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海
在書法史上,清代的書法,可謂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最后一個高峰,站在這個峰頂上的何紹基則是清代晚期對后世有著重大影響的書法家之一。
何紹基,湖南道州人,字子貞,東洲蝯叟等。歷經晚清四個朝代??v觀子貞書法,“篆分遺意”,真草隸篆皆工,造詣極深,博學多藝,詩畫印精絕,獨創(chuàng)執(zhí)筆回腕法,更為書林別調,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學傳承 積淀豐實
何紹基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其父何凌漢官至戶部尚書。何凌漢不僅身居顯要,仕途暢達,其書法也為時人稱道,其對子女的教育尤為嚴格。嘉道年間多數書家以唐碑為宗,何凌漢對歐、褚、顏較為傾心。故其教子亦從唐碑入手。顏平原為唐代書法宗師,何紹基兄弟四人書法皆宗平原。何凌漢對子女的教育,不僅傳授經、史、詩文與書法,更注重對子女的立身處世。其父言傳身教,教子有方,形成了良好的家風。其母不隨父上京,不享榮華,勤儉依舊。何紹基早年既有嚴父,又有良母,家庭的熏陶。另在何紹基與母寄居舅父家中時,其舅交其識字,練字,并培養(yǎng)了他勤學好問的求知品質。
青少年時,何凌漢聘請家庭教師,十年苦讀,奠定了他扎實的學問根基,楷書功底主要是這段時間打下的。壯年時期何紹基多次參加科舉,歷經童試,鄉(xiāng)試,殿試(第八名)。入仕途至“學政”,后“忠勤正直,不避權貴”而罷官從教。坎坷的人生,豐富了何紹基廣博的學識。他的好友曾國藩言:“子貞之學,長于五事:一曰《禮儀》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日字好。以余觀之,自則必傳千古無疑矣?!逼渫饨挥紊鯊V,也是其成為一代大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各種文獻資料來看,所提到的人物不下數百人,且多為學術界人士,如:阮元、包世臣、魏源、曾國藩、楊瀚等。何紹基其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廣博的交游,使他能看到很多好作品,聽到不少高超的見解,整日讀書作文,談碑論畫,文氣久蓄胸中,自然化得筆墨氤氳。進士,編修,國史館協修,總篆,學政等職,也使他筆墨更為練達,眼界更為開闊。
二、因時二化 尊碑抑貼
何紹基一生經歷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個朝代,為清朝中晚期。設逢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動蕩變革之際。官場貪污成風,官吏昏庸,政治腐敗。英國人利用鴉片轟開國門,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fā),何紹基正是在社會逐漸走向衰亡的時代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何紹基是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其時值清代學術的全盛時期。興起了史稱“樸學”之風,“樸學”也稱之為考據學,其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所見不合,則相辯詰……不以為忤”,才出現了何紹基敢于大膽校改其師阮元的金石考證文學,從中也窺出何紹基可貴的辯證書學思想。
清朝的書法分為帖學期和碑學期兩個時期。元明時的“帖派”,至清早期占主導地位,主張宗董、宗趙。至何紹基生活的年代,文字獄大興,文人學者專志于考據,證經訂史。當時金石出土日豐,摹拓流傳日廣,這樣由考據直接涉及到書法藝術,“碑學”日漸興起,開始宗唐碑。理論上有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推動,書法實踐上出現了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等一大批大家。無論是漢碑、魏碑還是唐碑,都是何紹基師法的對象,他敢于對官閣宣戰(zhàn),“天下未有不善書而能刻古人書者,亦未有能衣架書而刻百家書者?!币源瞬浑y看出何氏因時二化,對“揚碑抑帖”思想的形成。
三、鍥而不舍 探索求變
在帖學式微,碑學興起的影響下,何紹基積極投身碑學實踐。其對碑學有著由衷的喜好和特別的感情,訪碑不避艱險,購碑不惜重金。對唐碑中《大唐中興頌》、《李思訓碑》、《道因法師碑》厚愛有加,勤以摹習。其臨寫范圍,上溯周秦兩漢,于北碑亦無所不習。每臨一碑,多至百遍,少亦數十遍,或取其神,或取其韻,或取其度,或取其勢,或取其用筆行氣,或取其結構分布,故皆能入神化境。自言:“……窮日夜之力,懸臂臨摹,要使腰骨之力悉到指尖,務得生氣,每著書作字,氣力為?!庇衷疲骸坝嘧缘么颂蟆刀f余里,是本無日不在篋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賞,所獲多矣?!庇钟醒裕骸吧峒刃允缺北?,故摹仿甚勤,……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子,約不及半,汗浹衣襦矣?!焙谓B基在寫字實踐中,探索求變是難能可貴的。王潛剛在《清人書評》中評何氏云:“……其小楷先有死工夫,然后變化,脫去翰林字而入古,故妙?!鄙趁虾O壬裕骸八淖钟幸环N翩翩欲仙的姿態(tài)。”馬宗霍評說:“叟欲先分之以究其極,然后合之以匯其歸地。且必如此而后能入乎古,亦必如此而后能出乎古。能入能出,其斯能立宗開派。”何氏的學書不難看出他探索之勤,挖掘之深,熟諳篆隸,以篆入手,方出古質氣。何氏從微觀的執(zhí)筆、運筆、用筆方面詳加探索,從李廣“猿臂善射”法中悟出了“回腕高懸”的執(zhí)筆方法,即虎口向上,掌心向胸,五指對胸,指端指管,腕肘俱懸,回環(huán)如張弓狀。此法雖不必提倡,但其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亦無可厚非。
四、中鋒用筆 書歸篆隸
清中晩期,隨著碑學的昌盛,強調彰顯個性的書風,產生了一大批充滿個性的書法家。何紹基的篆、隸、行、楷均獨樹一幟。長期的書法實踐,和傳統(tǒng)的用筆方法,使何子貞能堅持以中鋒用筆。我們從他所傳世的楷書、行書作品可以看出,他學習顏平原收益頗豐?!皶鴼w篆隸”作為何氏的書學思想,那么,由其思想指導的實踐應是“中鋒用筆”之法。中國的書法傳承序列即由篆而隸,而楷而行,而中鋒用筆則是書法起始的筆法,乃至后世的真行草書中是否是用中鋒,亦成了一個評價書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明清帖學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中鋒用筆”的作用。何紹基獨具慧眼,看得明白,疾呼“中鋒用筆”,在《與汪菊氏論詩》中說:“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可見他對中鋒用筆的認識之深。中鋒用筆可以使線條厚實、圓潤、飽滿、充滿生機、使書法作品高古厚重;反之,少用中鋒,就會使線條扁薄,少蘊蓄、內涵。由此思想的引領,何氏自然而然,主張“書貴通篆”篆則中鋒,書法要出篆籀之氣。他說:“有唐一代,書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萬有,則前惟渤海后惟魯公,……”他能感悟出顏真卿、李北海書作之中的篆籀氣。故有“余學書從篆分入手,故于北碑無不習,而南人簡札一派不甚留意?!彼裱袊鴷òl(fā)展傳承的規(guī)律,于是乎他的“分隸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鐵枯藤,驚雷墜石,真足以凌礫百代矣?!瘪R宗霍在《書林紀事》中給予他這樣的評價。
五、古質厚重 ?四體皆工
何紹基的書法植根于傳統(tǒng),源于篆隸,使得各種書體都能沉著厚重,格調高古。時人及后世多以為何紹基“中鋒用筆”,取法篆書。而工長所評不一,筆者認為何紹基,以篆人書,四體皆工,為晚清書壇全才亦不為過。下文分述以證之。
篆書:何紹基潛心研究古籀金文,“以金寫篆”,對后來的金文、大篆的取法,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他的篆書打破“婉而通”的篆法思想,不是再現石頭的殘破、質樸和風化感,而是再現鐘鼎青銅彝器的厚重、蘊藉之感,他將行書筆意納入小篆筆法,用筆方圓俱有,有靜有動、動靜結合。
楊守敬評說:“何紹基篆書純以神行,不以分布為工。”從篆書創(chuàng)新方面來說,清人有人衣為他的書法,篆書為第一。
隸書:他的隸書用力最深,馬宗霍在《書林紀事》中寫道:“……何蝯叟……及居長沙,臨張遷百余通,衡方、禮器、史晨又數十通,”何慶涵語“先公六十歲后,喜臨分書,兩京諸碑摹寫殆遍,而于《張公方》、《楊孟文》二碑臨本尤多,各百余通?!鄙趁虾O壬u其書:“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真書還在其次,……隸字的好處,在有一縷真氣,用筆極空靈?!弊T譯 評其為“六朝而后言八分,無能過者。“在清代所有隸書家中,何紹基是最有廣度和深度的,他綜合清前后隸書創(chuàng)作之長,創(chuàng)造出既有深厚的漢碑功底,又具有個性意趣的超逸多姿的新風貌。
楷書:何紹基的楷書,根于顏真卿,更以篆隸筆寫楷,楷中蘊篆分意趣。在結體上以橫勢為主,重心多往右下方傾斜,有翩翩欲飛之勢。有一股古樸、厚重、圓渾的風格。其小楷尤為精彩,韻味十足。王潛剛對其小楷極為佩服:“蝯叟,小真書較大真書勝數倍,或以為如此古拙筆,而能有如此精妙小楷,甚奇?!皩Ξ敃r的館閣體有著強大的沖擊。
行草書:行草書于何紹基來說成就頗高。其根底是顏真卿的《爭座位》與北?!堵瓷剿卤贰⑶貪h篆隸、北魏碑刻熔為一爐。其形體,筆法敢于突破,吸取篆隸、北碑,化人行草,起到“蒼勁、老辣“之效;以回腕法造就“生”、“澀”之妙。筆畫中滲入篆書的圓勁內斂,隸書的起伏向背,北碑的翻折,《道因碑》的剛直爽勁,加上他獨有裹鋒,逆人,顫動,結構上寬博開張,墨色上燥潤變化?!肚灏揞愨n》評說:“行體尤于恣肆中見逸氣,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壯士斗力,筋骨涌現,忽又如銜環(huán)勒馬,意態(tài)超然……”達到“有法”至“無法”的境界。
何紹基成為清中晚期的一代大家,以“以書貫通篆”的書不思想為體系,獨出機杼,四體皆熟,博經通史,詩妙畫精,實為世人稱道,無怪乎于馬宗霍盛贊其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