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帥
南陽醫(yī)專
如何把握思想政治中的人文關懷
高 帥
南陽醫(yī)專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是每個大學生必須接受的教育任務之一,是國家對即將步入社會的人才進行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為我國和諧社會主義建設推送合格的人才。國家這些年來推行和諧社會,加強中國精神文明建設,黨代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在高校中進行,同樣更加注重基礎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的推進是多么的重要。近年來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人文關懷”,這一思想立馬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十七大正式提出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教育,而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又是以為文本,人文關懷十分符合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那么如何把握思想政治中的人文關懷呢?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以為為本
人文關懷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西方理論中是對抗神權時提出的關于肯定人的價值提出的,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人和物進行論證的時候,提出了人高于物的觀點,這和西方理論中不謀而合只是據(jù)不同的參照提出了相同的觀點,即肯定人的價值,主流學普遍認為其起源于人文主義傳統(tǒng)。人文關懷的核心意義與中國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相一致,傳統(tǒng)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存在在封建主義專制、宗法觀念、等級制度、人身依附等等,在人權和人格上存在不平、不尊重的現(xiàn)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但是傳統(tǒng)觀念影響深入骨髓,封建傳統(tǒng)中迫害人權和人格的舊思想依然存在。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思想隨著經(jīng)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教育的完善,人們對“人”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隨著中國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主張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人更是發(fā)展的根本目的,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這與人文關懷中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相一致。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更加突出了人的重要性,至此“人文關懷”以中共十七大召開正式走入各路人民群眾的視野,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注重人文關懷的要性,這一思想的提出是我國在黨政建設上的又一里程碑。在這之前,中國經(jīng)濟建設凸顯物質的重要性,注重發(fā)展物質經(jīng)濟,而忽略了人的重要性,人文關懷是我黨在思政教育上轉變,由育人轉變被關懷,通過關懷和關愛疏導人民群眾,拉近與人民的距離。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教育完成對人的更高層次的思想、行為的培養(yǎng),簡單說是讓具有知識技能的人才進行完善教育,使其具有更高的更全面的素質,擁有愛國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精神等。思想政治工作教學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對象是人,所以教學中要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在教學中注重人性,肯定每個學生的個人價值,切合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尊學生個性、自由,鼓勵他們全面發(fā)展。應試教育是我國處于經(jīng)濟和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階段,不能夠滿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條件,人文關懷在教育中全面推行需要一定的經(jīng)濟物質基礎和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基礎,目前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在構建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社會的前提下思想政治人文關懷得到了保障。
教書育人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愛國精神、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傳遞,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因此在教育中我們要注重人文關懷的應用。
3.1 思想觀念的轉變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以往的教育方式是重在育人,忽視了個人情感因素,所以,即使我們完成思政教育,也不能讓受教育者從內心對思政核心進行認同。思政教育加入人文關懷,對學生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進行關愛,通過情感的關心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思政的核心觀念,而不是灌輸式的說教育人,傳統(tǒng)的說教、灌輸育人方式壓抑學生的本性,教學他們服從指導,從而失去了思政教育的意義,不能夠真正完成對學生地全面素質教育,更加違背了和諧社會的科學觀念。人文關懷的教育思想應用于思想政治教學,讓師生用平等、自由溝通方式進行教學,平等的交流對話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生活、思想、學習等方面的關懷,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尊重,建立師生之間的以人為本的溝通方式,思想觀念上的轉變,讓育人變?yōu)殛P懷,用愛進行教育,使得師生形成統(tǒng)一的思政方向。
3.2 人文關懷要切合實際生活
高校是一個簡單的小社會體系,學生獨立的在大學生活,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在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會遇上諸多的矛盾和困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感當中去。思想政治上的教育不單是對課堂上書本知識的教學,用教育者的實際行動去展現(xiàn),展現(xiàn)思想政治中的以人為本的核心。通過人文關懷的方式替代原本的訓斥、說教或懲罰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人文關懷的精神,從內心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明白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感受到祖國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yǎng)。如:各個高校鼓勵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經(jīng)濟建設基層中去,許多大學生積極響應黨和學校的號召,選擇去了相對條件較為艱苦的山村地區(qū),我們在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生活上的困難、情感上的變化,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和慰問。
3.3 升華內心和追求
國人在經(jīng)濟物質滿足的當下,轉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這就是升華內心和追求,爭取更高層次的發(fā)展,這一社會環(huán)境非常切合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大力推廣和應用。十七大的召開,科學發(fā)展觀思想應用于教育,人文關懷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以人為本”。我們通過人文關懷讓學生認識到“人”即學生自我的重要性,發(fā)揮人的重要性要先完善自我的素質。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是重點,重中之重的是思政教育的塑造,一顆正能量的心,相比于技能的擁有,和諧社會更需要正能量。人文關懷幫助學生升華內心和追求,是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
思政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切合了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目標,符合科學發(fā)展觀。人文關懷的提出是我國黨政建設的里程碑,更是教育改革上模式、思想上的重大轉變,通過人文關懷式教育,使得機械式育人變得有血有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發(fā)揚優(yōu)良教育模式的基礎上,貫徹十七大提出的“人文關懷”精神,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學生心中。
[1]曹曉明.試論高校教師的人文關懷[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2]賈高建.馬克思主義與人文關懷[J].理論前沿,2004.4
[3]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