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波
劉國傑出身女真望族,本姓烏古論氏,《元史》卷一六二有傳,但敍事簡略,缺漏之處較多。神道碑有兩個版本,分別見於《至正集》卷四八《劉平章神道碑》、《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五《湖廣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贈推恩效力定遠功臣、光祿大夫、大司徒、柱國,追封齊國公,謚武宣劉公(國傑)神道碑(銘)》(以下簡稱《劉國傑神道碑(銘)》)*閻復(fù)撰《劉氏先塋碑》,《靜軒集》卷五,《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二)》,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許有壬撰《劉平章神道碑》,《至正集》卷四八,《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七)》,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黃嵀撰,王頲點?!逗V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贈推恩效力定遠功臣、光祿大夫、大司徒、柱國,追封齊國公,謚武宣劉公(國傑)神道碑(銘)》,《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五,收入《黃嵀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敍述最詳者當屬黃嵀所撰神道碑,劉國傑《神道碑》是研究劉國傑家族的基本史料。相關(guān)的碑銘還有《靜軒集》卷五《劉氏先塋碑》(以下簡稱《先塋碑》)。本文旨在通過對《元史·劉國傑傳》中存在的隱晦史實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借以對劉國傑的事蹟有較爲完整全面的認識。
劉國傑係以軍功仕進。歷仕益都新軍萬戶、懷遠大將軍、漢軍都元帥、征東行省左丞、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其仕履可考者均不出世祖、成宗時期。然而,按劉國傑,享年七十二歲,薨於大德九年(1305),推測其當出生於太宗窩闊臺五年(1233)。兩個版本的《神道碑》及《元史·劉國傑傳》,對於劉國傑自太宗窩闊臺五年(1233)至至元六年(1269)的事蹟失載,明顯有所隱晦。
據(jù)《先塋碑》記載:“(劉國傑)幼讀書,□習騎射,以門閥從軍攻下□海,有功,擢軍馬隊長。至元六年,王師有事於宋,以材勇應(yīng)選爲管軍千戶?!痹S有壬《劉平章神道碑》云:“工騎射,從攻漣海有功,擢隊長。至元己巳,天兵南下,爲新軍千戶?!秉S嵀《劉國傑神道碑(銘)》謂:“公起家從攻漣、海,爲軍馬隊長?!薄对贰鴤軅鳌吩唬骸吧購能姖i海,以材武爲隊長。”按,劉國傑享年七十二歲,薨於大德九年(1305),推測其當出生於太宗窩闊臺五年(1233)?!断葔L碑》《劉平章神道碑》《劉國傑神道碑(銘)》及《元史·劉國傑傳》,對於劉國傑自太宗窩闊臺五年(1233)至至元六年(1269)的事蹟不見記載,僅著寥寥數(shù)語即代替劉國傑三十六歲之前的記事,從劉國傑《神道碑》及《元史·劉國傑傳》的隱約其詞來看,顯然有所隱晦。
關(guān)於“隱晦”説,通過《靜軒集》卷五《劉氏先塋碑》關(guān)於劉國傑之父劉德寧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佐證。窩闊臺時期,劉國傑父劉德寧,“國初侍宗王斡成,以掾?qū)購能?,久之益見親用,王既畫青齊,得承制封拜,以其才堪治郡,遂命副蒙古官合剌溫管領(lǐng)益都路軍民公事”*許有壬《至正集》卷四八《劉平章神道碑》記載:“(劉)德寧,益都路軍民達魯花赤,青難治且新造疑畏,爲設(shè)條約,郡以治聞,進龍虎衛(wèi)上將軍?!?232頁)黃嵀《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五《劉公(國傑)神道碑(銘)》:“父諱德寧,國初,侍宗王斡真爲內(nèi)府必闍赤,青、齊王分地,得承制封拜,命副合剌溫管領(lǐng)益都路軍民公事,因家焉?!?660頁)《元史》卷一六二《劉國傑傳》:“劉國傑字國寶,本女真人也,姓烏古倫,後入中州,改姓劉氏。父德寧,爲宗王斡臣必闍赤,授管領(lǐng)益都軍民公事?!?3807頁)《蒙兀兒史記》卷九九《劉國傑傳》: 父德寧,始改氏劉,充斡赤斤國王位下必闍赤,副蒙兀官合剌孩(合剌孩,征高麗元帥,合赤溫之弟,脫忽剌溫札剌亦兒臺氏,見秘史)管領(lǐng)益都路軍民,“總管荅魯合臣階龍虎衛(wèi)上將軍”(收入《元史二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2012年,634頁)。。按,斡成,亦稱斡陳(臣)、斡真、斡赤斤,也速該末子*《元史》卷一○七《宗室世系表》,2711頁。。太宗窩闊臺八年(1236)丙申分封,益都爲斡赤斤的封地*《元史》卷九五《食貨志三》記載:“太祖弟斡真那顔位: ……五戶絲,丙申年,分撥益都路等處六萬二千一百五十六戶?!?2413頁),其父劉德寧爲斡赤斤的必闍赤,作爲益都路軍民達魯花赤合剌溫的副手,管領(lǐng)益都路軍民事。而許有壬《劉平章神道碑》所載劉德寧爲“益都路軍民達魯花赤”。劉德寧擔任益都路軍民達魯花赤一職正副之説,姑置不論。其子劉國傑出生於太宗窩闊臺五年(1233),説明至少自太宗窩闊臺八年(1236)至至元六年(1269)之間,劉國傑很可能一直生活在益都地區(qū)。
自太宗窩闊臺三年(1236,即宋紹定四年)至中統(tǒng)三年(1262),益都爲山東世侯李氏的地盤。早在宋淳祐十二年,即憲宗二年(1252),李璮就曾佔據(jù)海州*《宋史》卷八八《地理志》記載:“海州,上,東???,團練。建炎間,入於金,紹興七年復(fù)。隆興初,割以畀金,隸山東路,以漣水縣來屬。嘉定十二年復(fù)。寶慶末,李全據(jù)之。紹定四年,全死,又復(fù)。端平二年,徙治東??h。淳祐十二年,全子璮又據(jù)之,治朐山。”(2179—2180頁)。憲宗八年(1258)夏四月,“詔征益都行省李璮兵,璮來言:‘益都南北要衝,兵不可撤?!瘡闹?。璮還,擊海州、漣水等處?!笔悄臧嗽滦脸螅碍f與宋人戰(zhàn),殺宋師殆盡”*《元史》卷三《憲宗紀》,51頁。。此事《元史·李璮傳》《新元史·李璮傳》均記作憲宗七年*《元史》卷二○六《李璮傳》記載:“憲宗七年,又調(diào)其兵赴行在,璮親詣帝言曰:‘益都乃宋航海要津,分軍非便。’帝然之,命璮歸取漣海數(shù)州。璮遂發(fā)兵攻拔漣水四城,大張克捷之功?!?4591頁)《新元史》卷二二二《李璮傳》記載:“憲宗七年,又調(diào)其兵赴行在,璮詣行在言曰:‘益都乃宋航海要津,分軍不便。’帝然之,命璮歸取漣海數(shù)州。璮遂發(fā)兵攻拔漣水四城,大張克捷之功?!?3255頁)。從劉國傑碑、傳資料的記載來看,其“從軍漣、海,以材武爲隊長”,當指憲宗七年至八年間,劉國傑跟隨李璮征伐漣水四城一事。此後,漣、海遂爲李璮佔據(jù),劉國傑當一直在李璮軍中鎮(zhèn)戍漣、海等地。中統(tǒng)元年(1260)六月戊戌,忽必烈“以李璮爲江淮大都督”*《元史》卷四《世祖紀一》,66頁。?!懊晒拧h軍之在邊者,咸聽節(jié)制”*《元史》卷二○六《李璮傳》,4592頁。。當時益都行省轄境內(nèi)的軍事力量很可能均歸李璮調(diào)遣,劉國傑應(yīng)在李璮軍籍之內(nèi)。自中統(tǒng)元年六月至二年六月,南宋一直並未放棄北上收復(fù)漣、海失地的企圖。中統(tǒng)元年(1260)六月“乙巳,李璮言:‘獲宋諜者,言賈似道調(diào)兵,聲言攻漣州,遣人覘之,見許浦江口及射陽湖兵船二千艘,宜繕理城塹以備’”*《元史》卷四《世祖紀一》,66頁。。秋七月,“庚午,賜山東行省大都督李璮金符二十、銀符五,俾給所部有功將士”*《元史》卷四《世祖紀一》,67頁。《元史》卷二○六《李璮傳》記載: 中統(tǒng)元年(1260),“世祖即位,加璮江淮大都督。璮言:‘近獲生口,知宋調(diào)兵將攻漣水。且諜見許浦、射陽湖舟艦相望,勢欲出膠西,向益都,請繕城塹以備?!t出金符十、銀符五授璮,以賞將士有功者,且賜銀三百錠,降詔獎諭。蒙古、漢軍之在邊者,咸聽節(jié)制”(4591—4592頁)。。“八月己酉,“宋兵臨漣州,李璮乞諸道援兵”。“冬十月丁未,李璮言宋兵復(fù)軍於漣州”。中統(tǒng)二年(1261)春正月,“乙酉,宋兵圍漣州。己丑,李璮率將士迎戰(zhàn),敗之。賜詔獎諭,給金銀符以賞將士。庚寅,璮擅發(fā)兵修益都城塹”*《元史》卷四《世祖紀一》,69頁。。二月,“己亥,宋兵攻漣水,命阿術(shù)等帥兵赴之?!∷?,李璮破宋兵于沙湖堰”*《元史》卷四《世祖紀一》,69頁。。六月癸巳,“李璮遣人獻漣水捷”。中統(tǒng)元、二年間,劉國傑很可能直接參與了攻打宋軍收復(fù)漣水的數(shù)次戰(zhàn)役。
1260年世祖忽必烈御駕親征北邊,北方漢人世侯紛紛出兵,“群臣躬履牧圉”,獨李璮蓄養(yǎng)精兵七八萬,卻以堅守漣水禦宋爲由。張起巖撰《濟南路大都督張公行狀》謂:“(李璮)既不身先六軍,復(fù)無一校以從”,“諸路兵久從征伐不得休息,率皆困弊,而璮假都督之重,擁強兵至五七萬,日練習整厲,名爲討宋而實不出境。士卒唯知璮之號令,不復(fù)知稟朝廷之命”*蘇天爵《元文類》卷五○《濟南路大都督張公行狀》,商務(wù)印書館,1958年,724頁。。中統(tǒng)初年,黃金家族內(nèi)部爆發(fā)了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戰(zhàn),忽必烈親征漠北傾全力應(yīng)付阿里不哥,無暇南顧導(dǎo)致中原內(nèi)地防務(wù)空虛。中統(tǒng)三年(1262),山東行省李璮乘機發(fā)動兵變,當時其在漣、海一綫,遣使通宋,獻漣、海三城*《宋史》卷四五《理宗紀》“景定三年二月庚戌條”:“李璮以漣、海三城叛大元來歸,獻山東郡縣。詔改漣水爲安東州,授璮保信寧武軍節(jié)度使、督視京東河北等路軍馬、齊郡王,復(fù)其父李全官爵。璮即松壽?!敝腥A書局標點本,1977年,880頁。?!袄瞽f之亂”被鎮(zhèn)壓後,其舊部軍士多慘遭殺戮,但亦有倖存者,劉國傑可能即爲其中之一。據(jù)《元史》卷一五六《董文炳傳》:“璮兵有浙、漣兩軍二萬餘人,勇而善戰(zhàn),主將怒其與賊,配諸軍,使陰殺之。文炳當殺二千人,言於主將曰:‘彼爲璮所脅耳,殺之恐乖天子仁聖之意。向天子伐南詔,或妄殺人,雖大將亦罪之,是不宜殺也?!鲗闹?。然他殺之者已衆(zhòng),皆大悔?!?《元史》卷一五六《董文炳傳》,3669頁。
直到宋元襄樊戰(zhàn)役前,爲補充兵員,元朝政府下令於各地簽軍。其中,在山東地區(qū)重新起用李璮舊部,如至元五年(1268),“閏正月,詔益都李璮元簽軍,仍依舊數(shù)充役”*《元史》卷九八《兵志一》,5213頁。。次年二月復(fù)令:“益都、淄萊所轄登、萊州李璮舊軍內(nèi),起僉一萬人,差官部領(lǐng)出征?!?《元史》卷九八《兵志一》,2513—2514頁。此事亦見於《元史》卷一五六《張弘範傳》:“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練之卒,勇悍難制,故命領(lǐng)之”,由張弘範出任“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元史》卷一五六《張弘範傳》,3680頁。據(jù)《元朝名臣事略》記載,張弘範任職記作“益都行軍萬戶”或“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益都行軍萬戶”很有可能爲“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的省稱,實爲一職。蘇天爵輯撰,姚景安點?!对际侣浴肪砹对獛洀埆I武王》,中華書局,1996年,101—102頁。。是年,劉國傑“以益都新軍千戶從張弘範戍萬山堡”*《元史》卷一六二《劉國傑傳》,3807頁。。黃嵀《劉國傑神道碑(銘)》亦載:“至元六年,國兵伐宋,以益都新軍千戶從攻襄、樊,分屯萬勝堡?!?閻復(fù)《劉氏先塋碑》謂:“至元六年,王師有事於宋,以材勇應(yīng)選,爲管軍千戶?!?562頁)黃嵀《劉平章神道碑》:“至元己巳,天兵南下,爲新軍千戶,宋保障襄樊,公屯萬山堡?!?232頁)此處“萬勝堡”即“萬山堡”。説明在至元六年時,已完成對原益都地區(qū)李璮舊部重新改編,組成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由張弘範任萬戶,劉國傑任千戶*陳廣恩認爲,“新組建的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府,當時也被稱爲益都新軍萬戶府、淄萊新軍萬戶府等,可見名號並不統(tǒng)一?!眳⒁婈悘V恩《元益都諸萬戶府考》,《史學月刊》2015年第6期,48頁。?!对湔隆肪砣摹侗恳弧ぼ娨邸ふ姟苏哲娂斠邸分忻鞔_記載,至元九年(1272)檢閲軍籍,明令規(guī)定“益都、淄萊等路元簽舊軍內(nèi),軍民官司續(xù)査對出同貼戶計二百餘戶,照依中書省已斷體例,壬子年同戶者,分付軍戶一同當軍;壬子年不同戶者,開除軍籍爲民”*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对湔隆肪砣摹侗恳弧ぼ娨邸ふ姟苏哲娂斠邸罚腥A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1165頁?!对贰肪砥摺妒雷婕o四》“至元九年正月條”亦記載此事:“詔元帥府統(tǒng)軍司、總管萬戶府閲實軍籍。”(140頁)。壬子年即憲宗蒙哥二年(1252),所著録“益都、淄萊等路元簽舊軍”者,顯係李璮所轄舊軍戶。劉國傑即李璮舊部,以軍戶的身份參與了襄樊戰(zhàn)役。
神道碑主要是記載死者生平事蹟?shù)氖?,在撰寫過程中某些於當朝有違礙的地方,完全隱晦不録。無論是《劉國傑神道碑》還是《元史·劉國傑傳》,對至元六年以前的記事均失載?!断葔L碑》《劉平章神道碑》《劉國傑神道碑(銘)》對這段事蹟沒有直接的記載,這是劉國傑家族及元朝史官刻意回避這段史實,有意刪改的結(jié)果。《元史·劉國傑傳》不録此事,是由於撰寫者注意不夠忽略所致。
明朝史官在修撰《元史·劉國傑傳》時,劉國傑爲益都李璮舊部的背景未曾引起他們注意,因此剪裁史料時,常常漏掉“益都”一詞,並非出於有意避忌。如《劉國傑神道碑(銘)》所載,至元十二年,“丁家洲”之役後,劉國傑“以功除益都新軍萬戶”?!对贰鴤軅鳌凡诲h“益都新軍”一詞。關(guān)於益都新軍萬戶府問題,劉曉認爲:“益都新軍萬戶府至少有兩翼,均建於至元十一年(1274),分別由張弘範部將且同爲女真人的李庭與劉國傑擔任萬戶,以後又由兩人家族後裔世襲?!眮K援引《元史》卷一六二《李庭傳》《劉國傑傳》,指出“李庭與劉國傑至元十三年(1276)均由世祖忽必烈頒賜大虎符,其原佩虎符與所管萬戶府軍另委李庭子李大椿與劉國傑侄劉漢臣統(tǒng)領(lǐng)”*劉曉《元鎮(zhèn)守杭州“四萬戶”新考》,《浙江學刊》2014年第4期,41頁。。而事實上,據(jù)《元史》卷一六二《李庭傳》《劉國傑傳》記載,至元十一年(1274),李庭“以功加明威將軍,授益都新軍萬戶”*《元史》卷一六二《李庭傳》,3796頁。。至元十二年(1275),劉國傑“從(伯顔)破沙洋、新城,敗孫虎臣丁家洲,戰(zhàn)甚力,進(益都新軍)萬戶”*《元史》卷一六二《劉國傑傳》,3807頁。關(guān)於此事,《劉公(國傑)神道碑(銘)》記載: 至元“十二年(1275)春二月,師次丁家洲,宋都督賈似道遣其前鋒孫虎臣來逆戰(zhàn),公以選鋒當其前,與諸將合擊之,虎臣大敗,十三萬人一時俱潰,追奔逐北,直抵蕪湖。以功除益都新軍萬戶,仍賞銀千兩”(661頁)。。襄樊戰(zhàn)役獲勝後,論功行賞,同時也爲大舉滅宋重新整編軍隊。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被析分爲兩翼。一翼益都新軍萬戶府,至元十一年成立,由李庭統(tǒng)帥。另一翼益都新軍萬戶府,組建於至元十二年,由劉國傑出任統(tǒng)領(lǐng)。
關(guān)於世祖忽必烈授予劉國傑與李庭大虎符一事,《元史·劉國傑傳》失載,《劉國傑神道碑(銘)》對此事有詳細記述: 至元“十三年冬十有二月,詔公(劉國傑)以元佩虎符及所管軍二萬付其子,坐鎮(zhèn)所分城邑,而別降大虎符,除公僉四川行樞密院事,選兩淮新附軍西征,未行”*黃嵀《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五《劉公(國傑)神道碑(銘)》,661頁。?!对贰肪硪涣独钔鳌酚涀鳎骸笆甏骸雷婕纹鋭凇藙e降大虎符,加鎮(zhèn)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仍命其次子大椿襲萬戶職。”*《元史》卷一六二《李庭傳》,3797頁。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確實曾授予益都新軍萬戶劉國傑與李庭大虎符,並將原佩虎符及其所管部分府軍委派其子統(tǒng)領(lǐng)。
按《先塋碑》記載:“公既受西川行院之命,聖上憫其勤勞,聽子弟一人襲爵,遂以先佩虎符傳之猶子漢臣,充管軍萬戶。”當時劉國傑只有一子愛先不花,爲夫人李氏所出,年紀尚幼。遂由其侄劉漢臣權(quán)領(lǐng)其軍,充任萬戶。劉漢臣,劉國傑兄國華之子。劉國華“嘗任山東淮南行省理問官”,從其官銜來看,明顯是李璮的行省屬官。由此可見,忽必烈在追究和處置李璮集團問題時是慎重和有節(jié)制的,並未波及劉國華之子劉漢臣。劉漢臣自至元十三年充任萬戶,直至劉國傑曾孫伯顔帖木兒,“乃以嫡孫正襲爲武徳將軍、益都新軍萬戶,分鎮(zhèn)某所”*黃嵀《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五《劉公(國傑)神道碑(銘)》,666—667頁。。説明至元十三年,劉國傑以原佩虎符及二萬府軍交由侄劉漢臣率領(lǐng),鎮(zhèn)守所分城邑,而李庭則以次子李大椿承襲益都漢軍萬戶一職。
上述種種跡象顯示,劉國傑父親爲斡赤斤家臣,因斡赤斤封土在益都,方與李璮産生交集,並受其節(jié)制。劉國傑很有可能爲李璮舊軍戶,並且參與中統(tǒng)三年的“李璮之亂”?!袄瞽f之亂”是元初政壇上一件非常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重大政治事件。至元之初,忽必烈爲了加強中原漢地統(tǒng)治集權(quán)化,有效抑制北方漢人大世侯的割據(jù)勢力,先後在北方漢地實施兵、民分治,罷世侯、置牧守、行遷轉(zhuǎn)法,易置漢人將領(lǐng)部屬、將不擅兵等制度。如史氏子侄解除兵權(quán)者達十七人,張弘略被解除軍職。嚴氏在東平一帶地方的實權(quán)終於全被削奪,嚴忠嗣罷官家居,嚴忠範的尚書一職也被免去。主持陝西行省政務(wù)的廉希憲、商挺、劉秉忠等人因舉薦王文統(tǒng)而受到猜疑。
在追問懲治李璮叛黨過程中,元朝對李璮舊部採取的主要防範手段是將其編入武衛(wèi)軍,將原益都行省的軍權(quán)置於元朝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據(jù)《元史》卷五《世祖紀二》“中統(tǒng)三年(1262)九月戊午”條記載:“以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董文炳兼山東路經(jīng)略使,收集益都舊軍充武衛(wèi)軍,戍南邊。詔益都行省大都督撒吉思與董文炳會議兵民籍,每十戶惟取其二充武衛(wèi)軍;其海州、東海、漣水移入益都者,亦隸本衛(wèi)。”*《元史》卷五《世祖紀二》,86—87頁。文中提到的“益都舊軍”,即指原李璮所轄部衆(zhòng)而言。李璮在籍的軍士按照十戶取二的規(guī)制和徵取標準被編入董文炳率領(lǐng)的武衛(wèi)軍。中統(tǒng)三年到至元五年間劉國傑當被解除軍職,未被編入武衛(wèi)軍。直到至元五年,忽必烈於山東地區(qū)大規(guī)模簽軍攻宋,劉國傑始重新被起用爲益都淄萊行軍千戶,直接隸屬於益都淄萊行軍萬戶張弘範統(tǒng)領(lǐng)。
《先塋碑》與兩個版本的劉國傑《神道碑》的作者、作年均十分明確?!鹅o軒集》所收《先塋碑》,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由翰林集賢侍講學士、中順大夫、同領(lǐng)會同館事閻復(fù)所撰,劉國傑立石。閻復(fù)是根據(jù)劉國傑家傳和平生戰(zhàn)績撰寫碑銘,此時劉國傑尚健在,關(guān)於《先塋碑》的記述當不會有誤。許有壬作《劉平章神道碑》是在劉國傑長子脫歡去逝後,由次子脫出奉家傳請許有壬所撰。據(jù)黃嵀《劉國傑神道碑(銘)》所載,至正八年(1348)時,劉國傑之子脫歡已歿十三年,可知脫歡歿於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則許有壬《劉平章神道碑》當撰於元惠宗至元元年、至元二年之間?!秳鴤苌竦辣?銘)》,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由黃嵀奉旨所撰。尤其是閻復(fù)撰寫《先塋碑》時,劉國傑仍健在,碑銘卻有意淡化其自太宗窩闊臺五年(1233)至至元六年(1269)記事。由劉國傑其後人對此事的處理來看,顯然是知其忌諱,避免再次提及受到株連?!断葔L碑》與兩個版本的劉國傑《神道碑》之所以儘量回避“李璮舊部”字樣,完全是出於避免提及其曾經(jīng)參與“李璮之亂”的考慮。而至明代,對劉國傑參與“李璮之亂”一事,無須隱晦。史官在修撰《元史·劉國傑傳》時忽略其益都背景,往往是對這一點注意不夠,很不恰當?shù)貏h掉了“益都”字樣,所以難免會造成一些重要信息的脫漏。
結(jié)論
以上歸納的情況大致反映出了《元史·劉國傑傳》存在的紕漏。從傳文內(nèi)容來看,傳的水準不如黃嵀所撰《劉國傑神道碑銘》。傳作者剪裁史料過於隨意,傳作者所具有的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水準,與元代“儒林四傑”之一並擔任過侍講學士、知制誥同知經(jīng)筵事的黃嵀亦不可相提並論。儘管《元史·劉國傑傳》存在種種謬誤,但並不影響全傳內(nèi)容的真實性,不能全盤否定其史料價值?!对贰分械娜宋飩饔洸糠质嵌嘣吹?,主要有《國朝名臣事略》、各家人物碑傳文字,以及《經(jīng)世大典·治典》中的“臣事”項,後者歷來是被忽略了的?!督?jīng)世大典·治典》的“臣事”項可能會有劉國傑的傳記,傳記部分的資料來源是劉氏家族所獻祖先的碑傳文字,如家傳、誥命、《先塋碑》等,收録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加工。
《元史·劉國傑傳》脫歡“尚憲宗孫女”一事,《劉平章神道碑》和《劉國傑神道碑(銘)》均失載,黃嵀碑云:“脫歡之碑,則別一敕前翰林學士承旨歐陽玄爲之銘?!倍鴻z閲《歐陽玄全集》*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並未發(fā)現(xiàn)收録脫歡碑銘。脫歡“尚憲宗孫女”記事可能來自於《經(jīng)世大典·治典》的“臣事”項記載。而脫歡歿於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顯然是在《經(jīng)世大典》成書之後?!秳⑵秸律竦辣纷对葑谥猎?1335)、至元二年(1336)之間。黃嵀《劉國傑神道碑(銘)》撰於至正八年(1348)?!督?jīng)世大典》於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五月成書,顯然在時間上早於《劉平章神道碑》和《劉國傑神道碑(銘)》。這樣看來《元史·劉國傑傳》的史源很可能來自《經(jīng)世大典·治典》的“臣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