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婷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新民歌演唱技巧的幾點要素
馮 婷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并逐漸形成各自獨有的文化藝術風格特征。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民族聲樂經過近70年的發(fā)展,已基本形成新民歌的演唱體系,并為廣大中國民眾所接受。聲樂是語言和旋律結合的藝術,組成語言的最小單位是文字,歌唱時通過語言結合唱腔表達思想感情,使咬字吐字語氣語調都能夠得到自如的發(fā)揮,從歌曲情緒的表現要求來看,“聲要圓,腔要滿”,筆者作為民族聲樂演唱學習者,在學習和演唱實踐過程中,結合自己的體會,對新民歌演唱的基本要素,在文中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氣息;吐字;咬字;聲情
中國新民歌是在繼承并發(fā)揚傳統(tǒng)的民歌﹑戲曲﹑說唱音樂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同時借鑒﹑吸收西方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技巧,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初步建立的以我國文化為背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以科學發(fā)聲為原理,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特征的的中國式歌唱藝術。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導下,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的音樂工作者,他們汲取豐富的民族音樂精華,借鑒西方演唱方法和技巧,在探索和追求新民歌的道路上積極創(chuàng)新,“去其糟泊,取其精華”,不斷摸索前進。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民族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郁,極大地促進了新民歌演唱藝術的發(fā)展和完善。
當今,音樂教育界開始了對民族聲樂的教學研究,同時我國的新民歌藝術也走進了高等教育學府。在音樂院校,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聲音條件,進行針對性教學和培養(yǎng)并演唱大量的新民歌作品。筆者作為民族聲樂演唱的實踐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新民歌演唱技巧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唐末聲樂理論家段安節(jié),在他著的《樂府雜錄》中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動則有聲”,可見氣息在演唱當中的重要性。在本人教學過程中,針對初學者在演唱完整的樂句中出現亂換氣造成氣息不夠用,時值唱不夠的些現象,首先讓學生做無聲練習,深吸氣,保持控制在30秒左右,將氣息慢慢從齒縫中均勻的發(fā)出“嘶嘶”聲,在此過程中雙手掐腰去體會小腹收緊﹑腰部擴張帶有肌肉發(fā)酸的感覺;或者語速放慢,朗誦歌詞反復練習并持之以恒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車文芬在《歌唱的動力源于正確地呼吸》一文中指出:“歌唱呼吸是屬于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帶有技巧性的呼吸?!盵1]在演唱抒情歌曲時,需要緩慢均勻的控制和保持氣息,達到演唱氣息勻稱的效果。在演唱歡快歌曲時,需要練習快吸快呼,演唱跳音能夠快換氣,讓聲音更有力度有亮點。例如:新民歌《火把節(jié)的火把》中前半部分的旋律很緩慢,尤其是第一句“賽羅里賽”在演唱時節(jié)奏是自由發(fā)揮的,聲音明亮高亢悠遠,需要歌者有好的氣息并控制保持好氣息,使明亮的音色集中在頭腔中。后半部分節(jié)奏緊湊﹑明快,演唱“賽羅賽羅”時氣息要快吸快呼,音色干凈﹑輕巧靈活的處理作品,所以科學有技巧性的呼吸在演唱時是很重要的。
語言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晰的吐字咬字能直接﹑準確地傳遞情感和思想感受。明代魏良輔說得好:“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因此演唱新民歌時,咬字吐字是很重要的。首先,字頭要唱得短﹑輕﹑準;其次,字腹在歌唱發(fā)音中為引長部分,時值較長,歌唱時響度最大,為字的主體部分;最后,字尾收音要分明﹑自然,時值要做到收音即停。重視漢語歌曲咬字吐字的演唱技巧不僅可以提高歌唱語言的表現力,而且可以提高歌唱的整體表現力。
殷波在《聲樂教學中情與聲的關系》中提到歌唱藝術中的“情”與“聲”貫穿聲樂教學的始終,能否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3]。聲和情是歌唱中最基本的兩點要素,在聲樂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好多初學者錯誤的認為先訓練好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再把感情融入進去。這就形成歌者掌握正確發(fā)聲技巧以外,好多歌者在演唱歌曲時的情感表達不是很統(tǒng)一,往往聲音條件好的學習者只注重了發(fā)聲訓練,當演唱完整首歌曲后,給觀眾留不下深刻的印象。這說明聲音和感情是相輔相成的,聲音是歌唱的基礎,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只有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才能使歌唱藝術發(fā)揮到最好的水平,聲情并茂的歌唱才能夠激發(fā)起聽眾強烈的共鳴,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只有通過不斷自我修養(yǎng),完善歌唱技術技巧,用心感受每一首所學的聲樂作品,體會思想內涵,才能完美的達到歌唱藝術的境界。
綜上所述,歌唱中氣息的運用,吐字﹑咬字的規(guī)范以及聲音與情感的融合是演唱新民歌的基本要求。完成好一首聲樂作品除了有天生的好嗓音,嫻熟的技巧,還要賦予作品真情實感,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演唱新民歌,感受其風格韻味,熟練掌握新民歌演唱技巧,更好的傳播新民歌藝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1]殷波.聲樂教學中情與聲的關系[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8(02).
[2]車文芬.歌唱的動力源于正確的呼吸[J].中國音樂,2000(04).
[3]鄒淑珍.淺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J].甘肅高師學報,2004(03).
J60
A
馮婷(1984—),女,籍貫:山西太原,學歷: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聲樂表演,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省文聯、陜西省音樂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