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斯 (浙江省溫州市文化館 325027)
書學的技與道
陳 斯 (浙江省溫州市文化館 325027)
技與道這兩個層面蘊含了筆法、字法、章法、意境等內(nèi)容,既是學書的途徑也是書家追求的目標。了解這層關(guān)系,有利于學書者明確方向。
技與道;筆法;字法;章法;意境
蘇軾在《跋秦少游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少游近日草書,便有東晉風味,作詩增奇麗。乃知此人不可使閑,遂兼百技矣!技進而道不進,則不可。少游乃技道兩進也!”這里就談到了技與道的問題。簡單地說,技就是技法,是書寫的技巧;而道就是達到了一定高度的境界。不單單是書法,任何藝術(shù)都繞不開技與道的問題。
技比較好理解,道理解起來有點難。道是道家哲學的最高范疇。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五章)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二章)可見,道是很高的準則,是萬物之源。東方哲學都提到道。日本甚至比我們還要講究,我們說書法、茶藝、武術(shù),日本人說書道、茶道、武士道。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流傳到了日本甚至傳承得更好。
書法之所以不同于寫字,就在于道。寫字只是實用,而書法則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審美情趣,它要表現(xiàn)更加高遠的意境,是屬于藝術(shù)的范疇。我們評判一幅書法作品的優(yōu)劣,最終要落到它的意境與氣韻上??梢哉f,道是書法追求的終極目標。
如果用最簡單明了的思維來理解書法的話,可以把書法理解成是由筆法、字法、章法、氣韻等幾個因素構(gòu)成的一種書寫藝術(shù)。它最終要表現(xiàn)的是氣韻與意境。這當中有技也有道,也可以說是在道的觀照下的技的表達。道是目的地,技是途徑。
明白了這層關(guān)系,學起書法來就輕松了。道是目標,是境界,是胸襟,是努力的方向;技是手段,是工具,是途徑,是具體的練習。
我們可以把筆法、字法、章法看成是技的內(nèi)容,雖然它離不開道的觀照。在這三者之中,筆法是最基礎(chǔ)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保ā抖ㄎ涮m亭跋》)真是一語中的。
筆法當自握筆始。蘇軾在《論書》中指出:“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還把王獻之少時學書的故事進一步做了解釋:“獻之少時學書,逸少從后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仆以為知書不在于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獨以其小兒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其實,蘇軾自己的握筆方法與當時人很不相同,五代之前,都用矮幾作書,普遍用三指執(zhí)筆法;北宋已用高桌高凳,普遍用五指執(zhí)筆法,而蘇軾仍用古法,所以有此一說。但他說的“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確實非常中肯。
趙孟頫所說的“千古不易”的筆法,包含了起筆、行筆、收筆等內(nèi)容。按照一定的要求起筆、行筆、收筆,就是筆法。當然,這里面還有碑、帖之分。講得通俗一點,筆法就是講究筆鋒怎么打開,怎么運,怎么收。
起筆分露鋒和藏鋒兩種形式。藏鋒分圓筆和方筆,方筆又有銳角、直角、鈍角等角度。
運筆承接起筆,要處理好筆、墨、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筆畫的粗細是通過用筆的提按來完成的,墨色的濃淡是通過運筆的速度來完成的?;旧弦灾袖h為主,偶爾也用側(cè)鋒。豐坊在《書訣》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以正鋒為主,間用側(cè)鋒取妍。”正是這個道理。碑和帖運筆也不同,碑取自然、渾樸、淳厚、剛勁、大度,帖取清秀、美觀、溫潤、典雅、生動、流暢、圓融、含蓄、高古,各有其法。
收筆大致分為回收和送出兩種,除了是最后一筆,都要和下一筆呼應(yīng)。既要變化豐富,又要自然合理,避免生硬。
結(jié)字應(yīng)無定法,趙孟頫說“因時相傳”。但有正和奇兩種。初學者必先學正,然后窺奇。掌握了正,才能真正領(lǐng)會奇的妙處。如果不能學正而一味地追求奇,只能是誤入歧途。一些人津津樂道的什么歐陽詢《結(jié)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結(jié)構(gòu)八十四法》、黃自元《間架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統(tǒng)統(tǒng)是空頭理論家無用的理論,無聊至極!雖然結(jié)字有時也講究勻稱、講究主次、講究呼應(yīng)、講究避讓,但這些都是平時積累起來的隨機應(yīng)變的東西。如果寫字時還想著什么“三十六法”“八十四法”“九十二法”,怎么下筆!
章法即“布局”,也稱為“布白”。具體地說,就是字的點畫、字與字、行與行按一定的規(guī)律和法則合理分布、巧妙安排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點畫之間,字行之間的分布方法。章法也無成法可說。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雅園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這里所說的“平日留意”是一大法門。我們平時看到好的章法要多動腦筋,學會取法。比如徐渭的草書行行穿插、密不透風,黃道周的卻又寬可放馬,又是為什么?
時下有一種風氣最不可學,就是為形式而形式。好好的一篇文章,一首詩,平白無故地留出許多空空,弄得雞零狗碎。古人的法帖中另行抬頭是有緣由的,有的是諱稱,有的是對對方的尊稱,我們平時讀帖的時候要讀懂它的內(nèi)容。
如果說技是技法,是技巧;那么,道就是意境,是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氣韻。這是非常重要的,譬如人之有氣乃活。其他藝術(shù)門類也很重視,南朝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所說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yīng)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首先就提到了氣韻。
境界的提升是要靠平時的修為,應(yīng)該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我們所說的“書如其人”“文如其人”,它是和一個人的精神氣質(zhì)相關(guān)聯(lián)的。古人都很注重自身的修為,養(yǎng)浩然正氣。但有時也強調(diào)頓悟,我們從古代書論中可以看到很多有關(guān)頓悟的例子。據(jù)說張旭觀公主與擔夫爭道而悟筆法,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始得其神;懷素觀“夏云多奇峰”而師之;雷簡夫聞“江聲”而悟筆法;文同見蛇斗而草書長進;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祐間書,筆意癡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 不單是書法,其他門類也講頓悟?!稑犯忸}》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眲澊ィ詹环?。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寂寞,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劃船迎之而返。伯牙遂為天下妙矣。
這些說法,也不可全信。蘇軾曾批評說,“世人見古德有見桃花悟者,便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吃,吃此飯五十年,轉(zhuǎn)沒交涉。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法,欲學長史書,日就擔夫求之,豈可得哉?”(《書張長史書法》)
要理解這個問題,了解一些虛和實的關(guān)系也許會有所幫助。虛和實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審美中的相對性原則常常用到。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保ǖ谑徽拢坝小笔禽d體,“無”反而成了功用,這里的“有”和“無”其實就是虛實關(guān)系。這種虛實關(guān)系對藝術(shù)還是有著啟迪作用。中國畫也一樣:畫龍,總要以云烘托它,很少畫全龍的;山水畫畫云也是如此。龔賢在《課徒畫稿》說:“山下白處為云,要留云之款式方才是云,云頭自下泛上,此不畫之畫也。云山,云宜厚。悟之三十年不可得,后遇老師曰:山厚云即厚矣。”書法的以白計黑也是這個道理。生活中有時也會遇到這種情形,比如登山看風景,晴空萬里、一覽無余固然是一種景況,但如果是云遮霧涌呢,會不會是另一種更加令人興奮的景象呢!提高境界的方法不是死教條,善于體察生活有時也是一種修煉。
[1]蘇軾.蘇軾文集[M].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1版.
[2]黃庭堅.黃庭堅全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趙孟頫.趙孟頫文集[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4]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校注[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6]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中華書局,1984年5月第1版.
[7]季惟齋.書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