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朋
(遼寧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遼寧丹東 118009)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下發(fā)的《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大力推進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是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通過占領農村體育文化陣地,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使之成為農民強身健體、更新觀念、發(fā)展經(jīng)濟的有效載體,帶動農村體育組織建設和體育活動的開展,引導廣大農民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廣大農民的體質健康狀況,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生活質量。本文對遼寧省東部地區(qū)農民健身工程實施效果及發(fā)展對策研究,提出關于“工程”的新思路、新方法,解決實施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參考。
遼寧省東部地區(qū)丹東市及所轄的鳳城市、東港市、寬甸縣、振興區(qū)、振安區(qū)等六個主管群眾體育部門及農村村民800人。
通過走訪群眾體育管理者、農民、農村體育研究專家,了解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的感性材料。
此次調查時間為2014年11月—2015年3月,其中針對農民的《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效果調查》問卷共發(fā)放問卷800份,有效回收730份;針對市縣各級職能部門領導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現(xiàn)狀調查》問卷,共發(fā)放6份,有效回收6份。
運用歸納、類比、綜合等邏輯分析方法,對各種進行較深入的分析、處理、論證有關結論與建議。
對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確保研究的科學性。
遼寧省東部地區(qū)共有6 49個行政村,村民105萬人。2014—2015年國家共配置到地區(qū)籃球架40個、乒乓球臺34個共建健身工程(健身路徑)138個,村均0.21個,達到“標準數(shù)量36個,占26.1%,超過“標準”的數(shù)量為14個,占10.1%,資金來源主要以體育彩票支持。器材日常維護和保養(yǎng)主要由村委會負責。
表1 不同年齡、性別與體育鍛煉情況統(tǒng)計
本次共調查農民800人,其中,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為620人(男性185人,女性435人)。
從表1中還看出,經(jīng)常參加鍛煉的人群中,18~30歲的男性基本選擇健身走、跑步和羽毛球運動,31~50歲的男性選擇秧歌、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項目;而女性大都選擇健身走、跑步和羽毛球、乒乓球項目;51~60歲的男性選擇游泳和秧歌、健身操項目,女性選擇登山、健身走、跑步和秧歌、健身操項目。整個鍛煉人群,很少選擇健身器械活動,這足以說明健身器械在農村的匱乏。
農業(yè)人口長期局限于手工勞動,為解決溫飽問題疲于奔命,富裕的精力和時間極為有限,是農村體育發(fā)展的一個難點。近30%的人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是因為經(jīng)濟實力不足,影響了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體育消費和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
農村體育事業(yè)不夠發(fā)達,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事業(yè)的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要素的不平等流動使得農村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農村居民獲得的福利性體育服務遠落后于城市。38%的人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場地設施。直接影響農民體育鍛煉的效果。
長期以來“勞動即體育”的觀念扎根于廣大農民心中,以為勞動就是體育鍛煉,殊不知體育鍛煉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增強體質、娛樂身心的社會文化活動。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缺乏對科學文明生活方式以及個人健康知識的了解,這是制約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
盡管有的地方建立了農民體育協(xié)會或體育社會指導中心和體育健身點等基層體育組織,但是農民體育鍛煉的指導和農民體育組織的管理人才卻非常緊缺。農民對《健身工程》不滿意程度達75%。體育人才的缺乏也是農村體育發(fā)展落后的一個關鍵因素。
[1]王俊奇.東部地區(qū)農村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3):15-17.
[2]陳寧.全民健身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楊忠偉.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徐頌峰.農村體育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