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莉
摘 要: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互聯(lián)、共享、開放為特征,促進各種思潮理念傳播,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信仰結構,使大學生信仰呈現(xiàn)出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并對我國主流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一定影響。在民辦高校信仰教育中,要注重針對學生特點,拉動學生興趣點,調整教育方式,通過與社會合作協(xié)調,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信仰形成的全過程。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wǎng)+” 信仰 民辦高校大學生
信仰是人類思想活動的集中凝練,發(fā)揮著“精神之鈣”的作用,體現(xiàn)人們對世界、人生及自我的某種精神價值追求,使人們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具有顯著的復雜性、個體性和多元性?!盎ヂ?lián)網(wǎng)+”的技術飛躍更新了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信息的開放與共享促進了各種思潮和理念的廣泛傳播,影響當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信仰結構,并產生種種問題,成為民辦高校信仰教育變革的現(xiàn)實基礎。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信仰狀況的特征分析
為了解“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信仰狀況,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0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4%。被調查對象涵蓋文學、藝術、財會、理工等專業(yè)四個年級的學生,其中男生45.8%,女生占54.2%,通過調查可以歸納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信仰有如下特點:
(一)信仰認知的不確定性。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近80%的人能意識到樹立正確信仰的重要性,說明民辦高校大學生一定程度上能夠認知到信仰對人生的意義及其在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34.1%的大學生有明確信仰,17.3%的人沒有信仰,還有48.6%的人不明確自己的信仰,反映了大學生在信仰問題上存在顯著的迷茫與困惑,信仰危機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同時缺乏科學有效的理想信仰教育引導。
(二)信仰狀態(tài)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在信仰選擇中,48%的人信仰馬克思主義、31%的人信仰科學、12%的人信仰金錢萬能、9%的人信仰其他思想,其中0.26%的人信仰宗教,信仰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大學生占79%,這說明當前大學生信仰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對世界的認知總體偏向于唯物主義。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科學技術力量又加深了大學生對人類科學的信念,呈現(xiàn)出科學主義的信仰傾向。“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連接了世界的一切,為大學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分享,這些信息的深層次價值同時傳輸給年輕大學生,使他們的價值觀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特征,使大學生信仰狀態(tài)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復雜性。
(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認知弱化與現(xiàn)實功利化增強。
通過對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認知的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70%的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前景有信心,但只有14.89%的大學生會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12.77%的同學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超過七成的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前景看好,而真正愿意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大學生和前者成強烈對比。51.%的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但32%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言語晦澀,內容枯燥難解,不愿意主動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68%的人表示沒讀過馬列原著,說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上,未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全面、深刻、系統(tǒng)的認知。
其次,41.49%的人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現(xiàn)實意義,認為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為我國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真理性很強,23.4%的人認為在實踐中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幫助解決問題,13.83%的人認為有助于個人思想素質提高和全面發(fā)展??梢?,民辦高校大學生能夠普遍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作為方法論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而且只在這一點對馬克思主義做了徹底的肯定,可見,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評價趨向于顯著的功利性。
從總體上看,民辦高校大學生信仰的主流積極健康,且多元性和迷茫性并存;他們對馬克思主義評價積極正面,然而認知尚不全面,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情感淡薄,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但缺乏踐行,導致知行分裂。
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信仰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尚技”的時代影響。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互聯(lián)互通的技術促進了人類各項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更新產業(yè)升級的同時使社會個體直觀體驗到技術的巨大能量,“尚技”的現(xiàn)實主義理念深刻影響當代大學生,促使大學生在學科專業(yè)探索中保持持久的動力,有利于現(xiàn)實生產力的促進和發(fā)展。但是過于“尚技”的傾向使大學生輕視理論重要性,忽視精神世界的充實。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是一個海量信息的時代,由于大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其對海量信息的選取和認知及加深理解能力有限,當缺乏一定信仰作為分析支撐時往往面臨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
(二)信仰教育內容和方式滯后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形式進行,形式單一且時效性低,且與現(xiàn)實相比嚴重滯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民辦高校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靈活教學的嘗試常常受到教學體制的束縛,缺乏教學研究性和自主創(chuàng)新性,不能將理論與當下現(xiàn)實問題有效聯(lián)系起來,這使信仰教育出現(xiàn)高度無效性。
(三)信仰教育缺乏社會聯(lián)動性。
信仰教育本身是一個多主體的復雜過程,在個體信仰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及國家的多層次作用。當下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擔更多地傾斜在高校教育功能上,家庭、社會等其他組織的介入相對很少或者隨機狀態(tài),這些主體沒有就大學生信仰教育形成一個有效的互助聯(lián)動系統(tǒng),成為信仰處于無序狀態(tài)的重要影響性。
三、民辦高校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對策
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上相對較富裕,在個性特征上更傾向于外向、務實,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自身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并向各方需求幫助。較多大學生在理論學習上無法深入,但對現(xiàn)實矛盾問題興趣濃厚,具備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思想,給信仰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但從相反角度來看,這些性格特征鮮明的大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和坦誠地和人交流和互動,且樂于參加表現(xiàn)自我的活動,為信仰教育提供了顯著的落腳點。
(一)“回歸原著”,重視信仰教育的靈活性、效用性。
在傳統(tǒng)理論教材基礎上,結合課程理論學習,增加馬克思主義原著章節(jié)導讀,緊貼大學生日常生活,克服只關注知識技能教育的片面教育觀進行學習,側重方法論教育,增強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并不等同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師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和鞏固,必須從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著手。
(二)構筑以興趣為基點的教育平臺。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授過程力求全面客觀,貼近現(xiàn)實生活,教育內容與方法途徑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引導大學生轉變思維方式、提高理性思維能力?!盎ヂ?lián)網(wǎng)+”時代強調平等、互動、聯(lián)通的理念,在信仰教育中我們可以搭建良好溝通平臺,如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濃厚學習氛圍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師生感情;又如通過新媒體的視聽工具讓學生對信仰產生更為直觀的體驗,從而引發(fā)深入思考,并經由討論升華其信仰理念層次。
(三)增強社會聯(lián)動性,強化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流效應。
信仰教育是一項社會工程,信仰形成過程并不完全在學校教育中成型,受到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合力影響,具有顯著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因而信仰教育要合社會之力,首先國家宣傳應結合時代效應接地氣地采用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從內容上增強貼切實際的親和理念,以達到大學生思想狀態(tài)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家庭教育作為強大的后盾,需要家長和親朋參與到其中,通過親人的魅力指引,使大學生產生自然信仰,因而,在當今信仰教育中應注重開發(fā)“親子”活動,以提高時效性;此外社會組織的榜樣力量和自組織的有效結構能夠從社會實際時代性特征出發(fā),給大學生以切身體驗,將其帶入適當信仰情境中,發(fā)揮情境教學的潛移默化作用,如通過公益組織的榜樣示范及公益行動提升大學生為人類服務的信仰精神,或通過革命博物館的參觀了解為革命獻身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信仰等。通過家庭、民辦高校、社會乃至國家間的聯(lián)動,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正面強化作用,使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陳岳貴,肖菲.基于心理學視野的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現(xiàn)狀及對策探索[J].卷宗,2016(2).
[2]陳麗杰.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危機與重建[J].遼寧教育研究,2005(12).
[3]藍星華.當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xiàn)狀及根源探析[J].教育界,2012(9).
[4]殷丹.大學生信仰現(xiàn)狀的調查與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