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龠類樂器與龠文化
楊 琳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是世界上音樂文化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音樂文化甚至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本文以蘊含龠文化意義內(nèi)核的龠部為線索,從構造理據(jù)、引申線索、意義闡釋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索龠的本義和蘊含的儒家思想,龠類樂器的音樂文化內(nèi)涵。
龠類樂器;本義;文化內(nèi)涵
龠,是管樂器,發(fā)源于“吹火管”,產(chǎn)生于古代漢族。外形像編管樂器,形制似笛,在萬年以前便是有多個音孔的樂器。古龠對我國探索音律音階的起源具有指導作用。龠類樂器蘊含了龠文化及哲學含義。如“龢”、“龤”二字,就體現(xiàn)了音樂具有“調(diào)和”功能,這也正是儒學家重視音樂的緣由。因此,研究龠部、龠類樂器和文化內(nèi)涵,對于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流以及中國傳統(tǒng)樂器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文化學者研究龠文化。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工具書、專著類的研究等。如崔憲《曾侯乙鐘銘“(龠禾)”字探微》、王秉義《龠文化與笙藝術研究》以及王祥之的《圖解漢字起源》和董塞的《漢字部首溯源》中均有論及龠部字及其樂器,涉及的內(nèi)容多、范圍廣。
《說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為東漢許慎著。許慎的《說文》卷二中把“龠”列為一個部首。其本義是: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屬皆從龠。此后,《辭?!贰犊滴踉~典》《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均立“龠”部,介紹龠類樂器。從工具書類研究成果可知,凡從“龠”的字大多與吹奏樂器或吹奏有關。
王祥之在《圖解漢字起源》介紹了與“龠”相關的“龠”“龢”“龣”“龤”的造字方法、形體演變、本義、引申義,說明“龠”部字均與吹奏樂器有關。在《細說漢字部首》中,左民安與王盡忠解釋了“龠”的含義:像編管之形,上部像吹龠的口型,中、下部像龠形,下部并聯(lián)在一起的管子是四根。藏克和所著的《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闡釋了“龢”的“調(diào)和”的功能,與儒家和諧社會觀“和為貴”、“天人合一”等和諧思想相對應。
龠是中國的民族管樂器。根據(jù)它的吹奏方式方法,可以分為四種,即:橫,直,豎,斜?!皺M吹”,指的是吹奏類似于笛,篪等管樂器;“直吹”,指的是吹奏簧、嗩吶、管子等;“豎吹”,指的是吹奏洞簫,尺八等。“斜吹”,指的就是類似于古龠類的樂器。
根據(jù)考古所知,古龠發(fā)源于“吹火管”,是多音孔樂器。根據(jù)材質(zhì),可稱為“骨龠”。在黃帝時期,材質(zhì)使用植物,稱為“葦龠”;在大禹時期,龠是宗考樂舞的標志性樂器;殷商時期,產(chǎn)生了甲骨文。因此,“龠”成為祭名。古龠在兩周時期,被認為是“文舞”的代表性樂器。代表了華夏文明和禮樂制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和諧”。這兩個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文化中,“和諧”就是其文化精髓。追求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和諧的音樂等,都表現(xiàn)了人類的共同理想。筆者認為,“和諧”之意暗含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滲透在音樂中。
中國古人講究音樂的和諧。所以“龢”是“和”的異體,“龤”則是“諧”的異體。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就是指樂聲和諧。此外,從“龠”的字有的亦有“和、和諧”的含義。如“瀹”字,從水、龠聲,有“疏通河水”的意思。河水若不疏通,就會泛濫,而泛濫就是不和諧。
“禴”指古代宗廟的夏祭。因此夏祭又稱“禴祭”。
“鑰”,繁體字為“鑰”,從金、龠聲?!版i”、“鑰”二物本是相吻合、相和諧的,鎖有鎖閉的作用,而鑰有疏通、開啟的作用。以此來看,“鎖”、“鑰”是對立于統(tǒng)一的。
“龥”有呼喊的意思。龠作為吹管樂器,其發(fā)聲是要通過向外吹氣的。而呼喊需要向外用氣。所以,“龥”亦有“和諧”、“和順”的意思?,F(xiàn)簡化為“吁”。
“龢”、“龤”的和諧之義闡釋了儒家的和諧思想:修身養(yǎng)心,實現(xiàn)人的身心和諧;和而不同,實現(xiàn)人人和諧、社會和諧;天人合一,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華民族優(yōu)秀燦爛的音樂文化令人嘆服?!稑窌防锩嬖徇^:“震為六子之首,龠為眾樂之先?!币虼耍剿髻呶幕脱芯抠哳悩菲?,對我國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過程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筆者是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所以本文從中國音樂史、中國漢字文化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方面闡述了龠文化的內(nèi)涵,探索龠的本義,龠類樂器與儒家思想的關聯(lián),龠類樂器的音樂文化,說明龠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里占據(jù)重要地位,體現(xiàn)音樂與萬物自然和諧相應的內(nèi)涵?!?/p>
[1]許慎.說文解字[M].岳麓書社,2006.
[2]董賽.漢字部首溯源[M].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3]左民安,王盡忠.細說漢字部首[M].九州出版社出版社,2005.
[4]王祥之.圖解漢字起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孫繼南,周柱銓,劉再生,黃硯如.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6]崔憲.曾侯乙鐘銘“(龠禾)”字探微.中國音樂學,2005,01.
[7]王秉義.龠文化與笙藝術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
[8]章俊.親歷新出土的賈湖骨龠的測音.人民音樂,2002.
[9]藏和克.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9.
[10]段石羽.漢字中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