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超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200
?
物證的同一認定
李穎超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200
幾千年來,犯罪偵查方法經歷了從愚昧到科學、從簡單到復雜、從分立到集合的發(fā)展過程,同一認定貫穿于犯罪偵查方法的發(fā)展過程,在其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案件中偵查活動的終極目的都是要認定究竟哪個人是實施了某犯罪行為的人,即對作案人進行同一認定。本文介紹了同一認定的概念、種類、科學基礎和與種屬認定的異同點,并通過案例分析闡述了同一認定的作用、不足和改進建議。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同一認定結論不是“科學的法官”,所能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絕非確定性,應該對同一認定結論的科學可靠性和證據價值進行客觀且全面的審查評斷。探討同一認定的理論問題,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同一認定的學科價值、偵查價值和訴訟價值。
物證;同一認定;種屬認定;證明
李穎超(1999-),女,漢族,浙江臺州人,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16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
(一)同一認定的概念
物證技術中的同一認定,有兩種不同的學說——“客體同一說”和“來源唯一說”,我國采用前者,即同一認定是指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或了解客體特征的人為了解決案件中先后出現(xiàn)的客體是否同一,面對客體留下的特征反映體進行檢驗的一種特殊科學活動。
(二)同一認定的科學基礎
1.同一認定的依據
客觀事物是千差萬別的,人們可以根據其特征的差異來認識它們??陀^事物之間這種絕對的差異性,即客觀事物的特定性,就是同一認定的依據。比如,每個人的指紋具有特定性,即使雙胞胎的指紋也不相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兩個人的指紋具有同一性,因此可以通過手指留下的指印來進行人身同一認定。
2.同一認定的客觀條件
(1)客體特征的穩(wěn)定性。同一認定所要求的穩(wěn)定性是指客體特征在進行同一認定的必要時間內保持基本不變的屬性。穩(wěn)定性的含義不是指客體特征完全不變,而是即使個別特征發(fā)生了變化也沒有改變整個特征組合的基本特性,它得以區(qū)別于其他特征的那些特殊性仍然還在。
(2)客體特征的反映性。客體特征的反映性,指的是客體能夠反映在其他客體上的一種屬性。對于同一認定而言,反映的容易程度、清晰程度和準確程度至關重要。
唯有特定性突出、明顯的客體,才能得到獨特的反映,才能得到格外的注意。手指上的汗孔總在不停地排泄著汗液,使乳突線花紋上帶有一層微量的汗液,當手指和其他物體表面接觸時就留下了指印。
要進行同一認定還需要考察反映的清晰程度。一枚指印一旦模糊了仍然不能進行同一認定。要進行同一認定還需要考察客體是否被準確反映以及準確程度。
3.同一認定的主觀條件
作為具體的認識活動,同一認定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維者的個人中實現(xiàn)的”,受主體的認識能力的制約。人類的認識能力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的,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是決定同一認定主體認識能力的主要因素。個人的知識與經驗也是決定同一認定主體認識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案例介紹
2004年在鹿寨縣有一輛面包車發(fā)生了側翻,交警趕到了事故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一輛車側翻在路邊,駕駛室里卻沒有人影,也沒有司機留在現(xiàn)場,后座上面還有一具男性尸體。經過偵查,發(fā)現(xiàn)死者身上有很多傷口,而車輛時速是60公里每小時,不可能造成這么大的傷害,而且死者手上血跡凝固,說明受害人在車禍前已經死亡,因此本案被界定為一場兇殺案。警方在前擋風玻璃處提取了一枚并非死者的指印,這成為了破案的關鍵。可是該指印在檔案庫中并沒有配對成功,因此暫時難以找到其對應的人。之后又發(fā)生了一起偷牛殺人案件,作案手法相同,經查抓到了犯罪嫌疑人,但是犯罪嫌疑人對第一起命案堅決否認。這時警方拿出了之前收集到的指印和嫌疑人的指印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具有同一性。由此真相大白,兩起案件是同一人所為。
(二)案例分析
本案是同一認定的具體適用。在刑事偵查中,同一認定應用很普遍,比如在指紋鑒定方面,同一認定被用來確定是何人留下來的指印,從而確定嫌疑人,是破案的必備手段。下面具體分析:
1.同一認定的作用
(1)指導方向。如果出現(xiàn)對比一致的情況,就證明符合同一認定原理,就可以針對鎖定的對象展開偵查。同一認定可以有效地指明偵查方向,同時免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節(jié)省破案資源和時間,提高效率。
(2)作為證據。當出現(xiàn)嫌疑人否認相關證據或者拒絕承認某種行為時,此刻就可以將兩個指印進行比對,如果發(fā)現(xiàn)具有同一性,嫌疑人在同一認定結果面前再也無從否認。
(3)提高科學性。很多證據具有時效性,長期地保留沒有意義,但是有了同一認定就不一樣了。本案例雖是兩起案件,具有一定時間間隔,但通過指印被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就是同一性的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某個無法解決的情形可以留存下來,作為未來的比照,從而提升結果的科學性。
以上是關于同一認定作用的分析,但是筆者認為現(xiàn)實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分析如下:
2.同一認定的不足
(1)時間長。同一認定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而且事先并不知道結果。在沒有明確得到證據的時候,很可能給偵查帶來很大的負擔。比如在第一起案件中,如果不僅僅只有一個指印,而是有好幾個指印,是嫌疑人故意破壞現(xiàn)場所為,警方如果一個個地進行比照和鑒定,就會非常影響案件進度,此外鑒定結果也未必正確。
(2)成本高。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認證方式,同一認定手段往往具有高科技的特點。這個特點常常導致費用過高,當事人無法負擔,對警方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3)結果的不確定性。由于在第二起案件中抓住了嫌疑人才得以進行指印比對,但是如果沒有發(fā)生第二起案件,第一起案件中的嫌疑人就不會被發(fā)現(xiàn),即使是有指印也無法追查到。
3.對同一認定的改進建議
通過分析同一認定的作用和不足,筆者提出了以下改進建議:
第一,對同一認定的對象進行嚴格地篩選。對于很明顯的不能用作同一認定的對象加以排除,防止進行過多的對比,增加費用和時間成本。
第二,改進技術手段。充分利用科技,在傳統(tǒng)的鑒定基礎上加以改良,提高技術含量,盡量地做到節(jié)省時間、資源和成本,增進同一認定的適用廣度和深度,擴大同一認定的應用范圍。
(一)同一認定結論的性質和特點
同一認定的結論不一定就是肯定的,還可以是否定的,不能完全局限于鑒定結論中的受審查客體與被尋找客體“完全同一”。同一認定的結論是“不同一”也同樣有積極的意義,至少為偵查活動排除了一種可能性。大多數(shù)同一認定結論都具有證據的屬性。
同一認定結論具有客觀性。同一認定的客體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一認定的結論也具有客觀實在性,是可以感知的客觀存在的東西。當然這不意味著同一認定結論所反映的都是案件的客觀真實情況。同一結論的客觀性是我們正確運用同一認定結論的基礎。其次,同一認定結論包含了一些主觀因素。
同一認定是人的認識活動,即使是以科學儀器的檢驗為基礎的同一認定結論中也有人的主觀因素。在每一個同一認定結論中都會留有主體的知識、能力、經驗、意愿等主觀因素的痕跡。承認同一認定結論中具有主觀因素是我們正確運用同一認定結論的保障。
(二)同一認定結論的證據價值
在人類社會早期的“神明裁判”方法中,就已經包含了同一認定的元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同一認定有了質的飛躍,例如有了利用指紋鑒定、通過人體細胞核中遺傳基因(DNA)的分析來進行人身同一鑒定。但是,同一認定需要鑒定人大膽猜想、想象、小心論證,從而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鑒定人有自由裁量權,結論通常是鑒定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的判斷。同一認定結論中的主觀因素,決定了同一認定結論具有不科學的可能性。物證的同一認定結論還受客體形成條件的復雜性、樣本的可靠性、運用的儀器設備的先進性等諸多因素影響。
對同一認定結論進行質證是從證據轉化成定案根據的必經程序,是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必然要求,能為法官正確認定證據奠定基礎。
同一認定結論與案件事實之間聯(lián)系的多樣性,決定了同一認定的證據價值各不相同。對于同一認定的結論來說,確定的聯(lián)系與該案同一關系越近越直接,其價值就越高。同一認定所依據的特征組合的特性越強,同一認定結論與案件事實之間聯(lián)系的確定性程度越高,其價值就越高。評斷同一認定結論的證據價值,才能準確地把握它在案件事實中的作用和意義。
認識事物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物證同一認定,是甄別物證與樣本之間是否存在同一性聯(lián)系的法科學活動。同一認定的根據在于客體具有特定性,和種屬認定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既相互對立,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筆者還通過案例分析闡述了同一認定的重要性。作為一種重要的證據,同一認定結論既服務于偵查工作,又服務于審判工作。在辦理各類案件特別是刑事案件時,可為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或嫌疑工具指明方向,可為刑事案件的并案偵查提供依據,可為確定物證的雙聯(lián)性提供證據,可在法庭訴訟階段提供證據以幫助證明嫌疑人有罪或無罪,可提升案件處理結果的科學性。但是同一認定在應用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時間長、成本高、結果的不確定性。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嚴格篩選同一認定對象和改進技術手段。
縱觀近年出現(xiàn)的典型錯案,如佘某案、趙某案、杜某案等,都能發(fā)現(xiàn)同一認定錯誤的影子,或是由于對被害人人身認定錯誤,或是由于對作案人人身認定錯誤。運用同一認定結論,必須對其科學可靠性和證據價值進行客觀且全面的審查評斷,這才是真正的由人證時代步入了物證時代。執(zhí)法、司法人員既要重視同一認定結論,又不能迷信同一認定結論。
[1]李學軍,朱夢妮等.物證鑒定意見的質證路徑和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何家弘.從相似到同一——犯罪偵查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3]李文.物證技術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D
A
2095-4379-(2017)15-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