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源
淺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意義
馬 源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他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歷時二十多年之久,將先秦的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作為兩周時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以下筆者將主要從四個方面淺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意義
孟子在《盡心下》中把人民稱為國君的三大法寶之一,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百姓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边@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最集中的概括。他認為,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得民心,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孟子認為要實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產”。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老百姓的基本生存問題,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在《孟子·梁惠王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是孟子提出的治理國家的策略,大意是:農業(yè)種植順應農時,糧食就會吃不完;捕魚數(shù)量適度,不妨礙魚鱉的休養(yǎng)生息,魚鱉就會吃不光;砍伐樹木順應季節(jié)的變化,木材就會用之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人們便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遺憾。這樣就是所謂的仁政的施行。分給人們五畝大的田地用來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豬等家畜,人們適時飼養(yǎng),長此以往,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并且政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jié),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教化人們,那么,人們看到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背著或頂著重東西在路上行走,也會上前幫助老人。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國家,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從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張君王推行仁政,輕徭薄賦的“養(yǎng)民”思想。
在《孟子·盡心章句下》中,孟子曾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币馑际牵鞍傩兆顬橹匾?,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應允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應允的做大夫。”可見孟子十分重視民生在管理國家中的重要性,主張君王要得民心,愛民如子。
在孟子看來,英明的君主應該“與民同樂”?!睹献印芬粫杏羞@樣一段經(jīng)典對話: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泵献釉谶@里用欣賞音樂和打獵兩個例子告誡梁惠王應盡力去關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施行“仁政”,真正做到“與民同樂”。
三、“善教得民心”的仁政思想
孟子強調對廣大民眾要進行教化,用仁、義、禮、樂來教化人們的行為。
孟子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他認為好的教育遠遠勝過好的政治,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喜愛。因此必須實行好的教育。他主張要在“富民”的基礎上,對百姓進行道德教育。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主張開辦學校,對百姓進行教育。同時,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孟子曰:“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老的男人沒有妻子的叫“鰥”,年老的女人沒有丈夫的叫“寡”,年老而沒有子女的叫“獨”,幼年死去父親的叫“孤”。這四種人是世界上窮苦而無依靠的人。孟子認為,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關心弱勢群體和每個人生存狀況。孟子建議統(tǒng)治者應該多關心弱勢群體,否則就會失去其統(tǒng)治基礎,最終就會失去“民心”而導致國家的崩潰和社會的混亂。并且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說,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學著關愛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也要學著關愛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孟子是我國古代民本主義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觀點,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深刻思考對于我們今天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孟子民本思想中政治上重民、經(jīng)濟上養(yǎng)民,啟示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注重民生,尊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做到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祉,這樣才能更早地實現(xiàn)中國夢。同時領導干部一定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各項工作的立足點落實到為人民服務之上,取得人民群眾的滿意和信任,使中國夢早日實現(xiàn)。
[1]《孟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劉吉美.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的精華[J].現(xiàn)代語文,2010.
[3]蔡德貴.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當代意義[J].學習論壇,2007(10).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姜民真.淺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架構與內核[J].法制博覽,2014.
[6]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7]陳健.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實現(xiàn)[D].蘭州大學,2013.
[8]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B
A
1006-0049-(2017)16-0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