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析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西南民歌教學研究*
程 析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西南民歌豐富多彩,體現(xiàn)著勞動人民的智慧、風土人情,精神面貌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將民歌資源用于學校音樂教學,是學校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是學校教改的重要課題。為此,成都師范學院組織了課題組,以西南云、貴、川、渝部分學校為研究點,通過田野采風與學校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對民歌教材建設、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望能對我國民歌教學有所參考價值。
西南民歌;教研理論;民歌教學;教研價值
《西南民歌教學研究》是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音樂研究中心研究項目。在研究過程中,成都師范學院課題組得到了云、貴、川、渝等大學的部分專家的幫助,得到了昆明市教委、重慶市木洞文化館、貴州從江縣教委有關領導和教研員的大力支持,有云、貴、川、渝等地學校教研點的密切配合。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采用田野采風與學校民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了解教研點民歌教學現(xiàn)狀,研究大學、中學、小學民歌教學方法。課題組經(jīng)過兩年的西南民歌教學研究,較順利地完成了預定的基本任務。
在課題準備階段,我們進行了文獻研究法,查閱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專著和論文,了解研究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動態(tài),歸納相關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使課題研究具有學術支撐。
二十一世紀,全球經(jīng)濟趨于一體化,保持民族特色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民歌,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域環(huán)境下生存的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致力于本國民歌的教學。如德國,教師在19世紀初就能自覺將本國民歌納入音樂課,并掀起了學校民歌運動,學生在其教化下,不但熱愛自己民族音樂,也尊重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在匈牙利,教育家柯達伊選擇本國民歌,對學生進行各種音樂要素的訓練,學生在音樂和母語結合下,領悟了匈牙利民歌風格,激發(fā)了學生愛國愛家的品格,柯達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體系,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由此可見,學校進行民歌教學是愛國、愛家的需要,是傳承、弘揚本民族文化的需要。
課題組以音樂學、民俗學、社會學、傳播學為主要研究方法,每到一個教學研究點,我們都要對當?shù)孛窀柽M行采風,與文化館聯(lián)系,聽當?shù)孛窀鑲鞒腥爽F(xiàn)場演唱和講解,并參與當?shù)孛窀枵寡莠F(xiàn)場。通過云、貴、川、渝部分地方的采風過程,我們了解到:我國西南,地勢處于多山地、多丘陵和高原地帶,地理環(huán)境相聯(lián)又相割。這里除漢族外,還生息繁衍著許多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這里有土家族、侗族、苗族、藏族、彝族、白族、傣族、阿昌族、僳僳族、普米族、瑤族、布朗族、獨龍族……等。西南民歌豐富多彩,體現(xiàn)著西南勞動人民的智慧、勞動經(jīng)驗、風土人情,精神面貌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每個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很豐富的民歌。這些民歌在西南人民生活中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唱民歌傾訴男女間的愛慕,以唱民歌激發(fā)勞動者的干勁,以唱民歌祝?;榕?、哀悼死者,以唱民歌抒發(fā)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對于那些沒有文字記載的民族,要靠唱民歌活態(tài)傳承歷史、生產(chǎn)、生活和禮儀方面的知識??傊窀枋撬麄?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牟糠?,侗族人有一句俚語是“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就說明了唱歌如同吃飯一樣重要。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唱民歌也呈現(xiàn)出不同風格,如巴渝一帶的人,唱出的民歌高亢而雄渾,云貴高原,唱出的民歌高亢中有柔情。多地形多民族的西南,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歌,同一地區(qū)的民歌就有著很多類型。如重慶木洞山歌中的“禾籟”就包括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籟和連八句等,類型有:勞動號子、風俗歌、情歌、神歌、盤歌、舞歌等[1]2006年6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木洞山歌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2008年11月和2011年7月兩次被文化部命名木洞鎮(zhèn)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再如貴州的侗族民歌,有“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之分。最有特點的是侗歌大歌,大歌,侗語稱“嘎老”,“嘎”是歌,“老”是眾人以及聲音宏大的意思。特點是:支聲復調(diào)性質(zhì),主要旋律在低聲部,高音聲部由歌頭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種類很多,分為: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童聲大歌等,[3]在一些重大節(jié)日里,他們還舉行侗族大歌節(jié),在侗寨鼓樓對歌、賽歌,人山人海,幾天幾夜歌聲不絕,場面十分壯觀。
如何將西南民歌融入到學校教學中,是我們課題組研究的主要任務。
課題組在2015年6月就啟動了對云、貴、川、渝部分學校民歌教學的考察和調(diào)研。從調(diào)研可知,有部分高校和中小學校對民歌教學尤為重視,例如,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等,把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研究民歌作為重要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并開設了采風民歌,學唱民歌的課程。在中小學,重慶石柱縣、秀山、綦江等小學,云南、貴州,四川有少部分中小學引進了民歌進課堂。在調(diào)研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大部分高校、中小學對民歌教學并不重視,其原因是:在高校,對于“技術”與“文化”兩者之間關系上,更重于“技術”。對于一些邊遠的山區(qū)中小學,音樂教師絕大部分是兼職,學校音樂課經(jīng)常被主考課程所占。在課程資源觀上,不少教師都誤認為,國家統(tǒng)編的音樂課本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因此,對于民歌教學是空白。
通過調(diào)研后,課題組選定研究點: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重慶木洞小學;貴州小黃村小學;云南西華園小學;四川西昌喜德瓦爾學校,四川納溪中學校,成都市棕北中學西區(qū)實驗中學。確立研究點后,課題組成員分別深入學校,對民歌教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
1、課程設置。對于民歌課程的設置,教學研究點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設置有專門的民歌課程,例如,貴州從江縣高增鄉(xiāng)的小黃小學,學校于上世紀80年代就把當?shù)囟备枰肓苏n堂,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程。學校將侗歌作為正式課程,每班每周安排有一到兩節(jié)的侗歌課,在每天上午的大課間操中,還讓學生配合律動唱侗歌。課外有專門的侗族大歌訓練室。第二種情況是:在高校音樂學院聲樂課中、技能綜合教學課中滲透本地民歌教學,如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基本上屬于這種類型。第三種情況是:運用音樂欣賞課、音樂綜合課程、器樂吹奏課程中納入本地民歌內(nèi)容。例如云南西華園小學;四川西昌喜德瓦爾學校,宜賓納溪中學、成都市棕北中學西區(qū)實驗中學等都采用了這種課程設置的方式。
2、教材建設,2001年,我國音樂“新課標”指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shù)厝宋沫h(huán)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開發(fā)具有地區(qū)民族和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資源。[4]從研究點情況看來,對于教材的形成,他們首先是普查當?shù)氐拿窀瑁購膶W生心理、知識層次,民歌難易,學生音域、節(jié)奏難度上,安排了各年級的教材。同時注意民歌教材的藝術性、經(jīng)典性、趣味性、歌謠性。教材建設情況有三種:第一種是形成了教科書。如《木洞山歌》教材,分上下兩冊,各有5個單元,上冊21課,下冊25課,教材中還分別對木洞民歌特點做了說明。第二類情況是:沒有教科書,教材裝在教師頭腦中全能背唱出來。從貴州小黃教師親筆手寫的備課本上看出,教師熟悉侗文、漢文,運用各年級的教材都很恰當。第三類教材是本地民歌豐富,但學校剛起步,暫時選用幾首民歌作臨時教材進行教學探索。
3、民歌教學
在民歌教學研究中,出現(xiàn)了一些好的教學課型與教學方法。
首先是口傳心授與雙語教學相結合。我國民歌代代相傳的基本方法就是口傳心授,特別是對于一些沒有文字記載的少數(shù)民族,唱民歌就是他們對自己民族歷史、文化、風俗、勞動經(jīng)驗的活態(tài)傳承。民歌中的感情、韻味、語言、歌唱技巧只有通過口傳心授的方法才能達到。對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從小習得的就是父輩傳授他們的本民族語言和歌唱,就應選擇口傳心授與雙語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民歌教學。如貴州小黃村小學的侗歌教學,四川西昌喜德瓦爾學校的彝歌教學就體現(xiàn)了這種方法。這種教學,既鞏固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母語,又自然地唱出了民歌韻味。
第二是:器樂吹奏與民歌演唱相結合。音樂新課標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因此,有不少中小學進行了器樂進課堂的改革探索。實驗一段時間后,一些學校認識到,必須有唱的結合,才能較全面地進行民歌傳承。例如:云南昆明西華園小學,首先從單一的葫蘆絲吹奏過度到與民歌演唱相結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發(fā)聲練習,葫蘆絲吹奏訓練,視譜民歌吹奏,朗讀歌詞,詞曲結合,演唱民歌。這種教學使學生不光學習了云南一門民族器樂的吹奏技能,還提高了視譜能力,并能輕松地詞曲結合演唱民歌。這種教學,教師必須有一定的吹奏技巧和歌唱技巧。學生能自覺地在平時練習。
第三是:民歌改編與演唱風格相結合。民歌改編與演唱風格相結合,體現(xiàn)了時代性與傳統(tǒng)性的結合。例如,重慶文理學院在民族聲樂教學、合唱排練以及綜合課型中,將《太陽出來喜洋洋》、《木洞山歌》、《清江戀歌》等歌曲,進行了二度創(chuàng)編和歌唱韻味的訓練。改編手法是,保留原民歌元素和風格,改編歌詞,旋律、調(diào)式、調(diào)性,曲式結構,加工伴奏。在民歌演唱中強調(diào)咬字清晰,注重潤腔技巧,配合生動的表演動作,不少學生對家鄉(xiāng)民歌原生態(tài)演唱到改編民歌的演唱都獲得了有益的探索,理解到民歌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民歌對理解和把握民歌演唱風格的作用,啟示了學生如何中西結合用于民歌二度創(chuàng)編中去。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改編作品《清江戀歌》在重慶市第四屆大學生藝術節(jié)中榮獲一等獎;《田壩腔》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jié)中獲“群星獎”。
第四是:民歌演唱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實質(zhì)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學生能在社會活動的親身參與中,見世面,長才干,也是展露頭角的好機會。例如,貴州小黃學校的孩子們,不光在學校有專門的侗歌課程,學校教師還經(jīng)常把學生帶向社會鍛煉。他們每年要參與本侗寨的各種歌會,要參與從江縣、貴州省的藝術節(jié)。這幫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還跨出省門,把家鄉(xiāng)的侗歌唱響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進入到上海2009年國際藝術節(jié)匯演中,出席在2010年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的元宵聯(lián)歡會上,還隨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訪香港、日本。他們天籟般的歌聲清脆、婉轉,多聲部的諧和,打動了不少旅游觀光的賓客,也受到了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的好評。
第五是:師資培訓與技能比賽相結合。作為民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演唱的語言、發(fā)聲方法上以及韻腔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但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學生,由于在學校長期以美聲為準,畢業(yè)后在教學當?shù)孛窀钑r,時常陷于發(fā)聲標準化的困惑中。因此,對音樂教師進行民歌演唱培訓很有必要。在培訓方法上,可以引導他們熟悉地方歷史、風俗,觀摩當?shù)孛窀枋值母璩?,參與本地民歌表演等。為了促進專業(yè)成長,還可結合音樂教師技能大賽進行,例如:重慶教委在2016年舉行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技能大賽中,就有不少學校教師對民歌的精彩表演:如木洞教師代表隊演唱的《木洞酒歌》,秀山教師代表隊演唱的《黃楊扁擔》,大足教師代表隊演唱的《數(shù)蛤蟆》等。教師們對于民歌的韻腔,表演的神情都能準確地把握。
課題組在兩年多的西南民歌教學研究中,突出了音樂課的文化傳承價值,成功搭建了高校與基礎音樂教學科研的橋梁。在深入教研點進行民歌教學實踐中,課題組首先更新了教師課程資源觀,不把國家統(tǒng)編的音樂課本看成是唯一,而是根據(jù)本地實際,開發(fā)本地民歌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教科書。第二是,對民歌教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從學校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設備到學校民歌教學方法,社會實踐、師資培訓上進行全方位的研究,獲得了較典型的方法和課型。我們深感:這一科研,不但能配合本地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促進了學校音樂教學有特色地發(fā)展。
西南民歌教學探究,以云南、貴州、四川、重慶部分學校為研究點,以實地調(diào)研,田野采風與學校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研究了大學、中學、小學民歌教學方法,突出音樂課的文化傳承價值,對于民歌教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還缺乏對持續(xù)性以及良好循環(huán)性的深入研究。民歌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正確的教育觀,需要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條件上的支持,也需要一線教師在民歌演唱和教學上的不斷探索和磨礪。望西南民歌教學探究能對我國民歌教學有所參考價值?!?/p>
[1] 鄭麗娟,劉順偉.木洞山歌[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2.
[2] 胡天成.木侗古鎮(zhèn)文脈[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7.
[3] 田聯(lián)韜.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4][5]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課程標準[S].2001.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音樂研究中心研究項目《西南民歌教學研究》研究成果(NYY2015014)
程析(1982-),女,成都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