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榮
(徐州市銅山區(qū)茅村鎮(zhèn)中心中學,江蘇 徐州 221000)
徐州琴書音樂元素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巧”運用
曹利榮
(徐州市銅山區(qū)茅村鎮(zhèn)中心中學,江蘇 徐州 221000)
徐州琴書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曲藝藝術,在初中音樂課堂中開展教學,沒有教學經驗可循。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從徐州琴書的語言特點、演唱的發(fā)聲方法、板眼的打法、人物的形象塑造等幾個曲藝音樂元素著手,與西方音樂體系中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教學探究。合理地提取琴書的教學內容,恰當?shù)卦O計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較好地掌握它的音樂元素,準確把握其風格特點。同時,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使學生順利地與常態(tài)的音樂課結合,以積累琴書的教學經驗,將琴書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徐州琴書;曲藝音樂元素;音樂課堂教學
徐州琴書作為一種曲藝表演形式,是以“說”和“唱”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這種藝術的特殊性就決定了其音樂元素有著與其它音樂形式不同的表述方式和特點,在初中音樂課堂開展徐州琴書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琴書的音樂元素與常規(guī)音樂課中所學的西方音樂體系中的音樂知識元素相結合,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呢?我在初中琴書課堂教學中嘗試將中西方音樂元素巧妙地結合,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這樣學生不僅容易理解琴書的音樂知識,還能夠從中掌握舉一反三的學習音樂的方法。
“方言是地方戲曲的命根子”。原汁原味的徐州琴書,其唱詞與唱腔形成了琴書特有的腔詞關系,也是徐州琴書區(qū)別于其它曲藝形式的重要特點之一。徐州方言中的聲、韻、調對徐州琴書的唱腔起著重要的作用,字調則對唱腔有制約作用。作為徐州的學生,用方言朗讀唱詞是比較簡單易行的學習方法,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琴書的興趣,又能降低學習難度,最主要的是能在朗讀唱詞中感受琴書的唱腔曲調。在進行讀詞練習時重點就是要把握好字調,這對于掌握琴書的唱腔很重要。通過進行徐州方言讀詞的訓練,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腔、詞旋律線基本保持一致的“腔從于詞”的徐州琴書演唱特點;能夠體會、辨別、改正琴書演唱中出現(xiàn)的“倒字、破句”等表意不明的現(xiàn)象,充分掌握“依字行腔”這一有效的琴書演唱方法。
另外,徐州琴書的說唱還要從人物內心出發(fā),從人物情感出發(fā),形象地刻畫人物形象來感染觀眾,這都要求琴書表演必須從吐字、發(fā)音、聲調、韻味上下功夫。因此,在琴書教學中只是單純朗讀唱詞還是不夠的,在朗讀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體會徐州話的抑揚頓挫,通過聆聽范唱采用“讀—聽—讀—學唱”的步驟,逐步引導學生學習琴書的演唱。這種教學方法在常規(guī)的歌唱教學中我也嘗試使用,它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歌曲內容,更好地體會以詞帶聲的演唱方法,能使歌唱的聲音更清晰,取得很好的歌曲教學效果。
“善歌者必須先調節(jié)氣息”,說明氣息在歌唱藝術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琴書演唱的發(fā)聲方法要求是:氣沉丹田、混合共鳴、真假結合,無論說或唱都要在吐字、發(fā)音、聲調和韻味上下功夫,要用清晰的口齒,把字念正,把字吐真以發(fā)出動人的聲音,這也是不同歌唱藝術門類都必須遵循的發(fā)聲要求。對于初中生來講,氣息與發(fā)聲的訓練在演唱教學中還是比較抽象的,過多地講解反到使學生畏手畏腳,難以放開歌唱。我嘗試著首先從琴書的說白入手,訓練學生的中低聲區(qū),加強咽腔的共鳴,結合琴書演唱中的“噴口”與“彈口”,訓練學生唇齒的力量,以達到中音區(qū)有結實演唱聲音的效果;再循序漸進地過渡到中高音區(qū),體會琴書中“唱”與“說”的不同,中高音區(qū)的練習采用由弱到強慢慢放大聲音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真假聲結合,訓練學生假聲的意識,以達到音區(qū)的過度沒有痕跡沒有疙瘩的琴書演唱教學目標。
中國的板眼從自然節(jié)拍法開始,經過韻律性節(jié)拍走到定量節(jié)拍后,“板”就表示小節(jié)的第一拍,“眼”就表示第一拍以后的各拍。雖然在中國音樂文獻中也有“節(jié)”、“拍”等詞,但中國音樂中的“節(jié)”、“拍”和西方樂理中的“節(jié)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國音樂中類似西方樂理中 “節(jié)拍” 的應該是“板眼”。如果要去打破學生關于節(jié)拍的原有音樂理論基礎,在徐州琴書教學中,將此概念重置給學生,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嘗試將中國音樂中的板眼與西方音樂中的拍子相結合,在區(qū)分各自音樂節(jié)拍名詞術語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曲目,用形象、淺顯的語言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學習琴書小段《顛倒話》中慢板部分時,只需要講到它是一板三眼的四拍子,不去強調四拍子的強弱次強弱的力度變化,再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shù)拍子的長短進行演唱練習就可以了;在進行有板無眼(又稱為“流水板”)的一節(jié)拍教學中,只需用手板或者手拍出1拍子的力度,突出演唱音調的力度,學生就能感受并掌握琴書中有板無眼的節(jié)拍形式了。其實,有板無眼就是一拍子;一板一眼就是二拍子;一板三眼就是四拍子。將琴書中的板眼與西方樂理中的節(jié)拍相結合學習,并在結合曲目情緒的基礎上適當?shù)嘏c數(shù)拍子相結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初中學生是能夠理解和掌握的。
在徐州琴書教學中,除了板眼基本的節(jié)拍學習外,板的節(jié)奏打法也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初中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板”有“實板”和“虛板”,即琴書藝人們口中的頂板唱和閃板唱?!鞍濉贝蛟跇芬舭l(fā)出同一時刻稱為“實板”;打在樂音未發(fā)出以前或樂音發(fā)出后延續(xù)過程中稱為“虛板”,還有比較自由的打在節(jié)拍樂句音末稱為“底板”。同樣,眼也有“實眼”和“虛眼”。那怎樣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這些板眼的節(jié)奏呢?經過琴書教學的積累,我慢慢領悟到:頂板唱就是強拍開始進入,有加強演唱語氣的作用;閃板唱就是節(jié)奏中的弱拍起,常見的有四分休止和八分休止、十六分休止,這樣的演唱比較靈活、幽默,也是琴書小段中常見的形式。通過琴書節(jié)奏元素與音樂知識這樣的結合學習,學生大都是能夠理解和掌握的。
徐州琴書常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過說、唱的形式把各種人物、故事表演給聽眾。優(yōu)秀的琴書演員特別注重從人物出發(fā)設計表演程式,即“進角色”。在教學周期時間較短的初中琴書音樂課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或模仿這種表演是需要日積月累和一定教學方法的。我嘗試從幾個方面進行:1.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的模仿與練習。在學習琴書的初始階段,學生的表演大都以模仿為主,我要求學生在模仿中盡量做到琴書舞臺表演的基本動作:腿直身穩(wěn),肩平頸活;經過一定時間的模仿與練習后再提高表演要求:講究手、眼、身、法、步、口的結合,面部與形體要盡量傳神,學會模擬琴書中人物的形象對話。2.運用小道具。在教學中,我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琴書表演方式,常常引導學生為琴書表演加入適合的道具,來更生動地塑造表現(xiàn)人物形象。這些道具大都是動員學生自制的,材料不限,如:馬鞭、釘耙、紙船、荷葉、僧帽等等。小道具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刻畫、突出表現(xiàn)人物的形象和性格。3.演唱技巧的設計與探究。琴書作為傳統(tǒng)的曲藝種類,其自由且具特色的演唱可以說是千人有千樣,其中裝飾音的運用更是靈活多變。針對這種開放性的演唱,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根據(jù)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唱段中倚音的時值唱得短促些就可以表現(xiàn)白娘子在得知許仙出家后急切的心情等等。4.分角色練習。在表演或講述一個故事時,先讓不同性格和表演特點的同學分角色進行,通過練習后再選擇一位同學嘗試一人分飾多角,循序漸進,降低表演難度。
作為傳統(tǒng)的中國曲藝形式,徐州琴書在初中音樂課堂開展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所謂教無定法,只要教師愿意不斷研究琴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藝術并樂在其中。
[1]于雅琳.徐州琴書腔詞關系探討[J].音樂創(chuàng)作,2014.
G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