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惠 劉約侖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020)
多元主體視域下對聲樂作品價值評價的分析
劉蓉惠 劉約侖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020)
聲樂作品的完成是一個由文本材料轉換成聽覺印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教授者、演唱者與欣賞者之間由于各自所處的角度不同,對聲樂作品價值評價的側重點和標準也就不完全相同,甚至出現(xiàn)了“各執(zhí)一詞”、“眾口難調(diào)”的局面。本文通過分析主要參與者的評價角度、內(nèi)容、標準,得出聲樂作品的價值評價體系應該建立在多元文化主體的審美視域下求同存異,在保留多元觀點的同時豐富、鞏固、強化自我。
多元主體;聲樂作品;評價標準;求同存異
聲樂是以人聲演唱為主的音樂形式,聲樂作品就是為人聲演唱而創(chuàng)造的作品。聲樂作品起源于人,感發(fā)于人,形成于人,作用于人,人是聲樂作品的價值評價主體,但人這一主體卻是以“多元”的形態(tài)存在于聲樂作品的形成過程中,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教授者、演唱者與欣賞者之間由于各自所處的角度不同,對作品評價的側重點和標準也就不完全相同,有時甚至出現(xiàn)了“各執(zhí)一詞”、“眾口難調(diào)”的局面,由此可見,聲樂作品的價值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針對這一客觀現(xiàn)象,我們分別從參與聲樂作品價值評價的四個角色:創(chuàng)作者、教授者、歌唱者、欣賞者來進行分析、比較。
聲樂作品最初以文本形式呈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把對事物、情感的體驗用音符與語言相結合的形式呈現(xiàn)在樂譜中,當聲樂作品從視覺文本轉化為聽覺認知時,作為它的一度創(chuàng)作者,更多體現(xiàn)了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中獲得音樂體驗。它可以是對一種情感,也可以是對一種事物認知的音樂再現(xiàn)。
創(chuàng)作者們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聲樂作品是最為敏感的,他們對歌唱者演唱的要求,是希望復原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大腦中形成的興奮與沖動,因此,他們的價值評價更傾向于是否能“復原”自身最初的興奮與沖動。當然,我們并不排除有的創(chuàng)作者允許的所謂“二度”甚至“三度”創(chuàng)作,正如貝內(nèi)特·雷默認為歌唱者和欣賞者也有創(chuàng)作的能力一樣[1]。但是,我們又必須承認,這最終的“歸屬感”還是來自于首度創(chuàng)作者,或者是在他們的文本中留下的依據(jù)。所以,當視覺文本轉化為聽覺認知后,創(chuàng)作者們?nèi)匀挥心芰υ俅螌⒙犛X認知轉化為文本解讀。
聲樂作品中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理性思考與非理性的浪漫遐想,其中理性思考往往比純粹的聽覺感受和浪漫遐想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他們注重歌者的樂感,對音樂的領悟力,以及他們的演唱技巧與聲樂作品的融通能力,他們要聽的是有思想的歌唱,尤其是蘊涵著靈魂的歌聲。
聲樂教授者對歌唱者聲音的感知是十分敏銳的——正如創(chuàng)作者之于他們的作品一樣,他們在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譬如:建立歌唱者對聲音的審美意識、訓練歌唱者的歌唱技巧。歌唱訓練就是對人體的發(fā)聲器官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訓練。歌唱訓練包括生理、心理、及音樂、語言、表演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歌唱者在良好的心理支配下,協(xié)調(diào)操控發(fā)聲器官,提高歌唱能力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表達音樂作品本身[2]。因此,教授者面對聲樂作品,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對文本及文本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有充分且相對合理的分析、解釋的情況下,將其融會貫通于聲樂教學中,并深入淺出地引導歌唱者領會到歌唱在視覺文本轉化為聽覺認知時的技術處理方式。他們對聲樂作品演唱的評估往往是以聲樂技術運用的完美程度為基礎進行的。
教授者在訓練歌唱者完成聲樂作品演唱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引導他們對聲樂作品的價值評價,與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是,教授者的評價標準不僅是在“復原”創(chuàng)作者的原始沖動,而是要表達聲樂作品本身,要求賦予人聲以更多的表現(xiàn)能力,因此他們多從歌唱技術出發(fā),結合適當?shù)谋硌菽芰碓u判歌者的聲樂作品演唱水平,與此同時歌唱者作為教授者教學水平的直觀呈現(xiàn),也就在這樣一個審美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中獲得了關于他(或她)的演唱的價值評估。
聲樂作品的最終價值,是歌唱者通過對人聲這一特殊樂器的操控演繹形成完美的聽覺印象獲得的。歌唱者自身就是聲樂作品的載體,歌唱者與創(chuàng)作者、教授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是聲樂作品成形過程中的共同參與者。歌唱者最初涉獵聲樂作品時,首先通過閱讀文本資料領悟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然后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根據(jù)自身的嗓音條件,運用適度的演唱技巧來詮釋作品。歌唱者所擔負的使命不僅是完成對聲樂作品的表達,也包含了創(chuàng)作者與教授者賦予聲樂作品表達的預想和要求,創(chuàng)作者和教授者在這一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都在聲樂作品演唱這一刻得到了體現(xiàn)。對歌唱者的評價不僅僅是看其完成聲樂作品的完美程度,也包含了對其演唱是否能準確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對作品的要求,是否能自如運用教授者所傳授的歌唱技巧完成聲樂作品的能力。因此,對歌唱者的聲樂作品的詮釋能力評價必須是建立在聽覺認知的客觀的基礎上,以音樂藝術、語言藝術以及情感表達應該達到的準確標準來衡量。
大眾欣賞者應該說是聲樂作品價值評價中數(shù)量最為龐大的一支。他們多數(shù)都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音樂訓練,他們對聲樂作品價值的評價往往是感性、客觀的認知。他們在浩如煙海的聲音中尋找與自己在某時某地相呼應的情感體驗,他們可能把那些能讓他們沉醉其中的作品稱為“好聽”,也可能會認為太過炫技的創(chuàng)作是累贅,太過突兀的高音是驚悚。當創(chuàng)作者在為自己的作品引以為豪的時候;當演唱者為自己精湛的唱功沾沾自喜的時候,他們可能并不以為然??梢?,一首聲樂作品、一位演唱者能否獲得大眾欣賞者的喜愛,主要是取決于他們被喜歡的程度。正如柯?lián)P在《有限的相對主義——論音樂的價值、質(zhì)量及其評價》寫到的:音樂的功能是音樂的結構與人對音樂的需求之間關系的體現(xiàn)[3]。
大眾欣賞者對聲樂作品的價值做出的評價時,與前面我們提到的創(chuàng)作者、教授者、歌唱者相比較,他們的理性評價不再是為了有目的的學習某項技能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審美經(jīng)驗,而是在人們自然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人生體驗、社會感想和文化積淀?;蛟S他們確實很難在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興奮點”,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歌唱的熱愛,只是他們會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去選擇他們喜歡的對象,他們會相對自由地去追逐能夠調(diào)動自身情感熱度的沖動。的確,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按照某一套審美模式來鑒賞、評價聲樂作品中的美與好,這并不表示他們的審美能力次于創(chuàng)作者、教授者、歌唱者,相反,他們的評價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和尊重,因為他們對聲樂作品的感受是直接的、真實的,他們才是聲樂作品直接服務的對象。
通過對創(chuàng)作者、教授者、歌唱者和大眾欣賞者于聲樂作品價值評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在根據(jù)自我的需求選擇性地賦予“它”之于“我”的價值意義。在多元主體審美視域下,我們要做的不是力求將異于自己的經(jīng)驗認知進行同化,而是如何求同存異,在保留多元觀點的同時豐富、鞏固、強化自我,更多地發(fā)掘聲樂作品的文化藝術價值。
[1](加拿大)韋恩·鮑曼.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2]劉蓉惠.歌唱的整體認知與整合訓練[J].中國音樂,2010(04).
[3]柯?lián)P.有限的相對主義——論音樂的價值、質(zhì)量及其評價[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J605
A
劉蓉惠(1963—),女,四川成都人,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化部音樂門類專家評委,歐美同學會意大利分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