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波
淺談文本解讀的方法
袁小波
21世紀的閱讀模式出現(xiàn)了趣味性的大眾閱讀、以及不求甚解的淺閱讀,這些嚴重影響了解讀文本的目的和意義。學會解讀文本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趣味或者一些信息,文學是提高思想修養(yǎng)和培養(yǎng)正確“三觀”的工具,這是它最大的意義所在。提高解讀文學文本的能力,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要途徑。
文本,是指書面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是由語言文字的組成的一句話、一篇文章等。高中語文課本里的文本指的是作品,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本,不僅有拓展學生知識面的作用,還兼有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健康個性的責任。它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介質(zhì)。也是作者向讀者傳達信息和思想的工具。文本解讀包括學生解讀和教師解讀,教師解讀對于學生解讀起著指導的作用。通過解讀文本獲得閱讀信息和技巧,同時提升思想深度和情感體現(xiàn)、塑造健康“三觀”是解讀文本的意義所在。
1.不求甚解、過于表面
對文本的解讀過于主觀。教師沒有深入解析,就得出一個閱讀的觀點。比如對于課本中的《游褒禪山記》的作品解析,有部分讀者會簡單地把它理解成單純的一篇游記,表達作者對這次歷險的驚險和懊悔的感受。但是這些理解過于表面,從文章的點睛之筆:“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以得出深層次的意義:有志者事竟成和美好的東西不容易得到。再如魯迅的《祝?!愤@篇課文,不能只根據(jù)文章題目就主觀地判斷這篇文章的大意。即使通讀了全篇文章之后,也不能按照歷來對魯迅作品主題的解讀,作大而化之的表面理解。
2.忽視了文本的模糊性和多向性
出現(xiàn)這種問題,一是忽視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缺乏對作者的了解。二是思想過于片面,不能以發(fā)散性的思維做文本解讀。比如欣賞戴望舒的《雨巷》,在理解這首詩時不要單純理解為作者在描寫一個想象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而是要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認識到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及作者的內(nèi)心狀態(tài)。另外文學作品具有多向性和模糊性,明白了這兩點就不難理解文本的多元化解讀。
3.給出唯一性的文本解讀答案
語文教學不同于數(shù)學、物理等科學類學科,有很多問題,尤其是文本解讀方面,是沒有唯一答案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些老師在授課和閱卷中表現(xiàn)得過于專制,這樣十分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打擊了學生對于文本的情感體驗。老師作為學生文學解讀的指導者,只能給出參考答案,在學生發(fā)表見解時,不應該以先入為主的狹隘予以否定。
1.留給學生適量的預習時間
在高中繁重的學習中,盡管時間緊迫,但是必須要給予學生適量的預習時間,讓學生主動探索,形成自己的初步見解。如果學生不能主動地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在文本解讀中,教師必須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預習時間。
2.鍛煉發(fā)散性思維
思考過于單一,給出的答案就會片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重復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每讀一遍都會形成不一樣的見解?!都t樓夢》成為了一種學說,就充分表明了文本的意義深遠而多向。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除了受自身已有的情感體驗影響外,還可以通過練習來培養(yǎng)。老師要在教學中給予指導,讓學生多做練習,鼓勵他們認真細致地去思考問題。
3.找出文本解讀的一般規(guī)律
所有文本都有一個確切的身份,有體裁、文風、抒情方式等身份標志。將文本分門別類后,可以套用一定的規(guī)律去做解讀。比如,蘇軾屬于豪放派,其詩詞文章表達的思想大都樂觀向上、豪放灑脫。所以遇見蘇軾的文章一般可以說文章表達了作者樂觀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對于人物外貌描寫分白描和工筆,這種分法也是需要掌握的一種規(guī)律。抒情方式亦然,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類,在說明抒情方式時也可以使用這些規(guī)律。
在高中語文文本解讀教學中,老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想、性格的差異性,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
★作者單位:四川南充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