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琪
(611844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 成都)
論法語聽力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探究
熊 琪
(611844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 成都)
語言是一種交際的工具,是文化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基礎。因此,語言與文化有著極密切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可被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這使得世界的格局和人類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改變,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斗ㄕZ課程標準》提出:要拓寬學生的文化的視野,發(fā)展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由此可見,如何在法語教學中開展跨文化教學,使學生對中法文化差異的理解更加深透,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
語言;跨文化交際;法語聽力教學
法語教學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法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也就是學生需要通過法語課程來掌握一些基本的法語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聽、說、讀、寫、譯技能,同時,還要通過法語課程來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經(jīng)歷,形成跨文化意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目前,我國的法語教學主要分散在高校、培訓機構(gòu),而中小學的法語教學較少,由于國家政策引導,高校的法語教學基本是以考級為重要任務,而老師所采取的教學法是任務型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相結(jié)合,考綱要求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學什么,于是,逐漸“教”出了一些能考很高分,但是卻無法用法語與別人較好溝通的學生。另外,有些人錯誤的認為,只要學生的法語成績好,他與外國人的交際也不會存在什么問題。交際不同于溝通,法語說得好不等于與外國人交際得好。國內(nèi)的高校法語教學成果中有這樣的案例:專八考級優(yōu)秀的學生,到了法國上研究生課程,會出現(xiàn)聽不懂課的困難和障礙,這不僅僅是由于詞匯、句型等基礎知識的掌握面不廣造成的,更是因為在聽課過程中,不能適應語速和表達方式而出現(xiàn)的這些障礙。因此,在法語聽力課教學中,應該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進行滲透,減輕學生在交流交際上的障礙。
1.稱呼
法語中的姓名排列順序與中文的排列順序不同,比如說中文稱呼一般情況下是姓在前,名字在后面,稱呼的時候一般是姓在前,職位等在后面;法語中的稱呼正好是與中文相反,其與英文的稱呼是想通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國人對年長的女性,無論有沒有血緣關系,都會尊稱為“阿姨”,然而,當我們用法語叫“tante”的時候,這個人一定是有血緣關系的,法國人絕對不會為了表示尊重而叫“阿姨”,無論年長還是年幼,大家一律平等,都是以名相稱。
2.節(jié)日
一方一俗,更何況是不同的國家,中法所慶祝的節(jié)日也是不相同的,西方人一年中最熱鬧的節(jié)日就是圣誕節(jié)(No?l)了,因為在圣誕節(jié)時,人們可以領到禮品,還可以舉行圣誕晚會,見到圣誕老人等,而元旦卻很少有人慶祝。中國人最熱鬧的節(jié)日是農(nóng)歷的春節(jié)(La Fête du Printemps),在除夕夜里,一家人圍坐一起吃飯,根據(jù)南北方習俗的差異,我們會包餃子、包湯圓來迎接新年的到來。由于宗教原因,法國還有很多節(jié)日是和宗教信仰相關的,然而在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下,基本沒有宗教類節(jié)日,而是傳統(tǒng)民俗類節(jié)日居多。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涉及到除了圣誕節(jié)之外的,在中國不是特別有名的宗教節(jié)日時,應該給學生進行一定的講解,這也是聽力教學中,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部分。
3.見面
見面的禮儀也是根據(jù)國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外語學習者不能根據(jù)自己的習慣和外國人打交道,這樣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例如:法國人與關系不同的人見面時吻的部位不同。夫妻、戀人是互相接吻,一般的朋友吻臉,長輩對晚輩吻額頭,對女士是吻手背。而中國人見面則往往是握手。在和法國人相處的過程中,關于任何人之間的“安全距離”,也是有所區(qū)別的,中國人和一般朋友之間的“安全距離”一般是30厘米,然而法國人和一般朋友的“安全距離”比中國人小很多。法國人與別人初次面談,不喜歡別人問起姓名、年齡、工資及家事等,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是個人私事,別人不能輕易過問。與法國人開始談話的最好話題是談論天氣或時事。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經(jīng)常以問對方姓氏或者工作等切入話題。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涉及到與人打交道、和人見面的一些對話的時候,如果能適當?shù)臐B透一寫和法國人的相處之道以及相處禮儀,當然,不僅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qū)W生培養(yǎng)得更有跨文化溝通能力,有效地減少溝通中的誤會與誤解。
4.邀請
在法國文化中,邀請他人參加宴會或某些活動,是在借用別人的時間,所以對別人的時間安排要充分尊重,時間是由雙方商榷而定的;而中國人邀請他人赴宴或活動,被邀請者把“邀請”看作是一種榮譽,邀請者是犧牲自己的時間,給別人一個面子,時間則是由主人家來確定。
5.贊揚與批評
其實我們大家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個詞或者同一種表達方式會有不同的含義在交談過程,如果對彼此的文化背景夠了解,往往會造成一些誤會、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向來以謙虛為美德,在受到別人贊揚時,為了表示自己謙虛,常常會說:“哪里哪里…”可這樣的回答方式,在一個外國人聽來,會覺得莫名其妙,“我贊揚你好,你還要問我你到底哪里好…”、這就產(chǎn)生了分歧,也許十分愉快的一場交談,就在尷尬的氣氛中結(jié)束了。
6.肯定與否定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互相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學習一門語言不僅要掌握語音、詞匯、語法,“肯定與否定”的學習只能夠,還要知道運用這種語言的人們的世界觀、生活觀,即他們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的,他們平時的生活中以他們的方式相互溝通、即也要了解他們的社會文化。在中文中,肯定與否定有時候有點模糊,但是在法語中是很不同的,非肯定就是否定了,比如 Ne parle pas!-Ne parlons pas!--Ne parlez pas !即命令他人,不要說話,(我們)不要說話,(你們,您) 不要說話。法國人在口語交流中是很喜歡用否定的表達的,因此,在聽力教學中,要對否定的表達加以強調(diào),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法國人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7.贊同與反對
在談話中,對某一提議或者問題表態(tài)時,經(jīng)常會用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表達。語法非常的嚴密,在贊同與反對的表達中,這一點體現(xiàn)了法語的精確語嚴謹。
當你很贊同某個人的說法或者做法時,可以這樣說:
請相信我,先生。
Comptez sur moi, monsieur.
我一定滿足您的要求。
Je ne manquerai pas de faire ce que vous voulez.
我將盡力而為。
Je ferai tout mon possible.
非常高興(為您效勞)。
雖然都是表達贊同等,但是不同的情況下,用語都非常的嚴謹、用詞精準。這些非常正式的表達,一般不會用很口語的詞匯,因此,在聽力教學中,如何將這些表達教給學生,讓他們能聽得懂這只一種贊同,也是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yǎng)的一部分重要內(nèi)容。
1.以文化背景知識為任務導向滲透跨文化交際
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宗教、信仰、習慣、制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與不同國家、文化背景、語言的人交談時,要互相明白各自想要表達的意思,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必不可少。因此,在法語教學的聽力教學中,要不斷的吸收法語文化,同時要堅持以文化背景知識作為任務導向滲透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作用為加強知識儲備,提高法語預感等等。
2.以法國多媒體、真是材料為任務導向滲透跨文化交際
多媒體教學對跨文化交際的培養(yǎng)有重要作用。首先,媒體使用的語言是真實的、精煉的、緊跟時代潮流的,它能為法語學習者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語言環(huán)境。其次,信息化時代,學生不僅能通過聽力課堂進行法語聽力的訓練,更能夠在沒有老師、沒有在課堂上的環(huán)境下進行第二課堂的學習,從而能夠更好的認識和評價當時背景下的社會歷史。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隨之變得越來越頻繁,我們經(jīng)常忽略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定勢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定勢的影響,因此,作為法語教學者,我們應該就如何在中國的法語教學中,更好地滲透跨文化溝通能力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從而降低他我文化交流時定勢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
[1]付靜媛.母語和二語的遷移對二外法語學習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08.
[2]高玉娟,石鋒.中國學生法語元音學習中母語遷移的實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4:18-20.
[3]柴澤興.法語學習中的負面跨語言影響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4]鄧慧麗.二外法語學習倦怠關鍵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熊琪(1988.09.08~),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畢業(yè)院校:法國蒙彼利埃三大,研究方向:法語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