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超
(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淺析勛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
——《鋼琴小品六首》
胡 超
(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勛伯格音樂創(chuàng)作最為成熟的時期。一方面,十二音作曲技法對于傳統(tǒng)作曲技法的進一步革新,彌補了傳統(tǒng)音樂體系僵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音樂的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而《鋼琴小品六首》確實勛伯格成熟階段前的探索期,又稱為“無調性”時期(晚期浪漫主義向十二音作曲技發(fā)的過渡時期),本文就勛伯格十二音作曲技法中平均作曲在《鋼琴小品六首》中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探討,希望能為音樂工作者在相關音樂的理解方面提供一些參考。
勛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鋼琴小品六首
藝術的齒輪從未停止過轉動,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歸根究底也是一個“破”與“立”的狀態(tài)。何為“破”,新型創(chuàng)作手法的無調性音樂《鋼琴小品六首》是破,打破固有思維;何為“立”,以自身創(chuàng)作經驗為基礎,對前人之道進行總結歸納,而建立十二音體系的立,成立完備理論立體。勛伯格的“不破不立”對二十世紀音樂發(fā)展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
藝術的本質應該是忠于現實,還原現實。二十世紀初期,整個社會處于一個重大變革階段,文化領域浮浮沉沉陷入困境,這影響著人們對藝術審美及創(chuàng)作的深層次“開拓”。勛伯格試圖站在對立面不斷審視現實,一次次用音樂進行嘗試與探索,表達真正鮮活的自我。而《鋼琴小品六首》恰恰是晚期浪漫主義音樂創(chuàng)作走向極端后的一個必然產物[1]?!朵撉傩∑妨住返臒o調性實質是表現主義,不同音符之間的結合區(qū)別于傳統(tǒng)音樂的固定模式(以某個音為中心點),和弦之間在感覺上寬泛了集合。勛伯格在社會層面的壓力(歐洲經濟危機,世界大戰(zhàn))下,通過《鋼琴小品六首》的自由無調性音樂釋放恐慌和抵觸情緒,因為“一件藝術品,只有當他把作者內心激蕩的情感傳遞給觀眾的時候,他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激情內心情感的激蕩”。這樣的情感色彩前所未有,帶有一些晦澀的絕對性,也由此,成為十二音作曲技法體系建立的先決條件?!朵撉傩∑妨住穼τ谑羝骄髑挤ǘ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同樣的時代背景,不斷深化的社會矛盾與人文思想之間,理智與情感的碰撞以及失衡,勛伯格深刻的意識到,真正的反抗唯有去打破它。十二音體系的建立,正是他所找尋到可以替代無調性的新的音樂結構。《鋼琴小品六首》自由無調性思維的應運而生,與十二音技法思路之間并非相輔相成的關系,而是承接與推進的過程,這打開了勛伯格創(chuàng)造十二音技法的大門。
音樂的發(fā)展必須以無調性作為轉折點,從而建立新的音樂結構體系,這是一個不可逆發(fā)展趨勢。首先,十二音平均技法能在《鋼琴小品六首》中的找到“根脈”,在《鋼琴小品六首》的第一首小品音樂里,將傳統(tǒng)作曲和聲里并不常使用音程與和弦進行“排列組合”,以這樣的方式達到新的效果:大七和弦的反其道成為高音工具,意圖在突出主題音響的重要;三全音音程作為高潮推動力,來維持全曲的緊張感。這樣音樂線的走向和構成,正是十二音體系中以平均技法的方式有別于傳統(tǒng)作曲的技法,賦予了小品音樂新的生命。
《鋼琴小品六首》第四首小品音樂里,對三全音的運用可謂是匠心獨具,從“小二度+三全音”到“小二度+三全疊音”到“小二度+三全音”形成“倒影”,緊接著“大二度+三全音”,最后“小三度+三全音”。仿佛看到了十二音體系將十二平均律存在著多種移位組合的數學思維方式。
而《鋼琴小品六首》的第六首小品音樂中的旋律線條,打破常規(guī),將主旋律放在中聲部,樂句從弱拍開始,收尾呼應的邏輯發(fā)展特點[2]。這隸屬于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中的“倒影”關系,以此來回歸情感基調并點明主旨。
其次,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是基于情感表現的藝術表現手段[3],有邏輯有條例的將樂思羅列出來,這是《鋼琴小品六首》中,第三首小品音樂風格沉郁頓挫,舒緩中透露著沉重的氣息,好似刻意為之由讓人不禁反思,從中反映人們對當時昏暗不明社會的彷徨、苦悶。第四首小品音樂節(jié)奏多變,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右手掌握主旋律,左手支撐主和弦,左右手的配合是音樂失去一定流暢感,卻增添了音色的沖突帶來的掙扎感,讓情緒更為飽滿;第五首小品音樂里,左右手各行其是,自成一格局卻相互引導的創(chuàng)作技法,似乎將一個人一分為二,時而自我肯定,時而自我否定,讓音樂具有即沖突又和諧的矛盾感;而第六首小品音樂最為終篇,整個樂曲節(jié)奏變緩,情緒逐漸沉淀下來,是歷經風雨過后的寂寥與哀切,是知曉萬事萬物塵歸塵、土歸土的平靜。
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作為一種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是風格的體現,也是表達音樂的方式。在《鋼琴小品六首》中能反復驗證到平均作曲技法的體現,進而證明音樂都是一個不斷遞進、前進的過程,希望十二音體系能在平均作曲技法上汲取前期創(chuàng)作精粹,進一步發(fā)展完善?!?/p>
[1] 孫耀祖.淺談對現代音樂的審美——從勛伯格《鋼琴小品六首》談起.北方音樂,2011,01.
[2] 馮璐璐.勛伯格自由無調性音樂的作曲技法與創(chuàng)作特點分析——以《鋼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為例.西安音樂學院,2011.
[3] 杜勃興.十二音體系作曲技法簡介.交響,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