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艷 韋運欽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預防和治療
●楊昌艷 韋運欽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胃腸道急癥,本文概述新生兒NEC的危險因子、發(fā)病機制及預防的新方法、新措施,為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一定的依據。
小腸結腸炎;預防;治療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是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腸壁囊樣積氣和門靜脈充氣征為X線特征,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發(fā)病機制至今尚不明確。NEC患者輕度嘔吐、腹脹,嚴重者會出現嗜睡,體溫不穩(wěn)或腹部腫脹,發(fā)生腹腔積液,短期內可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并且嚴重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所導致的殘疾率較高。出生體重<1.5公斤嬰兒NEC的發(fā)病率為6%~10%,死亡率10%-50%。積極探索NEC的預防措施,能有效降低NEC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本文綜述了新生兒NEC預防的研究進展。
預防NEC的關鍵,應從根本入手,對高危因素進行預防控制,NEC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早產、喂養(yǎng)不當、感染和缺氧等。
胎齡越小,NEC的風險越大。91例發(fā)生NEC的新生兒,早產兒62例,占68.13%,這其中的55例也患有休克,敗血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所以,產婦應盡量保證定期孕前檢查,盡量避免早產的因素,盡量降低早產的發(fā)生。
(1)母乳喂養(yǎng)。Van Haver等建立早產小豬NEC模型,研究發(fā)現牛奶能促進細菌豁附和腸道炎癥反應,會增加早產兒NEC發(fā)生的概率。Sullivan等在對207例極低出生體重兒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與牛奶加奶粉混合喂養(yǎng)組相比,單純母乳喂養(yǎng)組NEC的發(fā)生率和手術需要率明顯降低。母乳中多種抗炎介質和生物活性物質可減少細菌移位,刺激胃腸粘膜的成熟,增強機體免疫系統的防御機制,消炎并激活免疫系統。母乳喂養(yǎng)有利于正常腸道菌群的建立,能有效抑制革蘭陰性桿菌的生長,乳糖發(fā)酵產生的乳酸,易被腸道吸收。
(2)早期微量喂養(yǎng)。微量喂養(yǎng)是指通過早期低劑量喂養(yǎng)來減少長期喂養(yǎng)的不利影響。早期微量喂養(yǎng),對出生時間<7d的嬰兒來說不僅安全,而且還可以降低早產兒的發(fā)生率,促進腸道發(fā)育,從靜脈營養(yǎng)過渡到全腸內喂養(yǎng)時間的延長,喂養(yǎng)耐受性增強。雖然對極低體質量早產兒發(fā)生NEC的預防作用飼養(yǎng)標準化是不好的,但它可以使低體質量兒(指出生體重在1000~1499g)NEC的發(fā)病率降低了87%。然而,Morgan。等通過對496例新生兒隨機對照試驗發(fā)現,喂養(yǎng)量組緩慢增加(每天15-20Ml/kg)和喂養(yǎng)量組快速增加(每日增加30~35mL/kg)NEC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O5)。
NEC的感染與腸道菌屬、肺炎克雷白桿菌、大腸埃希菌和凝血酶陰性的葡萄球菌等細菌和微生物有關。來治療感染抗生素可抑制正常菌群,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增加NEC的發(fā)病率。因此,需要預防感染,但不主張全身使用抗生素。此外,在治療中,應時刻注意動靜脈導管,盡量避免反復穿刺,早發(fā)現感染并及時采用處理措施,減少NEC的發(fā)生率。
NEC的發(fā)生與腸道膜損傷和感染有關。近年來,炎癥介質的作用已引起人們的重視。(1)腸炎性介質:可通過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內毒素、腫瘤壞死因子(TNF)來建立NEC動物模型。PAF是由炎癥細胞、血小板、內皮細胞和細菌產生的內源性磷脂介質。PAF的細胞毒作用是由于反應性氧自由基形成。其延長作用是通過腸道和肝臟誘導腫瘤壞死因子的形成,并刺激其形成。腸組織中存在的黃色素氧化酶是氧合自由基的主要來源。再灌注組織提供氧分子,導致產生大量的超氧產物。超氧基在細胞膜和線粒體膜的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從而損傷腸組織。PAF引起的腸損傷不僅與氧自由基有關,還與中性粒細胞遷移、活化和毛細血管滲漏有關。一氧化氮(NO)是保護腸勤膜膜的調節(jié)因子,被認為是內皮源性舒張因子??纱龠M血管擴張,維持毛細血管的完整性。還可抑制白細胞活化、勤附,清除氧自由基。這些結果表明,NO和PAF是內源性和不平衡的,這可能會增加腸黏膜損傷的風險。(2)可能與腸道喂養(yǎng)和細菌遷移:腸道細菌遷移模式的變化取決于腸內喂養(yǎng)。腸道菌群主要致病菌為雙歧桿菌(革蘭氏陽性菌),可抑制革蘭陰性菌的生長。人工喂養(yǎng)主要移生菌為大腸桿菌、腸球菌、類桿菌等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對腸內碳水化合物的影響完全不同,革蘭氏陽性菌發(fā)酵乳糖產生乳酸,乳酸菌易被腸道吸收;革蘭陰性桿菌發(fā)酵乳糖轉化為氫氣、二氧化碳和有機酸,不易從腸腔取出。長期酸化腸道內容物可降低局部pH值,低pH值可引起腸黏膜損傷,2價陰離子解離,腸腔蛋白間隙結構改變。而蛋白縫隙結構的改變可以促進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改變腸道微循環(huán)。肝炎性因子的參與:嚴重NEC與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肝功能衰竭。在NEC兔模型中,發(fā)現的肝性炎介質IL-18、TNF和Kupffer細胞數(KC)水平升高,腸道炎癥程度與腸道炎癥水平呈正相關。
表皮生長因子(EGF)近年來發(fā)現NEC患兒血、唾液、尿中EGF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在妊娠早期,EGF既出現在羊水中,隨著胎齡的增加而逐漸升高。在哺乳動物的乳汁和初乳中也存在高濃度的EGF。此外,胰腺、唾液腺、膽汁和十二指腸也能合成并分泌少量內源性EGF。人類已經能夠通過基因重組合成EGF。EGF直接作用于腸道上皮受體。EGF-R存在于絨毛的頂端和基底膜。當EGF-R表達數量增加,活性增強時,這就表明腸切除或腸粘膜損傷。在健康組織EGF-R難以被檢測到。EGF可以從管腔側端有效的和上皮頂端受體結合。在新生兒早期,腸道通透性高,EGF可與基底膜受體有效結合。EGF在胃腸道發(fā)育和修復中起重要作用。它已被證明,EGF能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導致小腸二糖酶活性,促進腸道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并能在減少炎性前介質1L-18,增加抗炎性介質IL-10,和降低Bax/Bcl-2比例,減少腸細胞的凋亡。這是因為新生兒不成熟的腸道組織沒有這潛能:通過增加內源性EGF-R配體的生產,它可以促進腸道恢復。
新生兒的死亡的主要原因是NEC,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兒,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兒。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避免早產,合理喂養(yǎng),避免感染,避免缺氧等方法控制危險因素的預防,同時益生菌,EGF,肝素結合EGF的應用來針對NEC的預防具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因此可以用于臨床減少NEC疾病和死亡的發(fā)生率,提高新生兒存活率和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遵義市婦幼保健院)
[1]何乃殷.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Shiyong Erke Linchuang Zazhi,2002,17(1):10-13.
[2]王獻良,邵雷朋,謝文雅等.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164例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5,36(2):105-108.
[3]唐維兵,劉翔,耿其明等.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手術指征探討[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5,36(2):100-104.
楊昌艷(1988~),女,2012年畢業(yè)于遵義醫(yī)學院,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新生兒重癥醫(yī)學臨床工作,擅長于新生兒危重癥早期識別、救治及隨訪,早產兒的救治及管理等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