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與黨的建設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8)
北京女高師若干史實考辨
王 芳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與黨的建設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8)
成立于1919年的北京女高師,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女子高等學府。關于這所女子高校的若干重要史實,學界的認定至今頗多歧誤,為進一步研究帶來了諸多困惑乃至誤解。究其原因,或囿于史料,或解讀史料有誤,不察某些概念、稱謂等的表述差異和歷史性區(qū)別??急姹本┡邘煹臍v史沿革、歷史定位及李超事件,意在最大限度地接近其歷史本真面目,為深層次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北京女高師;沿革;歷史定位;李超事件
成立于1919年的北京女高師*北京女高師的全稱為“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其前身是1908年由御史黃瑞麟奏請設立的京師女子師范學堂。1912年,改稱北京女子師范學校。1917年呈請改組高等師范學校,并于當年增設教育國文專修科,設立附屬中學,預備改組事宜。1919年4月,經(jīng)教育部批準,正式更名為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北京女高師升格為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1925年5月,在校長楊蔭榆的高壓管治下,北京女師大釀就了轟動中外的“女師大風潮”。1927年,張作霖政府將北京國立九校合并為京師大學校,北京女師大成為其中的一部。1928年,國民政府實行大學區(qū)制,將北京九所國立高校合并為國立北平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改組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師范學院,專門招收女生。1929年教育部停止實行大學區(qū)制,批準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高校獨立,恢復其原有稱謂,但是北平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等七所院校則繼續(xù)保持北平大學的合校建制,只是名稱略有更易。如同年12月,北平大學第二師范學院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范學院。1931年7月,該校正式并入北平師范大學,由此成為今日百年名校北京師范大學的源頭之一。,可謂近代中國第一所國立女子高校,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尤其是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遺憾的是,與女高師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相比,相關的學術研究卻顯得較為薄弱,特別是有關女高師的沿革、歷史定位及李超事件等史實,因種種緣故所致,學界的探討多有抵牾,為進一步研究帶來了諸多困惑乃至誤解。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分別進行梳理和考證,以就正于賢者。
北京女高師辦學歷史悠久,前承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后啟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最終并入北平師范大學,成為今日百年知名學府——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目前學界關于女高師沿革的研究,存在諸多歧異之處,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校名變遷
目前對于北京女高師前身的論斷,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概括來說,主要有1906年成立的北京女子師范學校[1]、1908年成立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堂[2]、1908年設立的京師女子師范學校[3]、1909年設立的京師女子師范學堂[4]等不同說法。事實上,上述說法均不準確,北京女高師的前身應為1908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女子師范學堂。據(jù)刊印于1918年的《北京女子師范學校一覽》記載:“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于京師設立女子師范學堂,從御史黃瑞麟之請也?!盵5]這里需要指出兩點:其一,有論者就此將京師女子師范學堂的成立時間直接寫成“1908年7月15日”[6],似有不妥。清末民初之際,在紀時法問題上很多人使用的是一種中西合璧的方法,即中(農(nóng))、西(公)歷混用、合用,如紀年用西(公)歷或民國紀年,紀月用中(農(nóng))歷。查閱《北京女子師范學校一覽》可知,該書記載的歷史事件若發(fā)生在民國之前,紀年用皇帝年號,紀月用農(nóng)歷;若發(fā)生在民國之后,紀年用民國紀年即公歷,紀月則多用農(nóng)歷。因此,京師女子師范學堂成立的時間“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換成今天的公歷來看,應為1908年8月11日。其二,奏請設立京師女子師范學堂的是清御史黃瑞麟,而不是董瑞麟[7]、黃瑞琪[8]等人。清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十日(1908年4月10日),黃瑞麟上書清廷學部,奏請設立女子師范學堂。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初六日(1908年7月4日),清學部奉旨批準。
民國成立以后,教育部規(guī)定學堂改稱學校,1912年京師女子師范學堂改稱為北京女子師范學校*以下幾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有人認為其1912年改名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參見魏國英等編著:《中國高校校報史略》,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頁),有人指出是1913年改稱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參見李雪季主編:《跨世紀領導干部工作寶典》,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724頁)。。二者均屬于女子初級師范教育,旨在培養(yǎng)小學教員及蒙養(yǎng)園保姆。隨著新文化運動及女子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女子師范教育迎來了向高等教育層次推進的有利形勢。對于北京女高師成立這一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學界一直存有1915年[9]、1917年[3]、1920年[10]等幾種錯誤的觀點。實際上,1917年的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只是制定了改組高等師范的計劃,陸續(xù)添設了附屬中學、教育國文專修科、圖畫手工及博物專修科等,并未真正改名為北京女高師。1919年4月23日,教育部簽發(fā)第35號部令,要求北京女子師范學?!皯锤亩Q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1]。由是可知,北京女高師正式成立的時間是在1919年4月。
1922年教育部頒布了《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規(guī)定高等師范學??梢愿某蓭煼洞髮W,也可以在普通大學內(nèi)設立師范科。在接下來的高師改大運動中,民國初全國獨立設置的七所高等師范學校,除北京高師于1923年升格為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高師在1924年升格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外,其余相繼并入或徑直轉(zhuǎn)制為綜合性大學*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改組為東南大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改組為國立武昌大學,廣州高等師范學校并入國立廣東大學,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并入國立四川大學,沈陽高等師范學校改組為東北大學。。目前很多著作論及高師改大運動時,往往忽略了北京女高師改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事實,大多強調(diào)北京師范大學是改大運動中“碩果僅存”的院校[12],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1924年,北京女高師校長楊蔭榆上呈教育部,依據(jù)《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的相關規(guī)定及北京師范大學的成例,擬請改辦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同年5月,教育部下令照準北京女高師改辦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因此,北京女高師升級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是在1924年*諸如1922、1923年北京女高師改稱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參見肖鳳:《廬隱與〈文藝會季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1年第4期;趙海菱:《馮沅君在北京女高師的日子》,《新文學史料》,2011年第2期;《程俊英自傳》,朱杰人、戴從喜編:《程俊英教授紀念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頁;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66頁;華澤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頁。。
楊蔭榆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后一意孤行,引發(fā)了師生們的不滿,著名的“女師大風潮”由此爆發(fā)。至于風潮的過程及具體內(nèi)容,是需要另行研究的問題,本文所關注的是,1925年風潮過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有的學者認為在“女師大風潮”以前,北京女子大學就已經(jīng)存在,“它只是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大學部的形式存在,另外還設有師范部。也就是說,這一女子大學是女師大的下屬學院。因而‘女師大風潮’后,大學部獨立出來為女子大學就順理成章,而重新恢復的師范部則稱之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其時已經(jīng)獨立設置,可能只是以兩部的形式存在”[13]。實際上,這種推斷似是而非。據(jù)北京女高師??侗本┡痈叩葞煼吨茜潯酚涊d,許壽裳任職北京女高師期間(1922—1924),積極籌建女子大學,至1924年6月,女高師的組織系統(tǒng)確實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高等部與大學預科的設置。楊蔭榆繼任校長后,將北京女高師改建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取消原有的大學預科,設置了本科、預科及專修科,并無“大學部與師范部”的劃分。1925年,教育總長章士釗在國務會議上提請停辦北京女子師范大學。8月10日,教育部下令正式執(zhí)行。部分女師大師生聞訊后,組成了校務維持會,堅決反對教育部停辦女師大的命令。8月17日,章士釗決定解散北京女師大,在原校址上另立北京女子大學。9月13日,國立北京女子大學正式成立。對此,女師大校務維持會表示抗議,并租賃了阜成門內(nèi)南小街宗帽胡同十四號作為校舍,“仍照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原稱及向章”[14]繼續(xù)辦學,并于9月21日舉行了開學典禮。至此,北京地區(qū)才出現(xiàn)了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及北京女子大學這兩所女子高校。顯而易見,所謂“在1922—1923年時,北平女子大學就已經(jīng)存在”[13]的說法是不符合史實的。
(二)師資狀況
北京女高師注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擁有一支大師云集的師資隊伍,劉師培、黃侃、胡適、李大釗、錢玄同、魯迅、周作人、林礪儒、陳中凡等都曾執(zhí)教于此。其中,學界對于胡適執(zhí)教女高師的時間存有爭議:一是“半年說”,如安徽大學胡適研究中心陸發(fā)春稱“胡適在女高師教授蘇雪林等學生,確為半年時間”,“蘇雪林《適之先生與我的關系》文中‘只教了我們一年,便不再教了’一語明顯有誤”[15];一是“一學年說”,如王翠艷以《胡適日記全編》為依據(jù),認為胡適在女高師任教恰為一學年[16]。對此,筆者又從《教育公報》上找到一條史料,記載胡適執(zhí)教北京女高師的具體時間為1919年9月至1920年7月[17],恰為一學年,因此后者的說法更符合史實。
此外,諸多學者由于未看到原始資料,對北京女高師歷任校長的姓名及任職順序多有所誤。如將姚華、方還誤寫成“姚華為”“方懷為”[18],把熊崇煦、許壽裳、楊蔭榆錯寫為“熊宗煦”“許壽棠”[19]“楊蔭瑜”[18],將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的首任校長吳鼎昌錯認作“胡雨人”[7]或是“陳寶泉”[20]等,類似的錯誤之處無須一一列舉。據(jù)北京女高師校刊《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周鐫》可知,從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到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歷任校長的任職情況大致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女高師歷任校長一覽*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校史》(1902—1982)中的《女師大與師大合并前歷任校長》(參見《北京師范大學校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頁),所記載的校長順序及任期與該表略有出入。結(jié)合《北京女子師范學校一覽》(1918年)及《國立京師大學校女子第一部一覽》(1927年)中的相關內(nèi)容,筆者認為該表是比較切合事實的。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論者認為楊蔭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可謂我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21]。這種論斷不嚴謹,易產(chǎn)生歧義:既可以理解為楊蔭榆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大學的校長[22],也可以解釋為楊蔭榆是中國女子大學的第一位校長。無論上述哪種理解,都是不符合史實的。楊蔭榆所就職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女子師范大學,因此,準確且嚴謹?shù)恼f法是,楊蔭榆是中國近代國立女子師范大學的第一位校長。
(三)學科設置
1919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規(guī)定:“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設預科、本科。前項預科、本科外,得設選科、專修科、研究科”,修業(yè)年限是“預科一年,本科三年,研究科一年或二年,專修科、選科二年或三年”[23]。有學者認為依照部令改組而成的北京女高師,“設有一年制預科、三年制本科和一至兩年的研究科”[24]。事實上,限于經(jīng)費及師資缺乏等因素,北京女高師只設有預科、本科、專修科、講習科和補習科,未真正設立研究科。又有論者指出,北京女高師于“1920年改組,廢部設系。當時共設十個系,它們是教育哲學系、中國文學系、西洋文學系、歷史學系、數(shù)學物理學系、物理化學系、動物學地質(zhì)學系、家政學系、體育系、音樂系”[25]。上述論斷把改組時間及學系名稱弄錯了。北京女高師廢部設系的時間應在1922年,當時校長許壽裳效仿北大,主張改部科為學系,以融通文理。1922年7月29日,女高師在教務會議上審議并通過了《改訂學科課程大綱》,規(guī)定“各部科改稱學系”,設有“國文學系、英文學系、歷史地理系(暫缺)、數(shù)學物理系、物理化學系、生物地質(zhì)系、家事系、體育系、音樂系”[26],這樣就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科學的學科專業(yè)設置體系。
(四)社團及刊物
經(jīng)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北京女高師形成了一種思想自由、民主開放的校園氛圍。學校鼓勵學生創(chuàng)辦各種社團和刊物,以增進學生的自治能力和學術研究興趣。1919年,女高師保姆講習科成立了幼稚教育研究會,于1920年發(fā)行了會刊《北京女高師幼稚教育的研究》,而不是多數(shù)幼兒教育論著所提及的《幼兒教育之研究》。此外,國文專修科學生成立了文藝研究會,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個由女大學生主辦的文學社團。關于該會成立的時間,有學者認為是1919年3月[6,16]。筆者認為這個時間是值得商榷的。據(jù)《文藝會季刊》第1期的《本會記事》可知,1919年1月至3月,文藝研究會的講演部已經(jīng)召開了三次常會。由此可以推斷,該會在1919年3月之前已經(jīng)成立。至于具體時間,囿于資料所限,尚待進一步考證。1919年6月,女高師文藝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文藝會季刊》(1920年改名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文藝會刊》,以下簡稱《文藝會刊》)。該刊原計劃為季刊,后因經(jīng)濟、印刷等原因未能按時出版,遂成為不定期刊物,前三期分別出版于1919年6月、1920年4月和1921年4月。由于后三期均未注明出版時間,故有論者根據(jù)“各期《會刊》刊發(fā)文章的落款日期推算”,認為后三期大約分別出版于1922、1923和1924年,由此指出該刊基本保持了每年一期的出版頻率[16]。對此觀點,筆者亦有所質(zhì)疑。以該刊第4期為例,劉作炎的《夜中雜感》[27]作于1922年,而俞鈺的《望著》《懷疑》[27]則寫于1923年,因此,若根據(jù)刊發(fā)文章的落款日期推算,則第4期發(fā)表于1923年的推斷似乎更為合理。不過,由于目前缺乏確切的史料,該刊后三期的出版時間尚待考證。
還需要指出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后,女高師學生為宣揚五四愛國精神,創(chuàng)辦了該校第一個政治性刊物——《女界鐘》。有學者認為該刊“由于到印刷局付印時遭警方干涉而夭折”[28]。不過,依程俊英回憶,該刊由于遭到印刷局的干涉,女高師學生氣憤至極,“于是將《女界鐘》油印,發(fā)至北京的學界”[20]。另據(jù)1922年發(fā)行的《北京女學界聯(lián)合會匯刊》記載,北京女學界聯(lián)合會于1919年5月出版了《女界鐘》第二號[29]。由此可以推斷,《女界鐘》沒有因印刷局的干涉而夭折,至少出了兩期。
(一)歷史定位
提起北京女高師的歷史地位,很多學者稱它是“我國第一所女子高等學府”[30],是“我國有女子高等教育機關之始”[31],或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女子高等學?!盵4]。不過,這些說法并不準確,沒有把握它所處的歷史階段、辦學性質(zhì)等因素。眾所周知,傳教士作為西方來華勢力,與西方列強侵華固然脫不了關系,但不能因為是傳教士辦的學校,就不承認它是中國的學校。最起碼,我們應當承認,傳教士在中國近代開辦的各種培養(yǎng)中國人的學校,是在中國土地上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學校?;谶@一點,顯然不能將教會女子大學排除在中國近代女子高等教育之外。其實,近代中國著名的幾所教會女子大學,建立的時間大都早于北京女高師,如華北協(xié)和女子大學創(chuàng)建于1905年、金陵女子大學成立于1915年、華南女子大學改建于1916年。鑒于此,成立于1919年的北京女高師,并非中國近代第一所女子高校*有學者認為,成立于1905年的華北協(xié)和女子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女子大學。參見張珊:《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概覽——記華北協(xié)和女子大學》,《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而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女子高等學府。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女高師雖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女子高校,但并不等同于它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所國人自辦的女子高等學府”[32]。要注意“國立”與“國人自辦”的內(nèi)涵并不相同:“國立”學校即指由中央政府正式設立或直轄,教育部直接管理,校長由中央政府任命,經(jīng)費來自國庫的公立性學校;“國人自辦”的學校泛指由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國立、公立或私立學校。實際上,近代國人自辦的女子高等學校形式多樣,包括女子專門學校、女子大學、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如1912年由陳澄溪等創(chuàng)辦的女子工業(yè)大學校,即屬于國人自辦的女子高校。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北京女高師是近代中國第一所以及五四時期唯一的國人自辦的女子高等學府[28]。
(二)李超事件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北京女高師學生李超因不堪家庭壓迫而病逝的個人悲劇,經(jīng)新文化運動主將的宣傳及報刊媒體的報道轉(zhuǎn)變?yōu)橐鹕鐣V泛關注的公眾事件??梢哉f,李超事件是北京女高師發(fā)展史乃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目前學界從不同角度充分地發(fā)掘了該事件的文化內(nèi)涵,成果頗豐。不過,李超事件中的幾個基本史實問題,仍存在諸多謬誤,需要加以考辨。
其一,李超追悼會的發(fā)起人。李超追悼會是李超事件的“重頭戲”,成為五四時期社會輿論的焦點。究竟由哪些人倡議發(fā)起李超追悼會?關注這個問題,其價值不僅在于知道一份名單,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發(fā)起人的身份、性別、思想主張等,益于揭示李超事件的社會影響和文化地位。當然,確保這份名單的準確性是展開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礎。這份發(fā)起人的名單刊登于1919年11月19日的《晨報》,其中《李超女士追悼大會啟事》[33]一文公布了發(fā)起人的姓名。據(jù)筆者核查,他們分別為:周紹昌、李大釗、陳鐘凡、胡適、蔡元培、毛邦偉、伍樹芬(女士)、吳弱男(女士)、趙炳麟、關冕鈞、李濟深、梁漱溟、李拔超、林炳華、周家彥、林世燾、梁昌誥、秦樹忠、黎桂森、林伯啟、葉鏡潞、羅振英(女士)、王蘭(女士)、胡學恒(女士)、彭夢民(女士)、羅家倫、黎啟祥、康白情、楊葆俊(女士)、胡偀(女士)、陶玄(女士)、劉韻琴(女士)、雷榮甲、黃士嘉、李家容(女士)、王緒貞(女士)、孫雅平(女士)、蔣粹英(女士)、顧翊嫻(女士)、王宗瑤(女士)、林伯銘(女士)、黃日葵、梁運曦、區(qū)譓、區(qū)家達、韋奮鷹、黃琮、陸善焜、謝起文、覃懷林、梁文瀚、梁惠珍(女士)、陳瀛、蘇甲榮,共計54人。不過有論者據(jù)此所抄錄的名單,或姓名遺漏、有誤,或人數(shù)統(tǒng)計錯誤,有失嚴謹性。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李大釗、蔡元培、胡適、梁漱溟均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將“李超之死”看作解讀婦女和家庭問題的樣本,以此宣傳婦女解放和改造社會的思想;毛邦偉、陳中凡作為北京女高師的校長及教員,他們參加李超追悼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校方對新文化、新思潮的支持和包容;羅振英、王蘭、胡學恒、陶玄、劉韻琴、胡偀、王緒貞、孫雅平、蔣粹英、王宗瑤、梁惠珍等是女高師學生,康白情、羅家倫、蘇甲榮等是北大學生,他們意識到婦女解放的重要性,繼而發(fā)起李超追悼會,以期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通過這份名單,我們至少可以看出,李超的個人悲劇,引發(fā)了當時以新文化運動名流及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多方人士的關注。
其二,舉辦李超追悼會的時間。李超事件不僅是李超的個人悲劇,更成為當時社會討論的焦點問題,一大批新聞媒體如《晨報》《益世報》《大公報》《申報》《民國日報》等對此進行了報道。對于李超追悼會舉行的時間,有論者認為是1919年12月13日[28],有的則認為是1919年11月19日[34],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冻繄蟆穂35]《大公報》[36]的報道共同證實了追悼會的舉辦時間是在1919年11月30日。
其三,李超事件的影響。五四時期,李超事件不僅轟動了京城,而且波及她的家鄉(xiāng)。1920年,廣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廣西省立第二中學、蒼梧女子師范講習所等八校,舉行了李超女士追悼會,“各界人士蒞會者不下萬人,挽歌詩聯(lián)四五百軸”[37]。此外,浙江奉化進化小學校的教員任希賢在讀罷《李超傳》后,“心中同時起了‘可惜’‘可恨’的二種感情”[38]:可惜的是李超矢志求學卻抱憾病逝;可恨的是舊家庭制度的黑暗殘暴??梢酝茢?,李超事件已突破京城,影響到全國。
不過,有論者進而指出李超事件“已經(jīng)在海外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依據(jù)的是“1919年11月30日,一幅女士的半身像照片出現(xiàn)在《晨報》第三版上,照片的標題為‘日本學界開會追悼之李超女士’”[39]。對此更有論者呼應道:“李超事件驚動了全國乃至海外,日本一家報紙也刊登了李超追悼會的照片和報道。”[40]然而,此一言之鑿鑿的說法,實為以訛傳訛,子虛烏有之事?!冻繄蟆反_實刊登了李超的照片,但照片的標題明明寫的是“本日學界開會追悼之李超女士”。始作俑者望文生義,誤將“本日”看成“日本”,一字之差,謬以千里;繼起者以訛傳訛,更是誤盡蒼生了。
近些年來,在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研究領域,一些長期被忽視的教育群體(如教育機構(gòu)、流派等)逐漸引發(fā)了學者的興趣,各種專題性研究也陸續(xù)展開,這無疑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不過,至今仍有許多教育機構(gòu)尚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掘,其中就包括本文的研究對象——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事實上,這種研究現(xiàn)狀與該校在中國近代教育史及社會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稱的。
首先,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北京女高師實為我國近代早期女子教育的典范。它辦學悠久,底蘊深厚,前承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后啟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女子高校,女高師確立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辦學宗旨和學科體系,開創(chuàng)了女子高師教育的辦學模式,發(fā)凡起例,功不可沒。同時,女高師辦學嚴謹,成效卓著,在短短五年之內(nèi),培養(yǎng)了大量的英才,對我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次,就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而言,北京女高師可謂五四時期社會文化的重鎮(zhèn)。師生們密切關注時政和思潮的變遷,直接參與并見證了中國社會文化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例,北京女高師積極邀請新文化運動組織者到校講學,宣傳民主和科學思想。受他們的啟蒙和指引,師生們不僅響應“文學革命”的號召,為中國現(xiàn)代新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積極投身社會改造運動,探索國家救亡之道。此外,女高師在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及教育發(fā)展方面,貢獻良多。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近代教育史還是從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視角來看,北京女高師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學界有關北京女高師的研究遠遠不夠成熟,很多問題有待各方共同努力探討,令近代中國第一所國立女子高校再現(xiàn)于國人面前,為現(xiàn)代化教育事業(yè)提供歷史鏡鑒。
[1] 王煥勛.實用教育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5.
[2] 魏國英,方延明,湯繼強.中國高校校報史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0.
[3] 王珺.中國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價值述略[J].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47-52.
[4] 劉麗華,鄭智.尋找偉人的足跡——魯迅在北京[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6:159.
[5] 沿革綱要[Z].北京女子師范學校一覽,1918:1.
[6] 何玲華.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師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5.
[7] 吳惠玲,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近現(xiàn)代部分[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308,309.
[8] 教育大辭典·10卷: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2.
[9] 魯迅大詞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270.
[10] 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5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21.
[11] 命令[J].教育公報,1919(6):6.
[12] 北京師范大學校史(1902-1982)[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71.
[13] 安樹芬.中國女性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8.
[14] 北京女子師大之宣言[N].益世報,1925-09-21.
[15] 陸發(fā)春.文史考辨與史實求真——以胡適與蘇雪林交往二則史實考證為例[J].安徽史學,2003(6):106-108.
[16] 王翠艷.女子高等教育與中國現(xiàn)代女性文學的發(fā)生——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為中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77,106.
[17] 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書(續(xù))[J].教育公報,1921(10):20.
[18] 胡艷,米靖.制度的構(gòu)建與超越:北京師范大學與20世紀的中國師范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4.
[19] 張念宏.中國教育百科全書[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928.
[20] 朱杰人,戴從喜.程俊英教授紀念文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86,348.
[21] 中國大學校長名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學校長名典:上[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89.
[22] 劉川生.青春的足跡:北京師范大學青年運動紀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8.
[23] 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C]//宋恩榮,章咸.中華民國教育法規(guī)選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440-441.
[24] 顧明遠.世界教育大事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519.
[25]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466.
[26] 本校紀事[J].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周刊,1920(1).
[27] 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文藝會刊[J].1923(4):64-66,54-56.
[28] 鄭永福,呂美頤.中國婦女通史·民國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63,59.
[29] 本會概況[J].北京女學界聯(lián)合會匯刊,1922(1):1.
[30] 王虹生,鄧仲華,蔣效愚.工青婦大辭典[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90:46.
[31] 劉捷,謝維和.柵欄內(nèi)外: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61.
[32] 姜麗靜,廖志強.邊緣處的別樣行走——關于“女高師”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地位及研究視角[J].高教探索,2010(2):83-87.
[33] 李超女士追悼大會啟事[N].晨報,1919-11-19.
[34] 章敏.以《李超傳》為中心看民國女性家庭財產(chǎn)繼承權[J].云夢學刊,2013(3):113-118.
[35] 本日學界開會追悼之李超女士[N].晨報,1919-11-30.
[36] 大壑.李超女士追悼會紀略[N].大公報(長沙版),1919-12-06.
[37] 粵梧追悼李超女士紀聞[N].晨報,1920-02-14(6).
[38] 任希賢.讀李超傳[J].學生文藝叢刊,1926(5):21.
[39] 李凈昉.性別視野中的女學生之死——以五四時期李超為中心[J].婦女研究論叢,2007(5):26-32.
[40] 陸奇,黎軍,羅巧騰.1919:震動京城的蒼梧女子李超[J].文史春秋,2012(10):34-38.
(編輯:趙樹慶)
Research on Several Historical Facts of Beijing Female Higher Normal College
WANG Fang
(InstituteofMarxismandPartyBuilding,CPCGuizhou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GuiyangGuizhou550028,China)
Founded in 1919, Beijing Female Higher Normal College is the first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for Chinese women in modern times. So far there have been quite a few errors in the identification by academic circles concerning some important historical facts of this female college, which brings much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to further study. The errors result either from being confined to historical data, or from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nd negligence on the presentation differences and historical distinctions of certain concepts, appellations etc. The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orientation and the Li Chao event of Beijing Female Higher Normal College is intended to approach its true historical face to a maximal degree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Beijing Female Higher Normal College; evolution; historical orientation; Li Chao event
2016-10-26
王 芳(1983- ),女,山東泰安人,歷史學博士,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
K261
:A
:1009-5837(2016)06-00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