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夏
(710086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 西安)
民法與經濟法的契合
——公共利益與公序良俗
于 夏
(710086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 西安)
民法與經濟法二者在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方面有重要契合之處。通過對公共利益基本內涵和主要特點的探討,分析民法與經濟法在公共利益上的共同之處,指出要將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納入民法與經濟法的比較分析框架之下。
民法;經濟法;公共利益
一般而言,公共利益所涉及的范圍相對廣泛,從宏觀層面來看,公共利益所涉及的是全體社會成員所普遍具有的福祉,既包括物質層面,也包括精神層面;從微觀層面來看,公共利益需要在不同的社會主體間進行討論和分析。如果站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面來看,社會公共利益包含了不同主體在發(fā)展上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經濟社會發(fā)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關系、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等等??梢姡怖姹旧砭褪且粋€內涵及其豐富的研究領域。而不同的主體和部門之間在工作和業(yè)務上的交叉和融合也構成了一個公共利益網絡,不同網絡節(jié)點之間及有合作也有聯系,同時還有競爭。公共利益發(fā)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拘泥于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之間也出現了公共利益的語境。在民主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公共利益與社會公共政策的制定緊密聯系,它主要是與“公眾有關”的利益。在英美法系當中,公共利益與國家福利體系又聯系在一起;而在大陸法系國家之中,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和社會發(fā)展的公序良俗緊密相連??梢?,在不同民主發(fā)展基礎和歷史積淀的國家里,公共利益所指稱的語境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公共利益隨著民主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公共利益的主要特點也隨著民主化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公共利益的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公共利益與社會公民的個人利益緊密相連。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本身是人的發(fā)展過程,社會的形成過程也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在當前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形態(tài)里,廣大社會成員通過各種機制建立起聯系,這種聯系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積極地交織在一起。第二,公共利益具有排他性的特征由于階層本身的特征,不同的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之間在利益表達方面具有不同的訴求,其想要實現的目標也不盡相同。不過,由于社會公共利益整合機制的出現,公共利益能夠盡量地融合不同利益階層之間的利益訴求,從而實現社會成員利益的最大化。換言之,公共利益能夠最大化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共同之處,并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實現調和和調整,從而保證社會發(fā)展能像廣泛的利益方向前進。第三,公共利益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由于公共利益本身建立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之上,而經濟社會發(fā)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因此,公共利益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不會出現重大的變革。
(一)民法中的社會本位
近年來我國民法在社會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中取得了重大進步。比照近代民法以財產法為中心,現代民法強化了人文關懷,主要表現為從以財產法為中心到人法地位的提升,并廣泛體現于民法中主體制度的發(fā)展、人格權的勃興、合同制度的發(fā)展、物權法的發(fā)展、侵權法的發(fā)展、婚姻家庭法的發(fā)展等各個方面。對于民法中的個人本位的解讀,不僅需要從完全的自然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同時也需要從人格的角度進行分析。民法中的個人本位主要是強調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之上,獲得平等的利益。換言之,這種利益本身是強調的機會利益,卻并不能保證自然人在參與結果過程中獲得相等或相同的利益。這種個人本位在現代法律體系中早已得到基本確認,任何形式的民主形式也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無論一個國家處于何種社會發(fā)展階段,每個人都不可能獲得完全絕對的實質平等,而只能作為一種理想形式出現在國家建構的理念之中。現代民法確定了三大基本原則來保證自然人權利的實現,即所有權絕對性的限制、契約自由的限制以及無過錯責任的實行。當然,并不能就因此認為民法的個人本位轉向發(fā)生了變化,這本質上仍然是在尊重自然人基本權益的基礎上實現的。在公民社會當中,民法本質上是維護社會基本運行和維護市民社會基本利益的基本法。
(二)經濟法中的社會本位
經濟法是以調整和規(guī)范社會經濟行為和經濟秩序為主的專門性法律法規(guī)的總稱。法作為上層建筑總是經濟基礎的反映。首先,法的內容、性質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而一定的法的變更與發(fā)展又取決于一定的經濟基礎的變更與發(fā)展;其次,法服務于一定的經濟基礎,法對其賴以存在與發(fā)展的經濟基礎起引導、促進和保障作用,法對于與其相矛盾的、舊的經濟基礎加以改造和摧毀。經濟法與其他專門性法律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經濟法以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實現為基礎。既然經濟法側重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那么其構成的制度框架就必須具備一些獨立的特質,以符合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則為指導。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各級政府以服務經濟社會事業(yè)為主要職責。在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的過程中,各種法律的制定、修訂都要以服務社會發(fā)展進步作為主要任務。在西方法律體系中,社會公共利益一直是用來作為論證國家和社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政府權力的法律目的、法律秩序和正當目的的終極價值的基礎性概念,并被各國法律,甚至是憲法上規(guī)定為用來限制個體的權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對司法實踐、立法、執(zhí)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20世紀以前的法律體系建立在個人利益同社會公共利益一致的假設之上,但這種假設很快被經濟發(fā)展中個人利益同社會公共利益之間不斷加劇的矛盾所推翻,由此公私法律的分界也更加明顯。為了彌補對于社會公共利益保護的不足,尤其是經濟領域的社會公共利益,經濟法運用同民商法、行政法不同的本位思想,由此一種更適應社會化的法律制度應運而生。
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個無論對民法還是對經濟法具有特殊意義的概念,但社會公共利益又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其內涵和外延的界定都非易事。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公共利益也會不斷變化和豐富,民法和經濟法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問題也會面臨新的挑戰(zhàn),因此,要不斷完善相關的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改善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的法律保障,使社會公共利益真正得到維護和實現。
[1]孫沛成.中國民法經濟法論戰(zhàn)初考[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9,04:52-59.
[2]丁國民.民法現代化抑或經濟法的興起——民法與經濟法分野之爭[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3,05:63-69+84.
[3]徐爽.論民法與經濟法的區(qū)別[J].知識經濟,2011,17:32.
[4]趙嬌男.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研究[J].法制博覽,2016,27:191-192.
[5]王斌林.民法性質民法實踐之間對應關系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