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國維《人間詞話》和儒家思想為切入點"/>
黃燦松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510642)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哲理賞析
——以王國維《人間詞話》和儒家思想為切入點
黃燦松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510642)
愛國派、曾有過軍事經(jīng)驗的英雄詞人辛棄疾,其詞大都豪放雄偉,而其傳世名作《青玉案?元夕》卻存柔言密語,最后一句更是空靈委婉,耐人尋味,給后世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因此,筆者將在本文中從王國維《人間詞話》與儒家思想為切入點,剖析這首詞作更多的哲理意味,以期挖掘出一些新的東西。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人間詞話儒家思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程人,自小生活在金人占領(lǐng)區(qū),但卻時時心系大宋朝廷,期盼收復(fù)中原失地。胡適曾說:“他(辛棄疾)和南宋的大文人大詩人都往來很密切的。他的天分最高,才氣很發(fā)揚,讀書也很多,故他的詞無論長調(diào)小令,都能放恣自由,淋漓痛快,確然可算是南宋的第一大家”1,胡適高度贊揚辛棄疾高超的文學(xué)才能與藝術(shù)天分,不無道理。但是,從辛棄疾曾經(jīng)上奏過的《美芹十論》和《九議》來看,其政治與軍事上的智勇超群和深謀遠(yuǎn)慮似乎更值得人稱贊。正如鄧廣銘先生所言“我一向認(rèn)為,辛稼軒是一個兼具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人物,如果只把他當(dāng)做一個杰出的愛國詞人看待,那是不夠全面的”2。
《青玉案?元夕》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辛棄疾時年三十二,這是一首節(jié)序詞,描寫的是元宵佳節(jié)燈會的盛況?!皷|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上元節(jié)夜晚的天空中,燈火璀璨,火樹銀花,煙火消散后,又紛紛垂落,恰似雨點般的星火。而在地上看夜景的人如何呢?“寶馬雕車香滿路”,裝飾華麗的馬匹和車輛擁塞在街道上,熱鬧非凡?!傍P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簫聲迭起,天上的月亮與地上的花燈交相輝映,整個夜晚都是華麗的彩燈在街上流動。上闋從時空縱橫的角度描寫了燈會的盛況,絢爛非凡,熱鬧不已。
到了下闋,則開始寫眾人之集,“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各階層的婦女紛紛佩戴著元宵節(jié)的首飾,在大街上觀賞花燈,音容欣愉,好不熱鬧。但是,在最后,“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筆鋒一轉(zhuǎn),從剛剛的熱鬧喧嘩的氛圍突然轉(zhuǎn)到一種凄清與冷靜。喧嘩與熱鬧不屬于我,我不斷尋找著我心中的伊人,突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你在淡泊寧靜、人煙稀少的地方默默站立著,可謂神來之筆,有深刻的意蘊在其中。此詩也于此戛然即止,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令人遐想連篇。
近代以來,對此詞的解讀向來不一,“或以為這是說不與世俗合流、獨來獨往之品格問題,或以為這是說艷情,實在是一首地地道道的艷詞”3。而王國維先生對此詞卻另有看法,他認(rèn)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4。王國維認(rèn)為此詞最后一句是古往今來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的最后一個境界。在歷經(jīng)重重磨難,“獨上高樓”,“為伊憔悴”后,豁然開朗,終有所得。王國維對此句話剖析深刻,也活用得十分靈活。雖然這樣的解釋有生搬硬套之嫌,較為牽強(qiáng),連王國維自己在后面也說“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5,但王國維這番闡釋對于此詞意境的開拓?zé)o疑是有很大貢獻(xiàn)的。
王國維又曾說:“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6誠然,就此句而言,一個人脫離紛紛鬧鬧,去找清凈的地方,不斷地追尋尋求,最后突然回首,在一個凄清幽暗的地方找到了“他”,顯得多么勢單力薄,形單影只。就此句傳統(tǒng)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等寄托而言,單單只是把它看作是一首兒女情長的小詞,未免有失偏頗。其中蘊含的深遠(yuǎn)寄托、英雄性情和豁然開朗的境界,需要細(xì)細(xì)品味方可得之。
《論語》載孔子“(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下注有北宋學(xué)者胡安國的看法:“至于一疵不存、萬理明盡之后,則其日用之間,本心瑩然,隨所意欲,莫非圣理。”7意思是:孔子把人世間種種道理明白通曉后,其在生活中,便可隨心所欲,但又不離規(guī)矩,率性而為,卻又總是合乎于社會的尺度。這與“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樣有相同之意蘊??鬃右彩堑搅似呤畾q,歷經(jīng)了世間的種種磨難后,突然“見道”,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人”,自此不再離道。《論語》云“朝聞道,夕死可矣”8也是這個道理。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注解說:“道者,事物當(dāng)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biāo)腊?,無復(fù)遺恨矣?!?這個“道”就可以理解為辛棄疾眼中的“那人”,為什么要尋他千百度呢?因為如若發(fā)現(xiàn)了這個“道”,那么我活著舒順,死亦安泰,也不會有悔恨之事遺留??梢姟暗馈?、“那人”是一個人生命的終極關(guān)懷與永恒歸宿。難怪孔子十五歲就志于“學(xué)”,不斷求索,而辛棄疾也尋他千遍萬遍了。所以,“那人”其隱含的意味是非常深厚的。
再者,朱熹曾詳細(xì)論述過“物格”和“知致”的生發(fā)過程:“是以大學(xué)始教,必使學(xué)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致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0此句的意思是:《大學(xué)》教人于事事物物中窮盡其中道理,而一旦下足功夫,做了無數(shù)次的努力與突破,豁然貫通后,則一個事物方方面面的道理都被我通曉了,而我內(nèi)心深處的知覺也明朗了。這就是“格物”和“致知”的真諦。所以,剖析朱熹之蘊意,與“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即不斷地尋找,終有一天必能找到“那人”,必能找到“真理”,必能有所頓悟。
注釋:
1.胡適,王國維等撰.漢唐、于明編.《胡適王國維等解讀宋詞》.沈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
2.齊魯書社編輯出版發(fā)行.《辛棄疾詞鑒賞》.濟(jì)南:齊魯書社,2002年版,第2頁。
3.施議對撰.《辛棄疾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5頁.
4.王國維撰,黃霖等導(dǎo)讀.《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
5.王國維撰,黃霖等導(dǎo)讀.《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
6.王國維撰,黃霖等導(dǎo)讀.《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
7.(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54~55頁.
8.(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71頁.
9.(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71頁.
10.(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7頁.
[1]胡適、王國維等撰.漢唐、于明編.胡適王國維等解讀宋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2.
[2]齊魯書社編輯出版發(fā)行.辛棄疾詞鑒賞[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2.
[3]施議對撰.辛棄疾詞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國維撰、黃霖等導(dǎo)讀.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黃燦松(1996.10- ),男,漢族,廣東省惠來縣人,本科學(xué)歷,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主要從事研究方向:歷史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