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翠 高 良 鄭 雪
(1山東工商學院,煙臺 264005;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廣州 510631)
心理問題與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的“標”與“本”
劉翠翠1高 良1鄭 雪2
(1山東工商學院,煙臺 264005;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廣州 510631)
通過分析心理問題與心理素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辯證關系,表明心理問題是心理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通過提升心理素質才能從根本上防治心理問題。因此,提升心理素質而非防治心理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文章還分析了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的四種典型表現(xiàn),并指出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考慮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建立心理素質培養(yǎng)機制和完善心理健康評估體系三個方面。
心理問題;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
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來臨和市場經(jīng)濟的逐步建立,社會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樊富珉和李卓寶則強調“心理素質是其他各種素質的基礎”[2]。在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強調預防與解決心理問題的背景下,明確心理問題與心理素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辯證關系,對工作的進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從原則上講,我們都贊成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采取“教育”的模式,而不是“治療”的模式,但現(xiàn)實中,心理健康教育醫(yī)學化傾向卻始終存在[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防治心理問題還是提升心理素質 (包括適應能力、心理潛能和健全人格),這取決于我們持有什么樣的健康觀。
1.1 心理教育目標與健康觀
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憲章》中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態(tài),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性上健全安好的狀態(tài)[4]。即只有一個人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在良好狀態(tài)才是真正的健康。積極心理學更是強調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而非消極地預防、矯正心理問題。顯然,以防治心理問題為目標實際是將“沒有心理問題”等同于心理健康,這正是陳舊、落后的健康觀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反映。
1.2 心理問題與心理素質
盡管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現(xiàn)源于防治學生心理問題的實際需求,但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完全是為了防治心理問題,若僅僅為了解決心理問題只需稱其為“心理咨詢”即可?!靶睦斫】到逃边@一概念不僅是學術上的慎重選擇,更是對學校教育實踐的準確反映[5,6]?!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也強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不只是為了減少和避免心理障礙的發(fā)生,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梢?,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和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促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及心理疾病的防治[7],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只能是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需要說明的是,把提升心理素質作為根本目標沒有取消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心理問題的任務,相反,只有通過提升心理素質才能從根本上防治心理問題。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就是“本”與“標”的關系,心理素質是心理活動之本,而心理健康是一定心理素質的反映(標)[8,9]。心理素質高的人,不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而心理素質低的人較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人”與“成才”
在理論和實踐領域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另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就是區(qū)分基本目標與最終目標,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學生的順利發(fā)展,最終目標是素質的提升”,這種觀點本質上還是混淆了心理問題與心理素質。
這種目標劃分其實已假定“順利發(fā)展”不等同于“素質提升”。如果將“順利發(fā)展”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那么它在實際工作中必然表現(xiàn)為:學生在發(fā)展中不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不出現(xiàn)發(fā)展性心理問題。實際上,將順利發(fā)展還原為“不出現(xiàn)心理問題”也就是只強調心理適應,而相對忽略了心理發(fā)展。石國興也認為[10],心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不應“僅僅滿足于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適應”,而應該“優(yōu)化全體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促進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發(fā)展”。顯然,基本與最終目標的劃分不僅反映出教育者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的觀念,還表明其沒有意識到問題解決與素質提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此外,以順利發(fā)展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強調學生“在當前階段”順利發(fā)展,實際上,學生在小學順利發(fā)展并不必然表明其進入中學不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者學生在大學階段順利發(fā)展并不必然表明其進入社會后也能順利發(fā)展。也就是說,當前順利發(fā)展不等于學生的心理素質良好,而直接以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為目標實際上就是著力于學生的自立,為了學生今后更好地發(fā)展。劉宣文也認為[11],學校心理輔導應重視發(fā)展性,不僅要有利于青少年學生現(xiàn)時的生存,更要有利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如果說促進學生的順利發(fā)展是一種“成人”的教育,那么以心理素質提升為目標則是一種“成才”的教育,它不僅確保學生當前順利發(fā)展,更為其今后的順利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這是一種將心理健康教育過分擴大化的觀點。盡管心理素質是其他各種素質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但“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只能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而不能作為其直接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是我國(整體性)教育的目標,每一種具體的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語文教育、數(shù)學教育等)都是為這一總目標服務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其中之一。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工作中,存在以下四種主要的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的表現(xiàn):突出心理問題的嚴重性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價”,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維持學校穩(wěn)定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心理問題為中心和用心理咨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2.1 突出心理問題的嚴重性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價”。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普遍難題就是學生的誤解。很多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治療心理問題,“我沒有心理問題就不需要上心理健康課”。不少學者認為其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不到位。然而,這一問題實際是部分教育者以突出心理問題的嚴重性來抬高心理健康教育“身價”的必然結果。
之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為許多學生心理不健康,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最大誤區(qū)[12]。很多研究者在談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時,往往通過列舉令人咋舌的學生心理問題的高發(fā)率,以突出心理問題嚴重性。這一做法的潛在邏輯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嚴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即可解決心理問題。以此觀念來指導工作,必然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少數(shù)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這種做法,導致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表明自己心理不健康,繼而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采取回避態(tài)度,最終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盡管強調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對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但它卻能引起尚未開展心理工作的學校的充分重視,促進其盡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說,對未開展心理工作的學校來說,強調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具有積極意義,一旦開展起心理工作就需及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層面上。
2.2 心理健康教育是維持學校穩(wěn)定的手段
在實際工作中,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一些領導單純從“不出問題”的角度來理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誤解為維持學校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這種觀念必然導致領導者把“不出問題”作為評價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標準。盡管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能有效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減少“問題”的發(fā)生,但心理素質的提升并不等同于心理問題的杜絕。反過來說,心理素質低也不一定會立刻表現(xiàn)出心理問題。較低的心理素質加上某些外在環(huán)境刺激的誘發(fā),才可能使心理問題外顯出來。
以“不出問題”作為衡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唯一標準會產(chǎn)生兩種消極影響。一方面,很容易因為極少數(shù)嚴重心理問題的發(fā)生而抹殺一些學校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簡單否定了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辛苦勞動。另一方面,迫于上級的壓力與評估標準,心理工作者不得不優(yōu)先關注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解決,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則受到持續(xù)的忽視。
2.3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心理問題為中心
有學者認為,從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角度來說,僅傳授知識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主張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存在問題為出發(fā)點”[13]。正是在這種急功近利的認識下,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大多是以 “心理問題”為專題,首先擺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其次,舉例說明并分析這一“心理問題”;最后,給出消解此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并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進行討論[14]。
我們贊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但若據(jù)此認定心理問題為教學的主體內容,則偏離了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這一根本目標。我們認為,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的心理健康課程的實際效果也值得懷疑。首先,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的課程假設所面對的學生都是有 (或可能發(fā)生)心理問題的,但大多數(shù)是沒有心理問題的正常的學生,完全以問題為中心很容易使心理正常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chǎn)生反感。其次,對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言,這種做法實際上混淆了心理健康課與心理咨詢的功能。舉例來說,盡管都是情感困擾這類心理問題,不同學生的具體原因和表現(xiàn)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因而各自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式也會大不相同??紤]到心理問題的特殊性,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言,課堂傳授心理知識遠不如個體或團體心理咨詢。因此,心理健康課側重一般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心理咨詢通過具體心理素質的提升來解決心理問題,似乎是相對合理的定位。
2.4 以心理咨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心理問題為中心,試圖指導學生解決具體心理問題,有代替心理咨詢的傾向。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更為常見的誤區(qū)是以心理咨詢代替心理健康課。
教育部思政司的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國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總人數(shù)僅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統(tǒng)計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shù)已達到18 848 954人,每萬名學生僅有專職人員1.8人[15]。在目前專業(yè)心理學工作者極為缺乏的條件下,優(yōu)先開設心理咨詢室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是每個學校必須抉擇的實際問題。全國范圍內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在20~30%之間[16],也就是說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畢竟是少數(shù),如果選擇心理咨詢室而放棄心理健康教育課,必然要犧牲70~80%學生的正常心理發(fā)展的需要。鑒于此,優(yōu)先開設心理健康課似乎是理論上的最佳選擇,然而不論從歷史發(fā)展還是當前的現(xiàn)狀來看,絕大多數(shù)學校都是以心理咨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發(fā)展來看,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初是從心理咨詢工作開始的,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入手[17]。從現(xiàn)狀來看,不論是心理健康課還是心理咨詢都更強調心理問題的預防和解決,而不是心理素質的優(yōu)化和提升。
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用心理咨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坐等學生心理問題的激化,這樣,心理咨詢總是在做事后的補救工作。相反,如果以心理素質為中心,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不僅緩解了師生比例的矛盾,而且學生可以學習解決常見發(fā)展性心理問題的方法,從而減少障礙性心理問題的發(fā)生。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進一步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建立心理素質培養(yǎng)機制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體系。
3.1 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在當前沒有對心理素質進行明確考核的情況下,學校能否正確開展(甚至是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取決于教育領導者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北京市教委的調查表明,凡是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學校,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此項工作,在經(jīng)費、人員、機構、場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18]。李小魯對廣東省77所高等院校的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雖然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基本上將其作為學校其他教育行政機構的附設。他認為主要原因是“一些學校主管領導重視不夠,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19]??梢?,教育領導者的高度重視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還需進一步提升各科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使其深入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并自覺將這些規(guī)律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又能為學生建立一個全方位的、良好的心理發(fā)展環(huán)境。
3.2 建立心理素質培養(yǎng)機制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那么教育決策者就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教育教學體系中,建立并完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機制。樊富珉等人認為,與德智體諸方面的教育相比,我國大學長期忽視心理素質教育[20]。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因此她主張增設心理學課程,系統(tǒng)傳授心理學知識,例如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適應”作為新生的必修課,使學生一進校就能接受系統(tǒng)的心理教育。
將心理健康課納入教學體系中與當前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的心理健康課有本質的區(qū)別。以問題為中心的心理健康課只關注心理問題的解決 (或避免出現(xiàn)心理問題),僅處于心理適應的層面;而將心理健康課納入教學體系中則是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重視心理素質在全面發(fā)展和成才中的作用,真正達到心理發(fā)展的層面。錢銘怡認為[21],大學中可考慮設置以下兩類與心理學有關的課程。第一類為心理學課程,目的是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學知識,加深其對自己、他人及各種心理現(xiàn)象的理解,如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際交往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等。這類課程可作為常年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第二類課程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類課程的設置旨在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促進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3.3 完善心理健康評估體系
評價指標對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作用,它往往決定了工作的主要內容。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通常包括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和身體素質,幾乎完全忽略了心理素質。沈健認為,教育主管部門對大學進行教學評估時,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升格為評估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指標大項,才能使其得到學校領導、教師以及學生的真正重視[22]。
然而社會和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完全不評價,學生若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或由心理原因導致惡性事件,則必然會引起社會的關注,領導的重視??梢妼W校和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是一種只見“問題”不見“素質”的評價。王曉剛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往往是長期的,難以立竿見影,因此不能以心理問題作為評價指標[23]。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或許是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為中心,心理素質培養(yǎng)機制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當前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只看重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室、學生心理檔案以及專職心理工作者的數(shù)量,但這些“外在”評估指標不僅缺乏科學性和發(fā)展性,也難以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和調節(jié)功能,還直接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功利化。可見,完善評估體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各種誤區(qū)。任其平認為,評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適應性指標更要有發(fā)展性指標;既要評價教育結果更要考察教育過程;既要注重暫時效果更要考慮長期影響[24]。因此,如何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轉化為科學的評估指標,應該得到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重點關注。
心理健康是學生接受其他素質教育的基本條件。樊富珉認為人的素質是有層次的系統(tǒng)結構,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基礎層次,而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都是心理素質的外化[25]。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基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意,更是現(xiàn)代社會對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
1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
2 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3 石文山,陳家麟.維列魯學派活動理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啟示.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3,(3):83-90.
4 林崇德,魏運華.試論學校心理學的未來趨勢.教育研究,2001,(7):30-34.
5 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辨析.課程·教材·教法,2001,(6):64-68.
6 林崇德,李虹,馮瑞琴.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110-116.
7 樊富珉.心理健康教育:21世紀高等教育的新課題.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7:3-7.
8 樊富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青年研究,1997,(10):28-30.
9 張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22-28.
10 石國興.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結構.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2):88-92.
11 劉宣文.心理健康標準與學校心理輔導.教育研究,1999,(3):42-46+57.
12 萬增奎.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錯位透視.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3,(4):115-116.
13 姚本先.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傾向與發(fā)展趨向.中國教育學刊,2000,(4):26-29.
14 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教師教育研究,2006,(3):65-69.
15 田德勇.高校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5):598-599.
16 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
17 彭曉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qū)與對策思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21-25.
18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宣教處.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調研報告.思想教育研究,2005,(3):28-31.
19 李小魯.從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廣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chuàng)新.高教探索,2006,(2): 12-17.
20 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1 錢銘怡.借鑒國外經(jīng)驗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國高等教育,2002,(8):18-20.
22 沈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中的問題、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教育與職業(yè),2009,(26):68-70.
23 王曉剛.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教育與職業(yè),2008,(30):118-119.
24 任其平.論中小學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中國教育學刊,2006,(9):13-16.
25 樊富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青年研究,1997,(10):28-30.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Phenomena and Root Caus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Liu Cuicui1,Gao Liang1,Zheng Xue2
(1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Yantai 264005;2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d tha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flected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quality.Promot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wa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ev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refore it was a basic objective of school’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but not to keep from treat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riented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schools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ways.At last,this paper provided thre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s,such as promoting awarenes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train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erfe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psychological problems;psychological quality;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山東工商學院青年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4QN040)
劉翠翠,女,講師。Email:liucuicui20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