美國的劇場。
在《趙氏孤兒》的影響和感染下,西方很多文學家對中國戲劇或者是中國題材的戲劇十分關注和重視,比方說文學家席勒寫出了與中國有關的名劇《圖蘭朵》,歌德也曾計劃給他的朋友斯坦因夫人撰寫中國題材的戲劇《額爾彭諾》。在茶和茶文化的影響下,17和18世紀,中國的文學和藝術對西方國家產(chǎn)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這也被后人稱為歐洲近代史上的洛可可時代,其顯著特征就是在文學和藝術中加入大量的中國元素,這些元素是高貴的,是溫文爾雅的,是華麗的,同時也是神秘的。具有濃郁中國情調的洛可可風格,不僅影響了那個時代的歐洲,同時也延續(xù)至今。
中國茶文化在發(fā)展歷史中,與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結合,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角落,有著十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同樣,茶在傳入西方后,對西方社會文化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來從社交功能、社會風俗等方面來看一下茶對中西社會文化的影響和作用。
首先,是茶對中西社交文化的作用。中國人喝茶,一方面是自己獨飲,享受那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情趣。另一方面是與朋友共飲,在交流中讓友誼升華。因此無論是古代的茶社,還是現(xiàn)在的茶館,都是我國茶文化在社交文化上的具體呈現(xiàn)。茶傳入歐洲之后,其所蘊含的社交功能很快被歐洲人發(fā)現(xiàn)并運用,在長期的發(fā)展中,茶對西方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這一點上,英國的“下午茶”是其典型代表。在英國工業(yè)革命后,隨著茶葉進口數(shù)量的突飛猛進,茶也從過去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變成人人都能喝得起的親民飲品,流行于英國普通民眾之間。
在那個時候的英國,由于人們一般只重視早餐和晚餐,午餐往往是湊合了事,因此人們經(jīng)常會在下午四五點感到饑腸轆轆。于是一些清閑的家庭主婦便創(chuàng)造了“下午茶”這種茶會,邀請三五好友,來家中邊飲茶邊吃精致的點心,既可以充饑,也可以打發(fā)無聊的下午時光,更是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慢慢這種茶會形式開始流行于各個階層中,成為英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并影響至今,我們常說的紳士文化也源自于此。
但是也要看到,茶對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和中國茶文化有著不同之處,茶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如紅白喜事、走親訪友都離不開茶的作用。而茶在西方則不然,它主要影響的是人們的社交禮儀和服飾穿著等,如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茶會,會要求人們在服飾上以燕尾服和黑色高帽為主,并時刻保持一種謙謙君子風范,這種規(guī)范慢慢成為英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對英國紳士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一言概之,茶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是無孔不入的,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緊密相關。而茶對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是高于日常生活的,是顯性而外在的,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小。
[1]李燕,吳玉倫.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4):146-147.
[2]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yè)考古,2004(2):327-333.
[3]張黨恒.茶葉貿易學[M].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
[4]鄭雯嫣.論維多利亞時代紅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J].農業(yè)考古, 2003(2):322-325.
彭程飛(1985-),女,河北灤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電化教學、英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