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英
(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7)
基于肢體殘障者的食品包裝設計研究
陳海英
(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7)
筆者根據國內外無障礙設計的現狀和殘障人士不斷增長的人口比例,分析了食品包裝產業(yè),特別是肢體殘障者對于食品包裝的功能與結構有著各種特殊的需求的現狀,論述了肢體障礙食品包裝的重要意義。在實踐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無障礙食品包裝的設計原則。
肢體殘障;無障礙設計;食品包裝設計
(一)我國無障礙設計發(fā)展現狀
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中擁有殘疾人口最多的國家,2006年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我國殘疾人近九千萬人,占中國人口的6.34%,與1987年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相比,我國殘疾人總量不斷攀升,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在上升,殘疾類別也發(fā)生改變,肢體殘疾的現患大幅增加,所占比例為各類殘疾中的第一位。
我國政府非常關心殘疾人問題,頒布了系列保障殘疾人權利的法律法規(guī)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正如有關領導指出的:“殘疾人事業(yè)是崇高的事業(y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首都北京成功舉辦殘奧會,并且奪得了200多塊獎牌。2009年政府又出臺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實施意見》,至2010年,初步構建起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的政策制度框架,落實殘疾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生命·陽光館中,正常人可以通過各種高科技展覽和體驗手段,親身體驗殘疾人的生存狀態(tài),讓設計師們感悟生命美好,感知擺脫障礙的方法。館內各種設施無不體現出“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對于世界殘疾人事務進程有著里程碑式的非凡意義。
從社會需求來看,與肢體功能障礙人口增長的速度相比,其相應的產品供給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其中與之生活密切聯系的各類食品包裝發(fā)展甚是緩慢,一些直接使用的食品包裝更是肢體功能障礙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卻得不到相應的開發(fā)設計?,F有市場上的產品包裝大多數是針對正常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完全無視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缺乏無障礙設計的理念,在形態(tài)、材料、結構上沒有深入考究,沒有顧忌到使用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增加了肢體功能障礙者使用其包裝時產生的羞恥感。人們總希望殘障人士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努力克服生理困難,卻沒注意到心理安慰才是重點,無形之中將他們劃分出界。
(二)發(fā)達國家及地區(qū)無障礙設計發(fā)展現狀
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宣傳,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歐美的設計師們以設計的手段使社會的這部分特殊人群獲得全新的產品和環(huán)境。出現了許多從功能及形態(tài)上都專門為殘疾人提供便利或增加生活能力的優(yōu)秀產品,創(chuàng)造他們平等參與各種活動的條件。70年代,產品設計領域出現了一種重新強調設計的社會效應和道德作用的思潮“為需求而設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美國理論家維克多·帕納克的《為現實的世界而設計》一書,推出其設計思想上的曠世之言:設計不僅要為少數富裕國家服務,也要為第三世界的貧窮國家服務;設計的服務對象不應僅是健康人,還應當包括殘疾人、老年人、孕婦等弱勢群體。
基于肢體殘障用戶心理的食品包裝的調查及包裝設計開發(fā)對策研究有以下意義:
第一,通過對肢體殘障人士使用的食品包裝調查、設計與開發(fā),切實發(fā)現殘障人士使用包裝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運用系統的、有效的研究方法開發(fā)設計食品包裝,對現有的食品包裝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深入殘疾人的生活場所,與他們傾心交流,記錄食品包裝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改善,結合使用過程中的體驗,重新對食品包裝開發(fā)設計。
第二,提升殘疾人生活品質。通過對食品包裝的設計,可以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捷,滿足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從而提升殘疾人生活質量。
第三,提高殘疾人的心理健康,避免使用食品包裝時給殘疾人帶來的羞恥感,消除公眾與殘疾人之間的心理障礙,縮短他們之間的距離,讓殘疾人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心。
(一)主要研究內容
第一,對肢體殘障者使用的食品包裝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首先對市場上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了解食品包裝的種類及特點。接著從肢體殘障群體的使用習慣入手,從造型、結構、功能、材料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第二,主要對食品包裝使用對象即上肢殘障者進行基礎性研究,并與食品包裝設計相結合進行分析。首先對肢體殘疾的定義與分類做出介紹,分析肢體殘障者的心理特點,總結肢體殘障者行動方面的特征以及相應的食品包裝設計,明確他們需要什么樣的食品包裝,并由此推導對食品包裝設計的要求。分析食品包裝合適的尺寸,為食品包裝設計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第三,明確食品包裝的設計原則,然后進行設計定位,分別對目標人群、包裝的材料、造型、色彩等做定位分析與研究,提出對殘疾人使用的食品包裝設計提出一些意見和展望。
(二)主要研究目標
長期以來,社會人士不斷地考慮到弱勢群體的社會現狀,通過福利、慈善、救濟等各種方式來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將殘障人士的設備與產品同正常消費者的產品區(qū)分開來,然而這種方式卻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負擔,更多的讓他們理解成一種施舍和恩賜,又在他們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
設計師往往無法模擬出肢體殘障群體的生活情境。眾所周知殘疾人與正常人之間的生活完全不同,一個健全的人是無法理解四肢不健全的人的所知所感。但設計師如果能夠通過人文主義的角度思考,或許可以將差距拉小一點。反之,殘疾人在認知上的一些獨特性,也許也能夠啟發(fā)我們一些潛在特性。
此項研究的目的在于現有食品包裝設計進行分析,根據其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從無障礙設計、通用設計、情感化設計、人體工程學、設計心理學、交互設計等相關設計角度出發(fā),改善食品包裝設計的造型特點、功能需求、色彩語言等。通過對現有食品包裝的比較、分析和歸納研究,找出更加符合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也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食品包裝設計,從而設計出更為優(yōu)良的食品包裝策略。
(三)關鍵問題和創(chuàng)新點
我國的食品包裝設計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包裝細節(jié)不到位,缺少人性化的考慮。比如一些包裝的手提設計,沒考慮到手提的形態(tài),設計得比較粗糙,用起來舒適感較差。另有一些產品沒有設計周全,沒有考慮到在使用的過程中的一些作用力,讓體驗者用起來很費力,很不方便。
第二,過度的包裝尺寸。許多食品過于注重視覺效果,存在包裝層次復雜,材料浪費,過于注重時尚,設計重復,結構大而松軟等問題。還有一些包裝只注重實用性,缺乏其他功能,沒有考慮到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沒能上升到精神享受的層面。
第三,較多的材料安全隱患。一些材料具有高危化學成分,有害物質殘留過高,造成中毒事件頻繁發(fā)生,不僅給消費者帶來極大傷害和不安,而且有些有毒材料多屬于一次性使用品,用后不經處理或處理不當,隨意扔掉,會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
第四,過于復雜的包裝結構。許多食品包裝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在包裝結構設計上進行復雜的設計制作,使食品包裝被過度包裹,打開方式麻煩而且繁復,缺乏人性關懷,完全忽視了弱勢群體,特別是肢體障礙者在使用時的不方便感。
針對上述的食品包裝設計問題,我們應將國內外資源充分運用起來,科學地分析肢體殘障者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需求,開發(fā)不僅能被正常人使用的,同時也真正為殘疾人服務的、新穎的、人性化的食品包裝,把被邊緣化的肢體殘障群體融入到便捷的大眾社會生活去,讓殘障人士在使用包裝時不再產生羞恥感與被歧視感。
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導致包裝設計要不斷開發(fā)新的設計理念,從而完善產品設計。無障礙包裝設計是未來包裝設計的新潮流,國內外許多包裝設計師已經開始補充市場空缺,為無障礙包裝設計提出更有意義、有創(chuàng)意的產品。肢體殘障者的包裝設計是包裝設計中重要的分支,殘障人士食品包裝的無障礙設計應該被重視起來,同時也應關注弱勢群體的心理發(fā)展的無障礙。
[1]蔡禾,周林剛.關注弱勢城市殘疾人群體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王家躍.老年產品設計中人性化、感情化、智能化的交互研究[D].濟南:山東輕工業(yè)學院,2008.
[3]黃群.無障礙設計通用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4] OTTE Kevin N,WOOD Kristin L.產品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1.
[5]吳東梅.無障礙設計原則中的人文主義精神[J].藝術百家,2007(5).
J524
A
2015年省級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閩教科【2015】62號(項目編號:JAS150845)。
陳海英(1989-),女,漢族,福建莆田人,本科,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