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4~8歲兒童公平認知與行為差距:社會比較的作用*

        2017-02-01 08:58:58俞睿瑋
        心理學報 2017年12期
        關鍵詞:代幣接受者代價

        劉 文 張 雪 張 玉 ,3 俞?,| ,4

        (1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2遼寧省兒童青少年健康人格評定與培養(yǎng)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大連 116029)(3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實驗學校生命健康管理中心, 深圳 518126) (4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湖州 313000)

        1 引言

        公平是人類道德領域中的一個核心話題(Haidt& Joseph, 2004), 也是心理學、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等多個學科共同關注的課題(牟毅, 朱莉琪, 2007)。公平是人們社會交往中采用的一種綜合考慮自我和他人利益的策略(于靜, 朱莉琪, 2010)。幼兒對采用何種標準進行資源分配包括兩個層面, 一是理解,體現(xiàn)為公平認知; 二是應用, 體現(xiàn)為公平行為。兒童對于公平的理解和應用會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從自我利益出發(fā)(“自我中心”或者是以故事中的主人公為中心), 到嚴格的平等信念, 再到基于貢獻或者需要的分配, 當兒童能夠理解如何遵守公平原則時,即具有公平認知; 兒童在實際分配中能夠依據(jù)公平原則進行分配時, 即具有公平行為(Smith, Blake, &Harris, 2013)。發(fā)展心理學常采用故事法和博弈范式對兒童的公平認知與行為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兒童發(fā)展的早期已經(jīng)能夠理解公平原則, 嬰兒期望平等的資源分配(Schmidt & Sommerville, 2011;Sloane, Baillargeon, & Premack, 2012); 在出生的第二年, 兒童就期望一個分配者能給兩個接受者均等分配物品, 并且也期望能夠根據(jù)不同的努力程度會有不同的分配結果(Sommerville, Schmidt, Yun, &Burns, 2013); 3歲兒童能夠表現(xiàn)出與他人平等分配資源的傾向(Olson & Spelke, 2008; Shaw & Olson,2012), 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 3歲兒童可以在適當?shù)那闆r下應用平等原則和貢獻原則對資源進行分配(Baumard,Mascaro & Chevallier, 2012; Kanngiesser & Warneken,2012)。然而, 盡管兒童早期就存在公平意識, 但在真正有機會去分配時行為與認知卻往往是矛盾的。

        在分配公平的研究中, 當比較兒童在假設資源分配情境和實際分配任務中的表現(xiàn)時, 發(fā)現(xiàn)了公平認知與行為之間的差距(Smith et al., 2013)。兒童在第三方任務中對如何做出資源分配進行判斷時, 都傾向于平等分配(Leimgruber, Alex, Santos, & Olson,2012; Rochat et al. 2009), 但在觀察兒童的自身行為時, 卻發(fā)現(xiàn)即使得到較少資源的同伴就坐在他們面前, 學齡前兒童也很少表現(xiàn)出公平分配行為(Blake & McAuliffe, 2011), 更多地認為糖果或貼紙的分配應該對自己有利(Benenson, Pascoe, & Radmore,2007; Fehr, Bernhard, & Rockenbach, 2008)。相關研究還發(fā)現(xiàn), 在不利不公平情境中, 兒童處于劣勢地位時, 對那些給自己少的分配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感,比如給兒童的貼紙比另一個兒童少時, 學前兒童會感到非常沮喪(LoBue, Nishida, Chiong, DeLoache,& Haidt, 2011)。Blake和 McAuliffe (2011)研究發(fā)現(xiàn)4~7歲兒童拒絕不利不公平, 接受有利不公平的分配結果, 兒童沒有真正在行為上做到平等, 是因為他們都希望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相比兒童自己獲得多少, 他們更關注同伴獲得多少獎勵, 通過比較做出一個相對有利的決定。8歲左右兒童的公平行為已發(fā)生明顯改變, 他們既拒絕不利不公平, 也拒絕有利不公平, 不惜代價以“公平”為理由讓結果平等(Sheskin, Bloom, & Wynn, 2014)。

        上述研究說明在實際情境中年幼兒童通常是自利的, 事實上, 使自己得到最多的強烈的社會比較動機, 也可能部分地導致兒童討厭比別人得到的更少, 并且希望得到的更多, 因此研究者試圖從社會比較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自己和他人的比較在人類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 在公平研究中, 社會比較是指相對于他人來說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Smith et al., 2013)。社會比較會影響對公平的考慮和其他決策行為。社會比較可以分為不同的方向:向上的比較是指個體將他們自己與更高級別的同伴相比;而向下的社會比較是指個體與更低級別的同伴比較(Takahashi et al., 2009), 在兒童公平的研究中, 不利不公平會引發(fā)向上的社會比較, 有利不公平引發(fā)的是向下的社會比較。向上與向下的比較會以不同方式影響個體對分配結果的選擇(Wu, Zhou, van Dijk,Leliveld, & Zhou, 2011)。當選擇不同的分配結果時,相比之下犧牲或損失的資源稱為代價(McAuliffe,Jordan, & Warneken, 2015), Shaw和 Olson (2012)研究兒童是否會以損失資源的方式來避免不公平的結果, 結果表明兒童會以付出代價的方式去阻止在與同伴互動中把自身置于不利地位的不公平行為,因此在是否需要付出代價及不同的公平情境下, 可能都存在社會比較的過程。

        綜上, 雖然已有大量研究對兒童公平認知或公平行為進行了考察, 通過單獨在虛擬情境或真實情境下, 從第三方或第一方資源分配情境下, 對比分析間接比較出二者的差距, 但是從兒童自己的角度出發(fā), 考察兒童公平認知并讓兒童進行實際資源分配, 對二者之間的發(fā)展差距直接進行比較, 并探究兒童為何在了解公平原則的情況下, 實際行為中并沒有遵循公平原則這些問題的研究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更多關于分配行為的研究僅僅關注兒童在不公平情境下的決策發(fā)展, 并未關注其相關影響因素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多大年齡的兒童才能將所了解的公平原則穩(wěn)定地應用于實際行為中,并分析影響分配行為可能存在的原因, 以及在實際的分配行為中, 社會比較是如何影響兒童分配行為的。實驗1采用獨裁者游戲范式考察4~8歲兒童的公平認知與其實際分配行為的發(fā)展趨勢及二者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差距縮小的過程, 探索兒童的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何時能達到一致。實驗2在兩種條件下, 考察不公平程度和有無代價對分配行為的影響。研究假設隨著兒童年齡增長, 兒童公平認知和公平行為隨著年齡增長而發(fā)展, 兒童越來越能夠用公平原則指導自己的分配行為, 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不公平程度和有無代價對兒童公平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社會比較動機促使兒童更關注避免讓自己處于不利地位, 確保自己相對有利。

        2 實驗1:4~8歲兒童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的差距

        2.1 被試

        隨機選取105名4~8歲兒童, 均來自大連市一所普通幼兒園和一所普通小學。被試分為3個年齡組, 每個年齡組35名兒童, 其中6歲組有4名兒童月齡相對較大, 剔除極端值后為 31名, 4歲組(男18/女17), 平均月齡

        M

        = 48.14,

        SD

        = 5.15; 6歲組(男15/女16), 平均月齡

        M

        = 70.74,

        SD

        = 5.28; 8歲組(男15/女20), 平均月齡

        M

        = 94.26,

        SD

        = 5.22。

        2.2 實驗設計

        實驗為 3(年齡)×2 (任務類型)混合實驗設計,其中年齡為被試間變量, 任務類型為被試內變量,具體如下:自變量:(1)年齡:4歲、6歲、8歲。(2)任務類型:行為任務(兒童自己進行實際分配行為, 并解釋原因); 認知任務(兒童被詢問自己應該分幾個貼紙, 并解釋原因)。因變量:(1)在不同任務情境下分配給接受者貼紙的數(shù)量。(2)兒童在兩種任務下分配行為各類原因的百分比。

        2.3 實驗材料

        6種不同顏色的、有香味的笑臉貼紙若干, 信封一只。

        2.4 實驗程序

        首先, 通過物品吸引力測試確定幼兒喜歡的貼紙, 讓兒童從6種顏色中選出一種最喜歡顏色的貼紙。正式測試中, 給兒童4個最喜歡的同一顏色貼紙, 讓兒童作為提議者, 與另一個不在場的兒童進行實際資源分配(行為任務), 被試不知道關于接受者的具體信息, 將被試分給接受者的貼紙裝在一只信封中, 分給自己的貼紙將作為獎勵最后自己保留;然后進行認知任務, 主試給兒童 4張貼紙, 讓他們設想, 如果他們有機會把0~4張貼紙分給另一個兒童, 然后問兒童應該分幾個給接受者呢?為什么?將回答都記錄下來, 并按照以下策略編碼:(1)基于原則:明確說出公平、平等或遵守規(guī)則等解釋。例如:“這樣就公平了, 我想要做個好孩子”。(2)基于愿望:明確表示優(yōu)先考慮自己的需要。例如:“這是我最喜歡的顏色, 這些都是我的”。(3)其他:兒童的回答不屬于以上任何一種, 例如:“不知道”。

        2.5 結果與分析

        在行為任務條件下, 對兒童分配給接受者的貼紙數(shù)量和平均分配數(shù)量相比, 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表明:4歲組(

        M

        = 0.54;

        p

        < 0.001)和6歲組(

        M

        =1.06;

        p

        < 0.001)兒童分享的貼紙數(shù)量顯著少于一半,8歲組兒童分享貼紙的數(shù)量和平等分配數(shù)量沒有顯著差異(

        M

        = 1.97)。在認知任務條件下, 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 結果表明, 3個年齡組的兒童認為自己應該分配的貼紙數(shù)量與平均分配數(shù)量無顯著差異(

        M

        =1.91;

        M

        = 1.93;

        M

        = 2.00)。

        圖1 年齡與任務類型交互作用圖

        對年齡和任務類型的交互作用進行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 首先固定任務類型考察兒童在不同任務類型中的年齡差異, 發(fā)現(xiàn)各年齡組兒童在行為任務中差異顯著,

        F

        (2,98) = 67.77,

        p

        < 0.001, 而在認知任務中則無顯著差異。其次, 固定年齡組對不同任務類型的分配數(shù)量差異進行考察, 4歲組和 6歲組兒童在行為任務中分享貼紙的數(shù)量顯著少于認知任務, 4歲組中,

        F

        (1,98) = 227.73,

        p

        < 0.001, 6歲組中,

        F

        (1,98) = 93.85,

        p

        < 0.001, 8歲組兒童在兩種任務中分享貼紙的數(shù)量無顯著差異。進一步說明兒童只有到了8歲, 才能穩(wěn)定將公平原則應用到實際行為中, 兒童的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才趨于一致。

        對兒童回答的分配理由進行編碼, 兒童能明確說出公平、平等、均等、一樣多等表述編碼為基于原則, 兒童表述原因有“因為自己想要這么多, 或對方喜歡這么多”等類似原因編碼為基于愿望, 有些兒童說不清楚自己行為的原因則編碼為其他, 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任務類型下各年齡組兒童分配原因比較

        將兒童對自己在不同任務類型中分配數(shù)量的解釋原因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使用

        Pearson

        卡方檢驗, 結果表明, 4歲組兒童在不同任務類型中的不同原因上存在顯著差異, χ(1) = 18.77,

        p

        < 0.001; 6歲組兒童也是如此, χ(1) = 12.77,

        p

        < 0.01; 8歲組兒童的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存在單元格內最小期望計數(shù)小于5, Yates校正卡方檢驗結果顯示沒有顯著差異。結合圖 2, 研究發(fā)現(xiàn) 4歲兒童在行為任務條件下基于公平原則的百分比要顯著低于基于愿望的百分比, 6歲也是如此, 表明4歲兒童在指導自己實際公平分配行為時, 更多是出于個人的愿望。然而8歲的兒童在兩種任務類型條件中, 均是基于公平的原則進行解釋的。正如對兒童回答的分配理由進行編碼的結果顯示, 無論在實際分配情境還是認知任務情境中, 8歲兒童才經(jīng)常使用“公平”、“平等”、“平均”等相關概念進行解釋。

        2.6 小結

        認知任務和行為任務中, 兒童分配貼紙的數(shù)量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xiàn)上升趨勢, 并且在行為任務中, 這種變化更加明顯。4~8歲兒童在認知任務情境下, 分配數(shù)量和按平等原則分配數(shù)量沒有顯著差異, 這說明 3個年齡組的兒童均具有公平認知,他們都認為自己應該與接受者平均分配貼紙。在行為任務中兒童分配的數(shù)量呈現(xiàn)顯著上升的趨勢, 4歲和6歲兒童分配給接受者的貼紙數(shù)量要顯著少于平均數(shù)量, 8歲兒童分配貼紙數(shù)量與平均分配及在認知任務中認為自己應該分配的數(shù)量無顯著差異,說明 4~8歲兒童公平認知與行為差距在逐漸縮小,兒童逐漸地將公平認知穩(wěn)定地應用于公平行為中。從對兒童回答的分配理由的結果分析中, 我們發(fā)現(xiàn)4歲和6歲兒童在行為任務條件下基于公平原則的百分比要顯著低于基于愿望的百分比, 在實際分配任務中, 存在著自己和對方的所得比較。隨著年齡增長, 兒童這種基于愿望而進行分配的動機逐漸減少, 兒童將逐漸克服這種強有力的社會比較動機,并穩(wěn)定地將公平認知應用于公平行為中去, 既然兒童在分配的過程中存在著社會比較的動機, 應有必要進一步探究社會比較對兒童分配行為的影響。

        3 實驗 2:社會比較對兒童分配行為的影響

        實驗1考察兒童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差距的發(fā)展趨勢, 為兒童公平認知與行為發(fā)展差距這種矛盾提供清楚的依據(jù), 根據(jù)實驗1的結果發(fā)現(xiàn)4~8歲兒童的公平認知發(fā)展均處于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 而分配行為是呈現(xiàn)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 公平認知考察兒童應該如何做是符合社會規(guī)則的, 并非實際分配的過程和分配結果, 并且公平認知的發(fā)展年齡差異不顯著, 通過對實驗1的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在實際分配中存在社會比較, 因此實驗2重點分析社會比較對分配行為的影響。從實驗1兒童分配行為的年齡發(fā)展特點可知, 6歲正處于公平行為發(fā)展加速期,兒童在 6歲時, 雖然已獲得一定的公平認知, 但是在實際行為中, 并不能很好地將其應用于分配行為中, 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自己獲得優(yōu)勢以及避免劣勢。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4歲兒童更多地傾向于拒絕不利不公平的分配, 避免使自己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 8歲以下兒童傾向于接受自己比別人得到更多的分配方式(Blake & McAuliffe, 2011); Steinbeis和Singer (2013)研究發(fā)現(xiàn), 5到6歲的兒童更加喜歡對自己有利的分配, 并以付出代價來使自己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在兒童公平的研究中, 不利不公平引發(fā)向上的社會比較, 有利不公平引發(fā)向下的社會比較, 而不同的社會比較會影響個體對分配結果的選擇。綜上, 為了深入探究兒童公平認知與行為差距可能存在的原因, 研究2選取公平行為處于發(fā)展加速期的6歲兒童為研究對象, 從不利不公平與有利不公平兩方面入手, 從社會比較這一新穎角度探討在不同的不公平程度及有無代價的條件下, 社會比較在兒童分配行為中的作用。

        3.1 被試

        隨機選取大連市普通幼兒園6歲兒童80名參加實驗, 平均月齡

        M

        = 72.5,

        SD

        = 6.96, 平衡性別,所有被試身體健康, 視力正常。

        3.2 實驗設計

        實驗為 2(向上社會比較, 向下社會比較)×2(高度不公平, 低度不公平)×2(有代價, 無代價)的三因素混合實驗設計, 其中社會比較為被試間變量, 40名兒童參與向上社會比較條件下的實驗, 40名兒童參與向下社會比較條件下的實驗, 不公平程度和有無代價為被試內變量, 每名被試接受4種實驗處理水平。在每個實驗處理中, 同時呈現(xiàn)兩種分配方案,比較雙方在兩種分配方案中所得的代幣數(shù), 選擇讓對方得到的代幣數(shù)不高于自己所得代幣數(shù)的分配方案計為 0分, 另一種選擇計為 1分, 例如, 不利不公平和公平之間(2:2 vs. 2:3)選擇公平計為0分,另一種選擇計為 1分; 在有利不公平和公平之間(2:1 vs. 2:2)選擇有利計為0分, 另一種選擇計為1分。每種實驗處理出現(xiàn)6次, 共計24個實驗trials,各種實驗處理順序平衡, 按 0~6計分, 最高得分為6分, 最低得分為0分。

        3.3 實驗材料

        一個畫好藍綠色方格的紙板, 代幣若干枚, 以及代幣可以兌換的獎品若干。

        3.4 實驗程序

        讓每一個兒童作為獨裁者游戲中的提議者獨立進行測試。讓兒童在兩種選擇之間做決定, 給自己和另一個不在場的兒童分配代幣, 并告訴被試“另一個兒童, 將會在你走之后得到這些代幣”, 這些代幣可以換取相應的不同類型的獎品。具體實驗處理的設置如表1所示, 4種向上的社會比較情況提供了平等和比別人得到更少的選擇, 其中兩種情況的選擇都是給被試相同的代幣數(shù)(2:2 vs. 2:3; 8:8 vs. 8:15); 在另兩種情況中, 需要被試損失一個代幣才能產(chǎn)生平等的結果, 避免相對不利(1:1vs. 2:3;7:7 vs. 8:15)。4種向下的社會比較的實驗處理提供了一個在平等和比別人得到更多的選擇, 其中兩種情況的選擇都是給作為分配者的兒童相同的代幣數(shù)(2:1 vs. 2:2; 8:1 vs. 8:8), 無論做何種選擇, 兒童均無需付出代價; 在另外兩種情況中, 需要被試損失一個代幣才能追求相對有利(1:0 vs. 2:2; 7:0 vs.8:8)。代價的設置是為了考驗兒童是否會放棄一些資源來避免相對的不利, 確保自己相對有利, 進而分析社會比較在兒童分配行為中的作用。在向上的社會比較中, 在每個實驗處理中, 紙板上顯示出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呈現(xiàn)在綠色的方塊上, 另一種呈現(xiàn)在藍色的方塊上。如圖3舉例所示, 如果兒童選擇藍色部分的分配方案, 能得到 2個代幣, 接受者能得到 3個代幣, 選擇綠色部分的分配方案, 兒童和接受者各得到 1個代幣獎勵, 但是在 1:1vs. 2:3的選擇中, 與2:3相比, 兒童如果選擇1:1的分配方案其將損失一個代價。在向下的社會比較中, 如圖4舉例所示, 如果兒童選擇7:0的分配方案, 自己得到7個, 接受者得到0個; 如果兒童選擇8:8的分配方案自己得到8個, 接受者得到8個。每個實驗處理出現(xiàn)6次, 每名兒童共接受24個實驗trials, 記錄兒童在各種實驗處理中分配行為得分。該實驗目的考驗兒童是否會放棄一些資源, 以付出代價的方式來確保自己相對有利, 進而分析社會比較在其中的作用。

        3.5 結果與分析

        表1 社會比較不同水平上的實驗處理

        圖3 實驗處理舉例1:1 vs. 2:3 (左綠右藍)

        圖4 實驗處理舉例7:0 vs. 8:8 (左綠右藍)

        對社會比較、不公平程度和代價三者之間交互作用進行簡單簡單效應分析, 檢驗社會比較在不公平程度和代價的各個水平上的差異, 結果表明:在不公平和代價的4個水平上, 社會比較效應均顯著, 高度不公平有代價的條件下,

        F

        (1,78) = 25.21,

        p

        < 0.001;低度不公平有代價的條件下,

        F

        (1,78) = 97.17,

        p

        <0.001; 高度不公平無代價條件下,

        F

        (1,78) = 13.28,

        p

        < 0.001; 低度不公平無代價條件下,

        F

        (1,78) =7.74,

        p

        < 0.05; 各種水平下的向下社會比較條件下分配行為得分均顯著高于向上社會比較條件下的得分。

        3.6 小結

        向上的社會比較會使兒童處于不利不公平的位置, 兒童在兩種不公平程度中的表現(xiàn)有顯著差異,高度不公平條件下, 可能會使兒童產(chǎn)生一種更強烈的社會比較動機, 即使是付出代價也要減少對方獲利, 避免自己處于劣勢地位。在低度不公平條件下,在和對方進行社會比較過程中, 雙方差距較小不足以讓兒童通過付出代價的方式來讓自己獲得相對多一點點的利益, 因而兒童更傾向于選擇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不公平選項。向下的社會比較結果與向上類似, 在無代價時, 兒童對兩種程度的不公平反應無顯著差異; 有代價時, 當高度不公平時, 雙方資源差距較大, 兒童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更想獲得較大的優(yōu)勢, 也就是說強大的誘惑會驅使兒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分配。但當雙方資源差距較小時, 代價作用的體現(xiàn)并不明顯。將向上和向下的社會比較進行對比分析, 發(fā)現(xiàn)在向上的社會比較條件下分配行為得分很低, 說明兒童拒絕不利不公平的選擇方案,更多地選擇了公平的分配, 在向下的社會比較條件下, 除了低度不公平有代價的條件, 其他實驗處理條件下兒童的分配行為得分都偏低, 說明兒童更多地選擇了有利的選項, 在不利不公平和公平之間,以及公平與有利不公平之間的選擇即是社會比較的過程。同時, 不公平程度和代價對兒童分配行為均有顯著的影響, 并且均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 進而表明, 公平的發(fā)展需要克服一個使別人得到比自己少的這樣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比較動機。

        4 討論

        通過對4~8歲兒童的公平認知與公平行為的發(fā)展趨勢及二者之間的差距進行考察, 發(fā)現(xiàn)雖然兒童理解并認同公平分配原則, 但實際分配中更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多, 兒童的公平認知與行為是矛盾沖突的, 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這種差距隨著年齡的發(fā)展而逐漸縮小。在發(fā)展過程中, 兒童解決這種沖突時, 逐漸增加對規(guī)則的理解和權衡。實驗 1中 4~8歲的兒童在認知上都傾向于遵守公平原則,在行為任務中的分配數(shù)量呈現(xiàn)顯著上升的趨勢, 從自利向公平發(fā)展, 這種關鍵的發(fā)展是當面臨真正分配情境時, 對愿望和規(guī)則之間的規(guī)范化理解的增加(Smith et al., 2013)。在實際分配中, 當兒童要權衡認知中的原則和行為任務的愿望之間的沖突時, 才出現(xiàn)了明顯的年齡變化, 年幼兒童很少有對規(guī)則的思考, 當他們對兩種任務類型的回答進行解釋的時候, 多數(shù)考慮的是自己的愿望, 相反, 8歲兒童更多遵守公平原則進行分配。

        相關研究表明, 在實際分配任務中, 兒童不喜歡處于劣勢地位(Blake & McAuliffe, 2011; LoBue et al., 2011), 實驗2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6歲兒童喜歡對自己有利的分配, 甚至會選擇以付出代價的方式來讓自己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事實上, 使自己得到更多資源的強烈社會比較動機, 直接導致兒童討厭比別人得到的更少, 并且希望自己得到更多。Steinbeis和Singer (2013)研究顯示, 社會比較能夠影響兒童的分配選擇, 多數(shù)兒童表現(xiàn)出減少他人資源的偏好, 甚至采用付出代價的方式, 來使對方得到的比自己少, 確保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對實驗 2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在每一種實驗處理中,兒童都需要在對自己不利與公平中或對自己有利與公平的兩個選項間做決定, 根據(jù)研究結果可以看出, 在向上的社會比較條件下, 在有代價的條件下,兒童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的分配行為得分顯著低于在低度不公平情境下的得分, 寧愿付出代價也要避免自己處于不利地位, 無代價時, 兒童在兩種不公平程度上的分配行為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并且得分都很低, 以上情況說明兒童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公平的方案。而對向下的社會比較條件,仍然是在有代價時, 在高度不公平條件下, 兒童寧可花費代價使自己相對有利; 無代價時, 兒童在兩種不公平程度條件下分配行為得分差異不顯著, 并且得分都很低, 說明均傾向于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分配方案, 因此得出了和以往研究相一致的結論, 即向上與向下的比較會以不同方式影響個體對不公平分配的評估(Wu et al., 2011), 并且兒童寧可付出代價也傾向于避免自身處于不利地位(Shaw & Olson,2012)。

        同時, 可以推出如果兒童存在公平偏好, 在向上的社會比較條件中選擇公平的分配方案, 向下的社會比較條件中也會更傾向于選擇公平的分配方案, 然而兩種條件下結果趨勢是一致的, 并且都指向了避免自己處于不利地位, 和確保自己相對有利的方向, 因此排除了公平偏好的影響。研究中設置了有無代價的變量, 例如在 7:0 vs. 8:8的高度不公平有代價的實驗處理中, 如果兒童從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fā)更多傾向選擇 8:8的分配結果, 因為從絕對數(shù)量上來看, 自己可以得到更多, 然而研究結果表明, 在高度不公平時, 兒童寧可付出代價也要讓自己相對的有利, 因此排除了自我利益的影響,就證明了兒童存在這種避免使自己處于不利地位,并讓自己處于相對有利地位的社會比較動機, 兒童在不公平程度及有無代價的條件下產(chǎn)生了社會比較, 并對其分配行為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進而表明,公平?jīng)Q策的發(fā)展包含了克服一個使別人得到比自己少的這樣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比較動機, 并對分配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目前最新研究表明類人猿黑猩猩在有無接受者在場的情境下, 均表現(xiàn)出喜歡有利不公平的結果,厭惡不利不公平的結果, 不喜歡自己得到的少, 讓自己所得資源最大化, 從進化的角度驗證了社會比較的存在; 3歲兒童不喜歡自己得到比他人少, 發(fā)現(xiàn)在兒童發(fā)展的早期存在社會比較, 然而這種社會比較只存在于有接受者的社會情境下(Ulber, Hamann,& Tomasello, 2017)。而本研究是在沒有接受者在場的非社會情境下對6歲兒童進行考察, 表明在沒有接受者在場的非社會情境下也存在社會比較, 與McAuliffe, Blake, Kim, Wrangham和Warneken (2013)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 一是可能存在年齡的差異, 由于本研究任務設計的復雜性, 沒有選取 4歲以下的兒童進行研究, 隨著年齡的發(fā)展, 接受者不在場時, 兒童也可能拒絕不公平行為。二是分配資源的吸引力, Ulber等人(2017)研究中分配資源為糖果對兒童的吸引可能使兒童更傾向于對自己有利。三是實驗程序的不同, 拒絕分配結果可能是出于對分配意圖的一種懲罰行為, 在Ulber等人(2017)研究中通過設計實驗裝置隨機進行結果的分配, 兒童作為接受者, 在沒有另一個接受者與其互動的情境下, 沒有社會比較與懲罰的動機, 而本研究中兒童作為獨裁者實驗范式中的提議者, 兒童要同時在兩種不同的分配方案中進行選擇, 社會比較動機在兒童決策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而克服社會比較的過程促使這個階段的兒童處于不斷地將已掌握的公平認知應用到公平行為中。研究中為防止接受者人物特征對兒童分配行為的影響, 接受者為不在場的兒童, 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當接受者在場時,面對不同吸引力的分配資源, 通過使用自動隨機分配的實驗程序來進行資源分配, 兒童的行為反應是否會有所不同, 以及兒童在做出對自己有利行為時情緒的變化及由情緒引起的腦生理機制的變化。

        5 結論

        在本實驗條件下, 可以得出如下結論:4~8歲兒童已經(jīng)理解公平分配原則, 隨著年齡發(fā)展兒童逐漸應用公平原則指導自己的分配行為, 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 公平認知與行為存在顯著差距, 實際分配行為中, 向上與向下的比較會以不同方式影響個體對不公平分配的評估, 兒童寧可付出代價也傾向于避免自身處于不利地位, 和確保自己相對有利。說明公平行為的發(fā)展包含了一個克服使別人得到比自己少的強有力的社會比較過程, 并對分配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Baumard, N., Mascaro, O., & Chevallier, C. (2012).Preschoolers are able to take merit into account when distributing goo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8

        (2), 492?498.Benenson, J. F., Pascoe, J., & Radmore, N. (2007).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 in the dictator game.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8

        (3), 168?175.Blake, P. R., & McAuliffe, K. (2011). “I had so much it didn’t seem fair”: Eight-year-olds reject two forms of inequity.

        Cognition, 120

        (2), 215?224.Fehr, E., Bernhard, H., & Rockenbach, B. (2008). 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

        Nature, 454

        (7208), 1079?1083.Haidt, J., & Joseph, C. (2004). Intuitive ethics: How innately prepared intuitions generate culturally variable virtues.

        Daedalus,133

        (4), 55?66.Kanngiesser, P., & Warneken, F. (2012). Young children consider merit when sharing resources with others.

        PLoS One, 7

        (8),e43979.Leimgruber, K. L., Shaw, A., Santos, L. R., & Olson, K. R.(2012). Young children are more generous when others are aware of their actions.

        PLoS One, 7

        (10), e48292.LoBue, V., Nishida, T., Chiong, C., DeLoache, J. S., & Haidt, J.(2011). When getting something good is bad: Even three-yearolds react to inequality.

        Social Development, 20

        (1), 154?170.McAuliffe, K., Blake, P. R., Kim, G., Wrangham, R. W., &Warneken, F. (2013). Social influences on inequity aversion in children.

        PLoS One, 8

        (12), e80966.McAuliffe, K., Jordan, J. J., & Warneken, F. (2015). Costly thirdparty punishment in young children.

        Cognition, 134

        , 1?10.Mou, Y., & Zhu, L. Q. (2007).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equity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 16

        (12), 1140?1141.[牟毅, 朱莉琪. (2007). 公平和合作行為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16

        (12), 1140?1141.]Olson, K. R., & Spelke, E. S. (2008).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on in young children.

        Cognition, 108

        (1), 222?231.Rochat, P., Dias, M. D. G., Guo, L. P., Broesch, T., Passos-Ferreira, C., Winning, A., & Berg, B. (2009). Fairness in distributive justice by 3- and 5-year-olds across seven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0

        (3),416?442.Schmidt, M. F. H., & Sommerville, J. A. (2011). Fairness expectations and altruistic sharing in 15-month-old human infants.

        PloS One, 6

        (10), e23223.Shaw, A., & Olson, K. R. (2012). Children discard a resource to avoid inequ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1

        (2), 382?395.Sheskin, M., Bloom, P., & Wynn, K. (2014). Anti-equality:Social comparison in young children.

        Cognition, 130

        (2),152?156.Sloane, S., Baillargeon, R., & Premack, D. (2012). Do infants have a sense of fair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2),196?204.Smith, C. E., Blake, P. R., & Harris, P. L. (2013). I should but I won’t: Why young children endorse norms of fair sharing but do not follow them.

        PLoS One, 8

        (3), e59510.Sommerville, J. A., Schmidt, M. F. H., Yun, J. E., & Burns, M.(2013). The development of fairness expectation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

        Infancy, 18

        (1),40?66.Steinbeis, N., & Singer, T. (2013).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social emotions and behavior during childhood:The ontogeny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 predicts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equity-related decis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5

        (1), 198?209.Takahashi, H., Kato, M., Matsuura, M., Mobbs, D., Suhara, T.,& Okubo, Y. (2009). When your gain is my pain and your pain is my gain: Neuralcor-relates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

        Science, 323

        , 937–939.Ulber, J., Hamann, K., & Tomasello, M. (2017). Young children, but not chimpanzees, are averse to disadvantageous and advantageous inequit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55

        , 48?66.Wu, Y., Zhou, Y. Q., van Dijk, E., Leliveld, M. C., & Zhou, X.L. (2011). Social comparison affects brain responses to fairness in asset division: An ERP study with the ultimatum gam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5

        (1), 131.Yu, J., & Zhu, L. Q.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fai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al game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7), 1182?1188.[于靜, 朱莉琪. (2010). 兒童公平行為的發(fā)展——來自博弈實驗的證據(jù).

        心理科學進展, 18

        (7), 1182?1188.]

        猜你喜歡
        代幣接受者代價
        首次代幣發(fā)行監(jiān)管的行為經(jīng)濟學路徑
        愛的代價
        海峽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22
        央行等七部門叫停各類代幣發(fā)行融資
        世界知識(2017年18期)2017-12-28 22:00:38
        央行等七部門叫停各類代幣發(fā)行融資
        人民周刊(2017年17期)2017-10-23 09:06:00
        央行等七部門叫停各類代幣發(fā)行融資
        代價
        Flu Study
        游戲、電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時代融合的新方式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39
        成熟的代價
        中學生(2015年12期)2015-03-01 03:43:53
        基于有限承諾審核的信息傳遞均衡策略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精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自拍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香蕉色香蕉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专区人妻系列| 少妇人妻无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视频加勒比在线观看| 九九热线有精品视频86| 大学生被内谢粉嫩无套|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国产一级av理论手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色婷婷五月综合亚洲小说| 美女被射视频在线观看91|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av网页在线免费观看|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视频| 中国凸偷窥xxxx自由视频妇科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欧美极品第一页| 免费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第二区三区四区|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电影| 小12萝8禁在线喷水观看| 亚洲国产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91色老久久偷偷精品蜜臀懂色| 东北妇女xx做爰视频| 99久久国内精品成人免费| 国产麻豆成人精品av|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