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毅
(寧德市第五中學,福建 寧德 352201)
微視頻在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
陳廣毅
(寧德市第五中學,福建 寧德 352201)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其運用在籃球投籃教學中。投籃是籃球項目中最關鍵的技術動作,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是投籃動作中最基礎的動作。本文對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動作進行詳細介紹,利用多媒體技術針對性地對該動作進行分解錄制,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動作錯誤在哪里兒,需要怎樣改正,最終培養(yǎng)自信心,提高投籃命中率。
微視頻;原地單手肩上投籃;運用
隨著科技技術飛速發(fā)展,學習方式已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改變,以往無法想象的教學條件,如今能夠較為輕易地獲得。這些學習條件的改變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不斷地改變,因此要求體育教師能夠使用這些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許多體育教師在上課之前做了很多準備,但是對課堂學習提高方面卻沒有很好地總結手段,而總結歸納卻是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體育教學的課堂學習提高部分無法做到情景再現,學生對自身動作無法做出正確地判斷,加上如今學業(yè)繁重,學生在課后對自己動作進行研究并改錯的時間少之又少,導致有很多學生在重復錯誤動作,達不到教學效果,無法給學生終身鍛煉打下基礎。隨著多媒體技術水平的提高,普及度的加大,在課堂中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攝像功能對教學和練習進行攝制,讓學生在練習中能更加直觀、準確地對動作的理解進一步加深,最終掌握技術動作,達到學習效果。本文以籃球單手肩上投籃教學為例進行分析和研究,籃球動作中投籃是最為關鍵的技術動作,并且學生對該動作的學習主動性較強,但是對動作掌握程度都較差,投籃命中率不高,課后練習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在比賽中猶豫不決,有挫敗感,最終對籃球失去興趣。
1.1 教學內容的分析
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右手投籃)是:兩腳分開與髖關節(jié)同寬,前后距離為半個腳掌,右腳腳尖指向籃圈中心,左腳與右腳平行,后跟微微提起,兩膝有彈性的微屈站穩(wěn)并控制好重心;右手五指自然分開(不要抓球動作)翻腕持球后下部,左手扶球左側,將球舉到頭部右側上方位置,目視籃筐,大臂與胸口成90°,小臂與大臂成 90°,手掌與小臂成90°,肘關節(jié)內收;投籃時,由下肢蹬地發(fā)力,身體向前上方伸展,同時抬肘伸臂,手腕快速前屈,手指撥球,使球柔和地從食指、中指指端投出;球離手時,手臂要自然隨球跟送。綜上所述,單手肩上投籃的動作要點可以歸納為站穩(wěn)、蹬地、抬肘、伸臂、壓腕、撥指、隨球。把握以上7要點,針對性地進行拍攝。
1.2 攝制重點和角度攝制時要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分階段分角度進行拍攝,力求把動作最直觀面呈現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出他的動作錯在哪兒,需要怎樣改正。這就要求在攝制時把握攝制角度,是正面、左側面、右側面還是背面。以下就是根據右手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7個動作要領和攝制角度進行的分析。
1.2.1 兩腳髖寬,站穩(wěn)瞄準 兩腳平行站立,前后距離為差半個腳掌,左右間距與自己的髖關節(jié)同寬,右腳腳尖指向籃圈中心。拍攝時應在練習者身后進行拍攝,拍攝角度應從腳后跟往籃框中心,讓學生從視頻中看出自己是否用腳尖瞄準,有沒有從站姿開始就使投籃方向發(fā)生變化。
1.2.2 兩膝鎖緊,蹬地發(fā)力 兩膝自然彎曲,彎曲角度為120°,發(fā)力連貫。拍攝時應注意兩膝是否內扣或者外開,因為內扣或者外開會導致發(fā)力分散,動作不連貫。拍攝時的角度應從練習者膝關節(jié)正面拍攝,觀察動作是否變形,發(fā)力是否連貫,有沒有分散。還應從側面進行拍攝,觀察兩膝彎曲的角度是否達到要求。
1.2.3 關節(jié)內收,伸展抬肘 肘關節(jié)內收,手臂成一個平面指向籃圈中心,大臂和軀干成90°,大臂和小臂成90°,在抬肘過程中整個肩關節(jié)也要微微上伸,達到動作連貫不脫節(jié)。拍攝時應在練習者的正面、右側面和背面,正面用于判斷手臂是否成一個平面垂直地面,右側面用于判斷是否有90°,背面用于判斷手臂所形成的平面是否指向籃圈中心。
1.2.4 伸臂連貫,避免脫節(jié) 伸臂動作應在抬肘動作之后,并且要求小臂自然斜向上伸展,避免出現甩臂投籃。拍攝時應在練習者右側,主要用于觀察是否有甩小臂動作,導致脫節(jié)發(fā)力不連貫,方向控制不穩(wěn)定。
1.2.5 掌心空出,壓腕迅速 掌心不能觸球,手指不要出現抓球動作,拇指放松不要用力抓球,壓腕動作快速有力干凈利落。拍攝時的角度應在正面和后面,正面是用于判斷掌心有空出,后面是用于觀察拇指是否放松,不要出現抓球動作。
1.2.6 中食兩指,柔和撥球 中指和食指作為最后觸球的部位,在快速的壓腕后要進行柔和撥指,讓球回旋充分。拍攝時的角度應在練習者投籃手的左側面和后面,觀察中指和食指是否作為最后觸球部位。
1.2.7 手臂隨球,保持方向 手臂自然沿著投籃方向伸展,保持投籃跟隨動作。拍攝時應在練習者右側面和后面,右側面主要用于觀察投籃手臂的隨球動作。后面主要用于觀察練習者的投籃弧度,投籃弧度簡易的判斷方法是在投完籃結束動作時從練習者的眼睛往籃框位置看去手指是否在籃框上方。
2.1 人員選擇
2.1.1 利用見習生進行定點拍攝 充分利用每節(jié)課的見習生,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拍攝時所需人員,也可以讓見習生直接參與每次訓練,不耽誤每節(jié)課的學習。
2.1.2 利用小組長進行定點拍攝 每個班級按點名順序安排小組長,小組長可以一輪拍攝換一個,每位同學通過觀察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技術動作,通過換崗即幫助同學又充實了自己。
2.2 推薦練習
教師在教學巡視過程中,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可以給學生推薦去哪個地點進行哪個動作的練習,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針對性地進行學習,達到改正動作的目的。小組長在拍攝過程中也可以對同學的動作進行講評,推薦同學進行不同的攝制點練習,即培養(yǎng)了同學間的感情,也是培養(yǎng)籃球團隊氛圍的一個很好辦法,大家知無不言,坦誠相對。
2.3 就地回放
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可以要求連續(xù)進行幾次練習,然后把手機或者其它錄像設備就地進行回放,自己對動作進行分析,其他同學還可以繼續(xù)用自己的設備進行拍攝練習,因為現在的多媒體設備較為普及,在筆者的課堂教學及訓練中,都是建議練習者帶上自己的設備,這樣回家也可以進行觀摩學習,達到課后練習和小結的目的,也對自身的終身體育鍛煉提供一種學習方式。
本文只是針對籃球單手肩上投籃的微視頻錄制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介紹,希望以后體育教學可以形成體育微視頻的系列化,這樣就可以解決動作碎片化,讓學生進行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把常規(guī)的模塊教學實施的更加到位,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縮短學生查閱資料的時間,更好地把握動作重難點,個人針對這些重難點進行練習與糾正。教學視頻如果能夠系列化,可以作為共享資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對這些動作進行預習和復習,這也是給教師減輕負擔的一種做法。
[1]胡鐵生.中小學微課的設計制作與評審指標解讀.教育部東莞微課培訓會,2013.
[2]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朱琦,李兆君.大學英語課程微型學習的內容選擇和活動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2(8):177-179.
[4]顧小清,顧鳳佳.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8(3):17-21.
[5]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8.
[6]劉小晶,張劍平.教學視頻微型化改造與應用的新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3(3):102-105.
G841
A
1674-151X(2017)14-13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4.071
投稿日期:2017-05-10
陳廣毅(1974—),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籃球、標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