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孫榮瑾 吳冬梅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yī)院,江蘇淮安 223300)
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無論是傳統(tǒng)保守治療還是受傷治療,患者多會出現肢體腫脹的并發(fā)癥,從而對患者的肢體血液循環(huán)以及恢復等造成損害。本文旨在探討中藥貼敷對骨折腫脹肢體的護理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進行骨折后肢體腫脹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74例,女性26例,隨機分為各50例的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2.7±1.5)歲,觀察組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3.1±1.8)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并施加必要的臨床護理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中藥貼敷治療,具體藥方與使用方法如下:選用當歸、白芷、骨碎補、土鱉蟲、川烏各20 g,羌活、紅花、制乳香、血竭、木瓜、透骨草各30 g研磨成粉后放入酒精中浸泡24 h后裝入布袋中。將藥包放在骨折后肢體腫脹部位貼敷,2次/d,每次持續(xù)約30 min。
(1)臨床治療效果:痊愈,是指患者的肢體腫脹消失;Ⅰ級,是指患者的肢體腫脹病癥有了較大的改善;Ⅱ級,是指患者的肢體腫脹病癥得到了一定地改善;Ⅲ級,是指患者的肢體腫脹病癥未減輕或出現惡化現象。(2)VAS: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條長約10 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1]。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82.00%的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98.00%的總有效率明顯較高(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3與7 d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例(%)]
表2 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分,x±s)
機體遭受創(chuàng)傷之后,全身或局部都會釋放出許多炎癥因子,這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但是,這些因子一方面刺激神經發(fā)布疼痛信號,由于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痙攣,導致靜脈及淋巴管瘀滯,回流障礙,造成管壁擴張,通透性增加,從而發(fā)生組織間水腫;另一方面炎癥因子導致血管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失調,造成過多的液體滲入組織間隙,最終導致肢體腫脹[2]。
中藥貼敷則是我國傳統(tǒng)的外治傷病法,提高藥物的外敷使得藥效能夠直達病灶,從而實現活血化瘀、舒筋緩急、祛風除濕的效果[3]。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98.00%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2.00%的總有效率,由此可知,觀察組采用中藥貼敷方式治療骨折后肢體腫脹所取得的整體消腫效果較好。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第1、3、7天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患者;由此可知,在骨折后肢體腫脹的消腫治療中觀察組采用中藥貼敷方式能夠更好的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此外,也建議在進行消腫治療中骨折患者由于受到長期的疼痛以及較長的住院時間的影響,其精神狀況會出現明顯下降;因此,有必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針對性護理治療。
綜上所述,在骨折后肢體腫脹患者的消腫護理治療中中藥貼敷法能夠提高患者的整體消腫治療有效率,同時,還能夠更好的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1] 龍巧仙.中藥燙療用于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2,33(34):7589.
[2] 覃櫻,陳燕麗,趙江,等.中藥穴位貼敷結合穴位注射預防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效果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4,20(1):112-113.
[3] 翟炳生,王朝魯.推拿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4(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