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靜++溫泉
摘 要:對于建筑師而言,建筑美學的研究可以開拓視野,使設計思路更加清晰,對美學體驗更加豐富,從而激發(fā)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地域性是建筑的重要屬性,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孕育出不同性格的建筑,與自然相融。因此,對建筑而言,美學角度的觀察研究有著重要意義。結合重慶科技館的設計,從建筑美學的角度對重慶現(xiàn)代建筑的本土化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建筑美學;回歸;本土化;重慶山水風格
建筑美的表達,不僅要考慮材料、功能、結構等因素,還要考慮其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一棟建筑要達到很好的美學效果,離不開相應的材料、結構等技術因素的實現(xiàn),更不能離開它所在地域本土化的烙印,否則只能是沒有靈魂的美,對于建筑美學的思考使得建筑師能更完美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追求。
一、建筑美學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
建筑美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建立在了美學與建筑學的基礎上,研究建筑本身的美,討論建筑的審美,把美看作一種建筑的屬性和品質來追求。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尋求建筑的美,而對于美的研究,從不同的觀察角度,不同的觀察者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建筑美的創(chuàng)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美,于是建筑美學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成為建筑學和藝術美學交叉領域共同研究的問題。
建筑美學出現(xiàn)在20世紀,英國學者羅杰斯·斯科拉頓在研究建筑時,從不用的角度出發(fā),不僅包括了功能、區(qū)域、技術等基本研究出發(fā)點,還從美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可以說,羅杰斯是建筑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隨后,建筑美學的研究在美國得以延伸,現(xiàn)代建筑史羅伯特·哈姆林在基本美學領域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筑美學的基本法則,其中均衡、尺度、比例、統(tǒng)一、韻律等在現(xiàn)代美學研究中仍然適用。除此之外,還有序列、風格、性格、色彩等十項,這十項美學法則已經(jīng)將建筑美學的基本內容相對完整的涵蓋了。
在此之后,建筑美學的理論得以逐漸延伸,更加強了與其他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如包豪斯將建筑美學與現(xiàn)代主義相結合,而文丘里在建筑美學的審美研究中加入了符號學的理論。建筑美學的主要研究任務,是研究美學的基本規(guī)律,并按照規(guī)律進行美學的創(chuàng)意,研究主客體和本體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再具體的研究中還包括的內容有:建筑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建筑美學的發(fā)展歷程,不同風格流派之間的發(fā)展過程;建筑美學的美學創(chuàng)造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建筑美學的形式美;建筑美學基本原理下的美的創(chuàng)造及其美學品格塑造;建筑美學中的藝術鑒賞等內容[1]。
二、建筑美學的本土化
建筑創(chuàng)作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形式,美的建筑給人帶來的震撼與感染是毋容置疑的,各種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建筑,在建筑美學的指引創(chuàng)作下,與自然完美融合,在隨意之余又多出別樣的精致,這種人為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給人以美的感受[2]。
建筑本土化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對于建筑的考量,從美學的角度來考慮,建筑本土化的要求是要滿足人們愈加提高和豐富的審美需求,而其重要性也愈加凸顯[3]。首先,從地域性的角度來觀察,建筑出現(xiàn)的最根本目的是為人所使用,形成一定的居住環(huán)境,人的居住及其相關活動都有特定地域性的影響 ,而建筑更能體現(xiàn)建筑的地域性格。
建筑的存在必然要適應其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地域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條件對建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嶺南建筑的開敞平面與通透的空間就是其地域條件的凸顯,西北建筑的厚重敦實與封閉空間也體現(xiàn)了西北地區(qū)的氣候與地域環(huán)境,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不同地域的傳統(tǒng)民居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建筑的地域性格。建筑美學本土化也體現(xiàn)在了民族建筑之中,各種不同風格的民族建筑就是最生動的案例,從外部形態(tài)到室內裝飾,都是民族文化與風格的體現(xiàn),也是獨有的民族心理、價值思維和審美情趣[4]。
三、關于重慶科技館的美學分析
在長江與嘉陵江兩江交匯處的重慶市科技館,于2006年初奠基,經(jīng)過三年多的建設周期,于2009年9月正式開館??萍拣^坐落于江北中央商務區(qū),場館總占地37畝,建筑面積四萬多平方米,在江北CBD核心區(qū)域中有著非常顯著的地位。
重慶市科技館作為大型科普教育基地,具有多功能的綜合型場館,是重慶市十大社會文化基礎設施重點工程之一,在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養(yǎng)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是“科教興渝”戰(zhàn)略中的關鍵設施。
(一)整體區(qū)位軸線關系
從整體區(qū)位展開對場館的分析,場館位于兩江交匯的關鍵位置,是江北嘴的景觀軸線之上的標志性建筑。在規(guī)劃中,科技館的建筑部分分為兩塊,主樓和附樓以景觀軸分開,同時科技館緊鄰重慶另一主要標志性建筑——重慶大劇院,兩大建筑分別是景觀軸線上的重要節(jié)點。重慶科技館周圍環(huán)境綠化率很高,離科技館不遠處是中央公園,市民可以在林陰大道散步或在小廣場上休閑。
(二)平面布局關系和諧
科技館在交通設計上,采用人車分流的方式,使流線清晰明確。駕車前往科技館,在進入江北嘴中央商務區(qū)后,沿著道路朝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行駛,便可以看到科技館的全貌。
科技館的兩棟樓占地面積大,出入關系復雜,在入口處分為人行入口與車行入口,在景觀軸線節(jié)點處有下沉廣場,方便游客直接進入,而車型入口的設置位于地面車庫附近。
科技館的景觀設計充分考慮了游客的各種需求,設有自動扶梯、無障礙的殘疾人坡道,非常人性化的設計為老人兒童以及殘疾人提供了便利的通行條件。建筑周圍的環(huán)形消防車道,平時用作休憩的廣場和交通空間。
(三)“重慶山水風格”——雄渾與靈動相互呼應
重慶科技館的外形設計融入了重慶的山水風格,其形態(tài)的對比與材料的選擇是重慶山水的隱喻。外墻主要裝飾材料是石材和玻璃,且與重慶歌劇院位于同一中軸線上,顯得小巧而有靈氣。
在進行科技館設計時,設計者以標志性建筑為出發(fā)點,充分考慮重慶城市文化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山與水,并通過材料進行表達。設計者采用的石材和玻璃,無疑是對這兩種因素最好的詮釋與展現(xiàn),既存古樸之風,又有現(xiàn)代之感。在石材立面的處理上,設計者還對石材的排列方式進行了細致的安排,力求粗獷地抽象表達出原生態(tài)的重慶山石;而玻璃的處理則力求清澈,玻璃紋理呈豎向的條紋,既能襯托出玻璃的清透,又能表現(xiàn)出了重慶之水的細膩。
建筑外觀石材與玻璃交叉重疊,既像是山石一般堅硬,又如同清水般透澈,彰顯重慶山水之城的雄渾。雄渾群山與靈動碧水交相輝映,是重慶城市文化的最好詮釋,整體風格磅礴大氣又不失細膩精致,同時也是城市快速發(fā)展的直接表達 [5] 。象征山石的部分建筑體量渾厚堅挺,象征清水的部分建筑曲線靈動多變,兩者在體量上相互呼應,自成一體,渾然天成,結合得不著痕跡。
該設計方案比較實用,整體性非常強。同時,解放碑的許多建筑也采用了“玻璃+石頭”的方式進行外墻裝修,既古樸又現(xiàn)代,可形成“重慶風格”而成為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
(四)功能布局合理
場館分為主樓和附樓兩部分,在功能區(qū)分上,主樓設置功能為科普展廳,包括生活科技、兒童科學樂園,防災科技展廳、交通科技展廳和國防科技展廳,是基礎科學展廳和宇航科技展廳。附樓設置科普報告中心以及活動中心。
從鳥瞰視角,建筑主樓的建筑呈扇形,建筑高度高至57m,低至23m,主附樓部分均有負一層,負一層只有高科技的多功能廳滿足各種不同需求,廳內可容納大型會議,亦可通過調整移動座椅,改設為臨時展廳。最高樓層五樓,館內設有通高的五層球形影院,另外,球形的內部還有一個小型的電影院,可以容納近三百人同時觀影。
(五)建筑朝向節(jié)能設計
重慶科技館使用了很多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設計,根據(jù)重慶的天氣,建筑在南偏東朝向、西面朝向,采用石材外墻,避開正午和下午時間太陽直曬,其余地方則使用玻璃幕墻。外墻的石材墻面部分加入了保溫隔熱層材料,玻璃部分則使用中空低輻射玻璃。屋蓋上大面積玻璃,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室內電能的能耗。
四、現(xiàn)代建筑的美學思考
建筑的形式美體現(xiàn)了“統(tǒng)一、均衡、比例、尺度、韻律與秩序”五大廈則的綜合美。在人類關于建筑美的認識中,隨著對世界的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繼續(xù)深入,美的關鍵也在不斷的拓展延伸與變化[6]。建筑美學設計的準側,不僅包括形式的美觀,還應當有清晰的邏輯、合理的功能以及科學的結構,我們無法認同極端的差異性,因為那無法帶來美感,更不能創(chuàng)造建筑之美與實用性,甚至會使建筑走向不可逆轉的毀滅[7]。
建筑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同樣也是人類精神文化的活動方式。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建筑師的思維與創(chuàng)新的實現(xiàn)。可能性越來越大,但是建筑師的獨立個性與獨特風格并不是完全無約束的自由,在進行建筑藝術風格的創(chuàng)作時,應當在其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中尋求相應的訴求與信息,建筑的本質屬性不能被犧牲[8]。
五、結語
任何時代的建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任何地區(qū)的建筑也都會有其地域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建筑應當體現(xiàn)其歷史與地域特點,忽略環(huán)境的塑造只能視為刻意地塑造或模仿,會磨去建筑真正的美學價值。作為建筑師,應當把握建筑美學的基本原則,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以審美思維的變革為先導,不盲目逐流,超越美學的慣性思維,實現(xiàn)建筑創(chuàng)造上的超越。
參考文獻:
[1]錢凱.重談堅固、實用、美觀[J].低碳世界,2015,(07):30-31.
[2]鹿健.房屋設計中的建筑美學運用[J].中國市場,2015,(47):157-158.
[3]唐孝祥.建筑美學視野中的本土化與國際化[J].新建筑,2004,(01):47-47.
[4]曾堅.建筑設計及其理論[D].天津大學,2007.
[5]信息快讀[J].重慶建筑,2009,(10):57-59.
[6]金曉雯.園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6.
[7]袁雁.新時代的建筑美學觀——對當代中國建筑現(xiàn)象的一些反思[J].華中建筑,2005,23(3):12-12
[8]白晨.新時代建筑美學意義探尋[J].山西建筑,2010,(35):20-21.
作者單位:
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